..续本文上一页都是一个假名。像刚才所说,能执著的心不可得,三心不可得,所执著的法不可得,能所俱不可得,佛跟众生有没有得?没有!众生什么也得不到,菩萨呢?菩萨也得不到。不能说众生一法不可得,菩萨就有所得,没这个道理。不但菩萨能所俱不可得,一切诸佛如来也没有两样,也是能所俱不可得。菩萨、众生是假名,佛是不是假名?也是假名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假名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是叫你统统不能够执著,所以给你说老实话。
【尚无能度之菩萨,何有所度之众生乎?则不应取著度众生也明矣。】
这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吗?无有法名菩萨。这个意思的确比上半部是要深,上半部的经文可深可浅,后半部确实唯深无浅。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对我们的修学证果,乃至於对我们现前的生活,真的是很有帮助,帮助我们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
经【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】
这一段解释无我,前面解释无法,法不能执著。
【众生之见,无非分别。】
众生之见就是迷惑颠倒的见解,不是觉悟的知见,迷惑颠倒的见解多了,总而言之,不外乎分别妄想执著。
【分别便是有能所对待】
对待,我们今天讲相对。只要一有妄想、一有分别,一定就起了能所。
【约能见言,便是我。约所见言,便是人。】
跟我相对的是人。
【能所之见,差别丛生,是为众生。能所之见,继续不断,是为寿者。】
这个跟我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同。所以这个四相,四相发生在哪里?发生在任何一法之中,任何一法都具足四相。与前面讲的如义相应,真的是法法皆如,佛法如,世间法也如,无有一法不如。
【分别妄心,多不胜数,以能所收之,罄无不尽。合之,则唯一我见而已。】
我们要是把妄想分别执著展开,无量无边。我们一个人的心念,心里头的妄想执著这些念头,复杂的程度跟大宇宙、十法界依正庄严完全相等,不会比那个少。怎么知道是相等?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己妄想变出来的,没有妄想,哪有这些法相?不可能有这些四相。这些四相全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,你就想到这个妄念多复杂,不 可胜数,数不尽的。佛巧妙用能所两个字统统包括了,全都包括了,无量无边的分别执著,总不出能所;能所还能够再把它归纳起来,变成一个,「我见」。由此可知,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都是从我见开出来;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都是从我相里面变现出来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之修持,无论是哪一个宗派、无论是哪一个法门,下手功夫首先要破我执,我执要是不破,在佛法里讲,你是不得其门而入。我们常讲法门,法门在哪里?你入不进去;破我执就入门了。你看看,我们从小乘法讲起,小乘初果见道位,算是入流、入门,条件是什么?破了身见,不会再把这个身看成我,才能入门。还要把身看作我,你入不了门,把这个身看作我,你这一辈子无论怎样勤苦修学,初果须陀洹没分,你入不了。为什么入不了?你有障,什么障?我见。才知道一切经中,为什么把破我执摆在第一位,世尊的确用了许许多多的方法,破除我们的我见。佛门里面称这个相不称作人,称作众生。佛门的道场,这里面住的人多少,他不会问你:「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人?」没有这种问法的。他的问法:「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众?」这个术语破除我见、破除身见。这个话的意思,你这个地方住了多少个众缘和合的东西,就这个意思,这是众缘和合的东西。破迷!我执,破这个执著,这是四大五蕴和合这么一个现象。这个术语就是用这个方法,时时刻刻提醒你,要离我相、要离我见,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
【此「佛说」句,含义甚多。「说」字断句。】
「是故佛说: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」,这是从这个字断句。
【谓一切法无我之理(这个道理),为佛所说也。】
这个句子是双关句子,你要是这样念法:「是故佛说」,这就显示这个道理是佛所讲的。另外一个念法,
【法字断句】
「是故佛说一切法,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」。这一句两种念法,两种念法意思不一样。从法字断句,谓佛说之一切法,本无我人差别也。
【佛说之一切法,莫非令人泯对待分别之法相,悟平等一如之法性。】
佛法所以难懂,听经有人听一辈子都没有听懂,没有听懂倒也罢了,他自以为听懂,这个麻烦大了!没懂自以为懂,怎么自以为懂?我把开经偈念一下,你就晓得,真的懂得是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没有懂得,自以为懂得是「误解如来真实义」,误解了,「错解如来真实义」,错解了,那个麻烦才大!怎样才真懂?四相、四见、妄想分别执著淡薄的人,容易听懂,如果妄想分别执著很浓厚的人,怎么讲也听不懂;不但我们讲听不懂,诸佛菩萨来讲,他也听不懂。这就晓得学佛从哪里学起,对於一切法先要淡一点;也就是我们常讲放下,你能够多放下一分,说老实话,你听经、看经,你就多悟入一层,这一定道理。你看破、放下的功夫愈深,你对於佛的经教,你理解的就愈透彻,这才叫相应。如果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一样都放不下,对於经教非常用功,也没用处,也是错解佛的意思,也是误解佛的意思,还自以为是。《楞严经》上所说,「末法时期,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。」他邪在哪里?大家要明了,邪在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、烦恼没有断。不但佛的真实义他不懂,经文表面上皮毛的意思他都不懂。诸位要是很冷静的去观察、去听,你就会明了,表层的意思都不懂,何况深刻的义理!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只有一个宗旨、一个目的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这个话就是这个意思。
