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什么?我是无明,我是迷惑颠倒。
【於一切法中妄生,妄就是妄想,不是事实,生起了分别执著之见是也,这个就叫我。】
《金刚经》上前面我们念过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,三心不可得,问你:「我在哪里?」你要是真正体会到三心不可得,我就没有了;我没有了,就恭喜你,你成菩萨,你是法身大士。为什么?你证无我法,这是法身大士。
【而一切法性,本来空寂,那有此物,因其本无,故当除之也。】
本来没有个我,「我」且没有,哪来的「我所」?所以要知道,我们今天种种苦难,你为什么这么苦?生老病死,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,佛经上讲的八苦交煎。你为什么这么苦?就是你迷惑颠倒妄想当中生了一个我,你才受这么多苦难。如果你要是觉悟,本来没有我,事实上也没有我,无论在哪一法里头找,找不到我,你就解脱了,你就自在了,你就永远脱离轮回。就像观世音菩萨在《心经》里面所说的,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这桩事情,由於我们迷得太久、迷得太深,佛在经上这样明显的为我们开示,我们听了也点头,也能接受,但是境界转不过来。转不过来是习气太深,转不过来,要转,不转不行。初学的时候勉强的转,用什么方法?布施。布施就是放下,布施就是舍,从容易的地方先做起。譬如先舍身外之物,身外之物我不贪,我不据为己有;「我所」,先把我所有的舍掉,先舍我所,然后进一步「我」也放下;我也没有了,那就成功了。所以这是两个大的阶段,要知道怎样去做。
【此二句,上句是解,下句是行。合而观之,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。】
知一切法无我,是解,得成於忍是行,这一小段经文合起来看,说明这个菩萨解行成就了。
【又上句知是慧,下句忍是定。合之,便是定慧均等。因定慧均等,解行成就。所以所得功德胜前菩萨。】
前面那个菩萨是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这个菩萨的功德超过前面,前面是在事相上的布施,这个菩萨明心见性,那是那个菩萨不能够跟他相比的。
【忍字,安安不迁。】
不迁就是不动的意思,用现代的话来说,不为外面一切环境所诱惑,所以它是定的。两个安,意思是说心安,身也安,身心都不受外境的诱惑,这叫忍。必须功夫做到得成於忍,这叫真功夫。我们常说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,在你面前你还动不动心?如果还会动心,没用!你没有得到忍。这些东西在面前,如如不动,《金刚经》后面我们还没念到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就是此地「得成於忍」。得成於忍是什么样子?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,这是得成於忍。得成於忍就是你定慧均等,定慧均等就破无明。无明烦恼为什么破不了?定慧不均等。定慧均等就破无明,破一品无明你就证一分法身。所以这个功德不是前面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能够相比的。
【方为真实通达,真是菩萨耳。】
真菩萨,《金刚经》前面有标准,四相离了,四见离了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全都没有了。我们也很想破四相、断四见,怎么修法?这里好!教给你,你只要得成於忍,四相就破了,四见就断了。得成於忍怎么个修法?你一定要深深的明了,一切法无我,你要真正通达这个事实真相,真正通达一切法无我,你才能放得下。通达一切法无我就是看破;你看不破,你怎么会放得下?必须看破之后,你才真能放下,你才成功。真正放下,那就是外不著相,不取於相;内不动心,如如不动,这是法身大士。所以这是真实通达,真的菩萨,《金刚经》的标准,真菩萨。
【须知解固居行之先】
清凉大师的四分:信解行证,解在行之先。
【然非如法实行,确有经验,何能深解。】
这就说明,解跟行是相辅相成,你能够解得一分,你要不能做到一分,你那个解就不会进步。所以你一定要做到,你做到了,你那个解会进步,又提升了一分,然后你的行也跟著进步。解帮助行,行帮助解,解行是相辅相成的。到底哪一个在先,哪一个在后?不一定。但是最初一定是解在先,行在后;真正起修,不一定哪个先哪个后。所以你真正行,行当中有了经验,有了体会,你的解就更深入、更圆满。
【前云,行由解出,解因行成。】
能够达到圆解,是要真实修行功夫所成就的,你没有真实修行的功夫,你的解就不能够深,不能够圆,深解圆解一定要有真实修行的功夫。从这两句话,「行由解出,解因行成」,显示出它是相辅相成的。
【即通达之真诠】
真诠是真理,我们讲的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;你一定要这样的修法,你才真正能通达。
【如是通达,乃得成忍耳。】
得成忍也不是容易,得成於忍是要解行功夫圆满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心里面若无其事,毫不勉强,真的放下。请看经文:
经【须菩提,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】
这是这一个小段的结语,结论。
【此节,正是开示学人,功夫必须做到如此,方能无我。故须释明成忍之所以然。】
把得成於忍所以然的道理,要细细的说明,说明的原因就是要效法菩萨,为什么不受福德,修福德不受福德,归结到最后,就是教我们契入无我法,契入无我法那就是证果。
【凡是菩萨,因其修福不受,方於无我成忍。】
