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八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都是一個假名。像剛才所說,能執著的心不可得,叁心不可得,所執著的法不可得,能所俱不可得,佛跟衆生有沒有得?沒有!衆生什麼也得不到,菩薩呢?菩薩也得不到。不能說衆生一法不可得,菩薩就有所得,沒這個道理。不但菩薩能所俱不可得,一切諸佛如來也沒有兩樣,也是能所俱不可得。菩薩、衆生是假名,佛是不是假名?也是假名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假名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是叫你統統不能夠執著,所以給你說老實話。

  【尚無能度之菩薩,何有所度之衆生乎?則不應取著度衆生也明矣。】

  這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嗎?無有法名菩薩。這個意思的確比上半部是要深,上半部的經文可深可淺,後半部確實唯深無淺。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對我們的修學證果,乃至於對我們現前的生活,真的是很有幫助,幫助我們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

  經【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。】

  這一段解釋無我,前面解釋無法,法不能執著。

  【衆生之見,無非分別。】

  衆生之見就是迷惑顛倒的見解,不是覺悟的知見,迷惑顛倒的見解多了,總而言之,不外乎分別妄想執著。

  【分別便是有能所對待】

  對待,我們今天講相對。只要一有妄想、一有分別,一定就起了能所。

  【約能見言,便是我。約所見言,便是人。】

  跟我相對的是人。

  【能所之見,差別叢生,是爲衆生。能所之見,繼續不斷,是爲壽者。】

  這個跟我前面講的意思完全相同。所以這個四相,四相發生在哪裏?發生在任何一法之中,任何一法都具足四相。與前面講的如義相應,真的是法法皆如,佛法如,世間法也如,無有一法不如。

  【分別妄心,多不勝數,以能所收之,罄無不盡。合之,則唯一我見而已。】

  我們要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展開,無量無邊。我們一個人的心念,心裏頭的妄想執著這些念頭,複雜的程度跟大宇宙、十法界依正莊嚴完全相等,不會比那個少。怎麼知道是相等?因爲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己妄想變出來的,沒有妄想,哪有這些法相?不可能有這些四相。這些四相全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,你就想到這個妄念多複雜,不 可勝數,數不盡的。佛巧妙用能所兩個字統統包括了,全都包括了,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,總不出能所;能所還能夠再把它歸納起來,變成一個,「我見」。由此可知,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都是從我見開出來;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都是從我相裏面變現出來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之修持,無論是哪一個宗派、無論是哪一個法門,下手功夫首先要破我執,我執要是不破,在佛法裏講,你是不得其門而入。我們常講法門,法門在哪裏?你入不進去;破我執就入門了。你看看,我們從小乘法講起,小乘初果見道位,算是入流、入門,條件是什麼?破了身見,不會再把這個身看成我,才能入門。還要把身看作我,你入不了門,把這個身看作我,你這一輩子無論怎樣勤苦修學,初果須陀洹沒分,你入不了。爲什麼入不了?你有障,什麼障?我見。才知道一切經中,爲什麼把破我執擺在第一位,世尊的確用了許許多多的方法,破除我們的我見。佛門裏面稱這個相不稱作人,稱作衆生。佛門的道場,這裏面住的人多少,他不會問你:「你這個道場住多少人?」沒有這種問法的。他的問法:「你這個道場住多少衆?」這個術語破除我見、破除身見。這個話的意思,你這個地方住了多少個衆緣和合的東西,就這個意思,這是衆緣和合的東西。破迷!我執,破這個執著,這是四大五蘊和合這麼一個現象。這個術語就是用這個方法,時時刻刻提醒你,要離我相、要離我見,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

  【此「佛說」句,含義甚多。「說」字斷句。】

  「是故佛說: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」,這是從這個字斷句。

  【謂一切法無我之理(這個道理),爲佛所說也。】

  這個句子是雙關句子,你要是這樣念法:「是故佛說」,這就顯示這個道理是佛所講的。另外一個念法,

  【法字斷句】

  「是故佛說一切法,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」。這一句兩種念法,兩種念法意思不一樣。從法字斷句,謂佛說之一切法,本無我人差別也。