莫非令众生泯对待分别之法相,泯就是离开、把它消灭掉,帮助众生离开一切对待分别。离开一切妄想分别,平等一如的法性,你就明了、你就见到。所以佛经,诸位也常听到,「一经通,一切经通」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那个通,到什么程度才叫通?见性就通,没有见性没通。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如来,为法界无量众生所说的一切法,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所以任何一部经典,任何一个法门,都是帮助众生明心见性。见性就通,从这个经上见性,任何一部经都通,道理在此地。不但佛法通,再跟诸位说,世间法也通,为什么?所有一切世间法也没有离开自性。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,这个诸位要晓得。从世间法里面见性难,世间法不是不能见性,能,太难了!从佛法里面见性容易,一通一切都通。我们晓得这个道理,也就懂得修学的方法,所谓是「一门深入」才能有真正成就,多门要入进去,入不进去。譬如说我们这个讲堂,这个讲堂四面就有好多个门,你从一个门进来,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,很容易就进来。你在外面说:「我要从两个门进去。」你试试看,你能不能进得来,进不来的。可是世间打这种妄想的人还很多,多少人就想从许多门进来,没有这个道理,一门深入。一门通了,门门都通了,你一进来之后,哪个门都通了。所以,要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。
【觉此觉性,可名菩萨。】
菩萨是个假名。你真正觉了。这里有两个觉,第一个觉是动词,第二个觉是名词,觉性是名词。你真正觉悟了,觉悟了心性,这个众生,佛就称他作菩萨,给他起个假名,这个人叫菩萨。菩萨是觉有情,觉悟的众生,这叫菩萨。众生本来是佛,何况菩萨乎!众生本来是佛,这句话曾经在《华严经》上说过,《圆觉经》上也说过,这是真的。众生确确实实本来是成佛,何况是菩萨?我们念佛法门,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建立修学的方法。众生本来是佛,现在又念佛,他怎么不成佛?当然成佛。念佛法门是根据这个道理建立的,这个道理的确是究竟圆满,直接成佛,不必经过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不要经过这个;乃至於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统统不要经过,直接就成佛,念佛法门是这个。《观经》上给我们讲的九品,那个九品讲的是完全靠自力,不论弥陀本愿的加持,完全论自力,给你讲三辈九品。如果论佛的加持,大家《无量寿经》念得很多,四十八愿念得很熟,若论佛力加持,任何一个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都是阿惟越致菩萨。阿惟越致在普通经教里面讲是八地菩萨,跟佛这个位子靠得很近;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觉,然后就是佛,靠得很近。这是什么?佛的本愿威神的加持,这个诸位必须要懂得。一看到《观经》上讲的,我们下品下生到那里,还要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,忧虑得不得了!你为什么不看四十八愿?四十八愿里面说,往生到那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;那里头没有说,下下品往生、下中品往生的除外,它没有这个说法。没有这个说法,不就是大家都平等?读经要细心,不可以断章取义,一定要看整个。对西方极乐世界要能够全盘了解,五经一论都要读;纵然五经一论不能读,三经一论要细读,你对於西方世界才全盘了解,不至於产生误会。专读《观无量寿经》,不读《无量寿经》的,就容易发生误会。
【若存有法相】
存就是执著,心里头有这个念头,纵然是微细的念头也不行。
【便是我执,便成对待,便是分别,何名为觉。】
这就不叫觉。觉跟迷,这两种字的定义,我们学佛的人,特别是初学佛的人,不能不清楚,你不清楚你就不会用功,所以觉跟迷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。有妄想,迷了;有分别,迷了;有执著,迷了;对世法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,迷了;对佛法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,也迷了。什么叫做觉?世法、佛法里头我统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人觉了。由此可知,我们怎么用功法,一定要想方法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。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,净宗法门是最高明、最简单、最扼要,用一句阿弥陀佛;我们心里才有一个念头起来,「阿弥陀佛」,换掉,把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马上换成阿弥陀佛。所有一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七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