这一句很重要。凡是菩萨没有例外的,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每一位都是修福不享福。如果享福,他就不能够得成於忍;因为他修福不享福,所以他得成於忍。因为他得成於忍,所以能够在六道十界应化度生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示现什么身。我们世间的人求佛菩萨,佛菩萨一定化身在人间,畜生道里面求佛菩萨,佛菩萨要示现畜生身,饿鬼道里面求佛菩萨,佛菩萨要示现饿鬼身。六道三途苦!唯有菩萨得成於忍,他才不在乎,他不享福,他要享福不会到六道里头来,六道里面太苦了!这就是说明他不受福德,在六道里面度化一切众生,修福!所以,不能得成於忍,怎么能做得到?
【因不受故,所作福德尽成无漏之功德。】
这经文上讲的,他的功德超过前面的菩萨,为什么?他不受,不受,福德变成功德;如果受的话,功德就变成福德,功德没有了。功德跟福德不一样,福德不能明心见性,功德可以明心见性,可以见性成佛。下面再把受的定义,做一个简单扼要的解释,什么叫受?
【心有其境,名之曰受。】
你心里面没有放下,诸位要知道,事上放下了,可是心里还挂念著,你还是在受;可见得这个受的意思,必须心里头没有挂碍,没有牵挂,真的舍干净了。
【今曰不受,正明其心空无境也。】
他的心恢复到本性,真心本性里面没有一物,《六祖坛经》里头讲得很好,「本来无一物」。如果有一物,你还在受,你没有做到不受。不受就是本来无一物,心里面干干净净,一丝毫牵挂都没有,古德常讲一丝不挂,用这个来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,没有丝毫的牵挂,这个才叫不受。由此可知,不受不是在事相上讲的,相没有妨碍,事事无碍。什么东西有碍?心里头有碍。心里面真放下了,事上就无所谓,才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可见得普贤菩萨这两愿,如果没有得成於忍,做不到!一定要先得成於忍,恒顺、随喜才可以做得到。
经【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,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】
佛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福不受福德,须菩提哪里不知道?明知故问,代我们问的,为什么菩萨修福不受福德?
【问意要在令大众彻底明了,皆能达於不受之地。】
须菩提问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。
【知此问重要,当於下节开示,加意体会也。】
这一问的确很重要。为什么?我们如果真正明了它的道理,明了它的事实真相,我们才肯发心学习。菩萨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要向他学习。所以理跟事不能不清楚、不能不明白。下面世尊要为我们开示,这些开示非常重要。字字句句不但含义深广,在修学,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,在生活上显示出来的是大用无方,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。
经【须菩提,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】
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,说明为什么不执著。
【初句言作福德,使知虽不受而应作。】
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,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。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,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。菩萨不贪图福报,修福从来没有间断,为什么?那是性德,真的是开发自性。
【不可因不受之言,误会修福可缓。】
那就错了。
【当知作福德,即是修六度,是从大悲心出。诸佛如来,以大悲心为体。因於众生,而起大悲。因於大悲,生菩提心,云何可缓乎。】
这就是说明,菩萨修福非常积极,特别是《华严经》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,从来没有休息,没有感觉到疲倦,没有感觉得厌恶,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。什么是修福?六度就是修福,十愿就是修福,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,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。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,修慧要紧,殊不知慧在福中。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,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,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。如果修福著相,那就有福没有慧,修福要是享福,有福没有慧。只要不著相、不享福,慧在其中,真的教你开智慧。底下说得好,完全是《华严经》的教义,作福德就是修六度,这是从大悲心出。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?在一般人讲,我既然不享福,我福也不要修了,这是正理,很合乎逻辑。菩萨为什么这么傻?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,菩萨都很傻,不享福,修福,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,这不是傻瓜吗?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,他有大悲心,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。世间人天天工作,勤苦的在修福,什么力量推动他?名利在推动他,执著享受在推动他。因为他有享受,所以他肯做。菩萨不享受,他为什么肯做?大慈悲的力量。