  【佛說之一切法,莫非令人泯對待分別之法相,悟平等一如之法性。】

  佛法所以難懂,聽經有人聽一輩子都沒有聽懂,沒有聽懂倒也罷了,他自以爲聽懂,這個麻煩大了!沒懂自以爲懂,怎麼自以爲懂?我把開經偈念一下,你就曉得,真的懂得是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沒有懂得,自以爲懂得是「誤解如來真實義」,誤解了,「錯解如來真實義」,錯解了,那個麻煩才大!怎樣才真懂?四相、四見、妄想分別執著淡薄的人,容易聽懂,如果妄想分別執著很濃厚的人,怎麼講也聽不懂;不但我們講聽不懂,諸佛菩薩來講,他也聽不懂。這就曉得學佛從哪裏學起,對於一切法先要淡一點;也就是我們常講放下,你能夠多放下一分,說老實話,你聽經、看經,你就多悟入一層,這一定道理。你看破、放下的功夫愈深,你對於佛的經教,你理解的就愈透徹,這才叫相應。如果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一樣都放不下,對於經教非常用功,也沒用處,也是錯解佛的意思,也是誤解佛的意思,還自以爲是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,「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。」他邪在哪裏?大家要明了,邪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煩惱沒有斷。不但佛的真實義他不懂,經文表面上皮毛的意思他都不懂。諸位要是很冷靜的去觀察、去聽,你就會明了,表層的意思都不懂,何況深刻的義理!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只有一個宗旨、一個目的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這個話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莫非令衆生泯對待分別之法相,泯就是離開、把它消滅掉,幫助衆生離開一切對待分別。離開一切妄想分別,平等一如的法性,你就明了、你就見到。所以佛經,諸位也常聽到,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那個通,到什麼程度才叫通?見性就通,沒有見性沒通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都是從自性裏頭流出來的,乃至十方叁世一切如來,爲法界無量衆生所說的一切法,都是從真如本性裏面流露出來的,所以任何一部經典,任何一個法門,都是幫助衆生明心見性。見性就通,從這個經上見性,任何一部經都通,道理在此地。不但佛法通,再跟諸位說,世間法也通,爲什麼?所有一切世間法也沒有離開自性。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,這個諸位要曉得。從世間法裏面見性難,世間法不是不能見性,能,太難了!從佛法裏面見性容易,一通一切都通。我們曉得這個道理,也就懂得修學的方法,所謂是「一門深入」才能有真正成就,多門要入進去,入不進去。譬如說我們這個講堂,這個講堂四面就有好多個門,你從一個門進來,無論從哪一個門進來,很容易就進來。你在外面說:「我要從兩個門進去。」你試試看,你能不能進得來,進不來的。可是世間打這種妄想的人還很多,多少人就想從許多門進來,沒有這個道理,一門深入。一門通了,門門都通了,你一進來之後,哪個門都通了。所以,要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。

  【覺此覺性,可名菩薩。】

  菩薩是個假名。你真正覺了。這裏有兩個覺,第一個覺是動詞,第二個覺是名詞,覺性是名詞。你真正覺悟了,覺悟了心性,這個衆生,佛就稱他作菩薩,給他起個假名,這個人叫菩薩。菩薩是覺有情,覺悟的衆生,這叫菩薩。衆生本來是佛,何況菩薩乎!衆生本來是佛,這句話曾經在《華嚴經》上說過,《圓覺經》上也說過,這是真的。衆生確確實實本來是成佛,何況是菩薩?我們念佛法門,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建立修學的方法。衆生本來是佛,現在又念佛,他怎麼不成佛?當然成佛。念佛法門是根據這個道理建立的,這個道理的確是究竟圓滿,直接成佛,不必經過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不要經過這個;乃至於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統統不要經過,直接就成佛,念佛法門是這個。《觀經》上給我們講的九品,那個九品講的是完全靠自力,不論彌陀本願的加持,完全論自力,給你講叁輩九品。如果論佛的加持,大家《無量壽經》念得很多,四十八願念得很熟,若論佛力加持,任何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都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在普通經教裏面講是八地菩薩,跟佛這個位子靠得很近;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然後就是佛,靠得很近。這是什麼?佛的本願威神的加持,這個諸位必須要懂得。一看到《觀經》上講的,我們下品下生到那裏,還要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,憂慮得不得了!你爲什麼不看四十八願?四十八願裏面說,往生到那裏就是阿惟越致菩薩;那裏頭沒有說,下下品往生、下中品往生的除外,它沒有這個說法。沒有這個說法,不就是大家都平等?讀經要細心,不可以斷章取義,一定要看整個。對西方極樂世界要能夠全盤了解,五經一論都要讀;縱然五經一論不能讀,叁經一論要細讀,你對於西方世界才全盤了解,不至於産生誤會。專讀《觀無量壽經》,不讀《無量壽經》的,就容易發生誤會。

  【若存有法相】

  存就是執著,心裏頭有這個念頭,縱然是微細的念頭也不行。

  【便是我執,便成對待,便是分別,何名爲覺。】

  這就不叫覺。覺跟迷,這兩種字的定義,我們學佛的人,特別是初學佛的人,不能不清楚,你不清楚你就不會用功,所以覺跟迷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。有妄想,迷了;有分別,迷了;有執著,迷了;對世法裏頭有妄想分別執著,迷了;對佛法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,也迷了。什麼叫做覺?世法、佛法裏頭我統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人覺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怎麼用功法,一定要想方法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。在所有一切法門裏面,淨宗法門是最高明、最簡單、最扼要,用一句阿彌陀佛;我們心裏才有一個念頭起來,「阿彌陀佛」,換掉,把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馬上換成阿彌陀佛。所有一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