「诸佛如来,以大悲心为体。」我们佛门里面常讲: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。这是佛法,佛法的根本是大慈大悲。诸佛菩萨怎么证果的?怎么修成的?就是大慈大悲。大慈大悲是以清净心、平等心,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这是大慈大悲。这里面有条件,那就不行!如果你执著有受,这就是有条件的,你的心不清净、不平等,那大悲心就失掉了。所以成佛、证果,大悲心为体。
大悲心从哪里来的?因於众生。离开众生,你这个大悲心从哪里发?引不起来。虽然大悲心是性德,如果没有缘,它生不起来。缘是什么?缘是一切众生,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。苦难不仅仅限於物质生活的贫乏,物质生活贫乏是苦。物质生活非常富裕,苦不苦?寿命到了还要搞六道三途,这都是苦难众生。换句话说,没有觉悟,依旧迷惑颠倒,都是苦难的众生。所我们不要看错了,有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人,我们看到他好可怜。没错!他现在生活是可怜,他来生,来生不一定堕三途,来生可能得人身、生天去享福去了,他这一生是他受的果报。他受这个苦难当中,他造的业少,他妄想少,每天生活已经自顾不暇,还想什么?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出来。富贵人家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造作罪业。所以天道很公平,富贵人来生贫贱堕三途,贫贱苦难的人来生富贵、生天,所以风水轮流转。老天爷很公平,不会说你苦,生生世世的苦;你享福,生生世世享福,没这个道理。你仔细一观察,你才晓得每一个人造的业报不一样,苦乐不相同,但是迷惑颠倒是相同的。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一切苦难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生的,唯有迷破了,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乐。真正的乐一定是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你才是得的真乐。菩萨帮助众生,是帮助这个。所以对於六道众生、十法界的圣贤,所示现的都是修福不著不受,这个意思深!
因大悲生菩提心,菩提心是觉心,真正觉悟,彻底觉悟,圆满的觉悟。这个觉悟的心,决定是不著不受,才觉悟!在家、出家的,自古至今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,只看到修行很不错的善知识,我们不晓得他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,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看不出来!但是从理上讲,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,示现给我们做榜样,那个数量也很多很多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决定是有,示现给我们看的,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,但是在佛法上,像这个经上所讲的,解行相应,行解愈深,能够观察得出来。从这个地方才能生起真正觉悟的心,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。一有执著,一有受的念头,我们马上就迷了。诸佛菩萨确实他已经不迷了,为什么还要做这个示现?这就是大慈大悲,给我们做一个样子。
以近代的善知识来说,虚云老和尚、印光大师,这是两位出家人,他们作福德没间断过,但是他们不执著,他们不受福德。虚老和尚我们不晓得他的究竟,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,大慈大悲做给我们看的。居士当中,夏莲居老居士、李炳南老居士也不是普通人,示现为我们做榜样,也是作福德不著不受。他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过的,你要是知道一定会生惭愧心,积功累德从无间断,生活之节俭,是一个很贫苦人家的那种生活。这就是大慈大悲,这个里面真的生菩提心。这是我们只要细心去观察,只要去留意,能体会到。我们向这些善知识学习,决定不错。不要有个念头:「我生活清苦一点,但是也不能过他那么苦!」你有这个念头在,你还是受,你还是没有放下;真正放下,没有念头,没有怨言。「我修福人家享福,我在吃苦头,我为的是什么?」你有这个念头,那你是凡夫,你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了。没有丝毫怨言!我们没有听说虚云老和尚有过埋怨、印光大师心里有难受,没听说过,他们的一生快快乐乐。所以这一节经文的含义很深很深,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,明了之后,认真学习才得受用。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九十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