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九十九集

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 (第九十九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09-23-099

 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三面,从注解第二条看起。

  【若为求福德,以修六度,是名贪著。则是自利,而非利生。非大悲心,非无上菩提。故不应也。】

  这是说明佛教菩萨为什么不能够受福德、不能够执著福德的原因。如果菩萨不修福德,那菩萨就不度众生,不能度众生。如果修福还附带著有条件,那就著了相,像前面所说的四相具足,贪瞋痴慢没有断除,那是凡夫不是菩萨。因此佛叫菩萨修福德,而不著福德相,同时决定不能够享受福德,有贪图享受的念头就错了,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清楚。凡夫如果要是说修福没有果报,他决定不干,这是凡夫跟菩萨不相同的地方;凡夫只看到眼前的福报,种善因,得善果,他一定要希求善果。菩萨这一句话适应不适应?给诸位说,更适应,不但适应,圆满的适应。我们晓得善果,最大的善果、最圆满的善果是什么?是明心见性,这是究竟圆满的善果。由此可知,如果我们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小善果、小果报,这就把我们究竟圆满的善果障碍掉,不能够得到,不能够现前,这个损失实在讲是太大太大。

  由此可知,还是菩萨的眼光深远,他们的眼光大,看得远、看得真,佛的教诫没有错误。这一段话我们要常常把它放在心上,时时刻刻警惕自己,为什么?因为我们是凡夫,无量劫来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深重,一不小心就犯了错误。犯了什么错?又搞自利,这个错误很容易犯,不要认为小错误没有大关系,你要是这个想法你就错了,这个小错误有大障碍。近一点讲,障碍你不能出离轮回,障碍你不能念佛往生;从远大的地方看,障碍你明心见性,障碍你见性成佛,可见得这不是小障碍。什么叫自利?什么叫利生?利生当中决定要把自利的念头断掉,自利的行为断掉,这里面就真正得到自利。诸位要晓得,没有自利的心,没有自利的行为,才是真正的自利,利他就是自利。如果有丝毫自利的念头在,自利不能利他,不能利他。必须真正利他才能够自利,你的大悲心、大菩提心才能够发得出来。菩提心一发,就是发心住的菩萨,发心住是圆教初住,可见得菩提心不发则已,一发不但是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。这一段我们也就很明显的体会到,是排除我们发大慈悲心、发大菩提心的障碍;要晓得这个心发不出来,到底是什么原因、什么东西把它障碍住?现在把这个障碍找出来,原因找出来,只要能够把原因跟障碍消除,大慈悲心、大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。

  【作福德,不著空也,大悲也。】

  这是修福。修福,我们在讲席里面,很具体的说出修三福、修六和、修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。这就像盖大楼一样,从地基一直盖到最高的顶层,实实在在不可思议。这是不著空,这是利益一切众生,大慈悲心。

  【不贪著,不著有。】

  可见得佛所教给我们的,确确实实是空有两边不住,这是智慧。般若 智慧怎么修法?就是在修福当中不著相,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「离相离念而修福德」,这就是般若 波罗蜜,这就是福慧双修。福里面有慧,慧里面有福,也就,是

  【悲智具足,空有不著,这也叫中道。】

  可是诸位同修心里面不要印上一个中道,心里头要是印上一个中道,你就又错了。「是名中道」,佛不得已给我们起个名字这叫中道,中道也不能著。「即是应无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前面佛在经上讲得很多,也讲得很详细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应无所住而行布施,就是这样一个修学法。

  【不著功醇】

  醇,我们一般讲功夫深、功夫到家,已经能够做到自自然然,不起心动念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自然而然不起心动念,功夫醇这就是真的不受,决定不会落印象。阿赖耶里面落印象,那是受,你受了;要做到不落印象。古人常常用镜子来做比喻,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,早晨起来洗脸要照镜子,晚上睡觉之前也会照照镜子。古大德教给我们,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,镜子你照的时候清清楚楚,现的相很明显,它不著相;不但我们离开的时候,镜子里头没有这个相,你们想想看,正在照的时候,这镜子里头何尝有相?常常用这个观想,会开智慧。我们用心要学镜子一样,不但离开的时候没有相,正在照的时候也不著相。绝不可以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,一照里面相马上就印上去,那就叫受。不受,镜子不受,照相机的底片受,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。

  【故不受亦是一切不受】

  世间五欲六尘不受,佛法受不受?佛法也不受。佛在经上说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佛法也不受。无上正等正觉受不受?我们这个经读到此地,佛告诉我们这也不能受,真的是一切不受。

  【一切不受是平等法界】

  平等法界就是心性显露出来。

  【本来一切法无我】

  平等法界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里面没有我这个念头,有这个念头就是受,这个念头没有了。会用功的人,古人所讲的聪明伶俐汉,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上根利智,经上常讲上根利智,宗门里头说聪明伶俐汉,他就从日常生活当中下手,用真功夫,从根本修。从根本修就是修清净心,修清净心就是一切不受,用这种功夫。在日常生活当中、工作当中、待人接物当中,用心像镜子一样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切事情做得非常圆满,心里头干干净净、一尘不染,这是上上乘功夫,这不是普通功夫,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。所以上根利智的人,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他就能做到。这个道理、事修我们要明了,我们也要认真的学习。如果你会了,受用无穷,一切不受的受用,那是真实的享受,在佛门里面称为三昧,三昧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,那是真正的享受。一切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,才叫做正受。别人生活在十法界里,生活在六道轮回里,你用这种功夫得力,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里,你生活在平等法界里,你生活在清净法界里,那怎么会一样?自然不一样。

  【如是知,如是行。】

  知就是觉悟,要像这样的觉悟,要像这样的修行。

  【便是广修一切法,而行所无事。】

  广修一切法,换句话说,生活还是照常生活,工作还是照常工作,跟过去没有减少一点点,没减少!只会增加不会减少,为什么会增加?菩萨要精进。精进就是工作量要增加,不会减少。这就是广修一切法。一切法,前面说过,一般讲的境行果,相宗里面讲的「五法三自性,八识二无我」,一切法!一法里面就是一切法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虽修,因为他一切不受,所以若无其事,行无所事。因为若无其事,所以他不疲不厌,不像一般人做工作,做久了就厌倦,世间人常讲干一行怨一行,他初干的时候还有兴趣,干了几年,老干这个事情,那就埋怨、就讨厌。菩萨干事情不会埋怨,愈干愈欢喜,为什么?因为他一切不受,纯为利生,没有利己,利己就受,没有利己,纯为利生,这个非常非常要紧。

  【久久功醇】

  时间久了,功夫醇了,功夫醇我们一般讲功夫到家,《般若 经》上讲的波罗蜜,波罗蜜就是功夫到家,就是功醇的意思。

  【则心若虚空】

  这是境界,好境界现前,心不但清净,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,虚空没有界限、没有污染,真心现前。有分别、有妄想、有执著,诸位要知道那是妄心。我们学佛的人,不学佛的人就不谈了,我们学佛的人什么时候真心现前,自己知道,这个不必请教别人,什么时候到心若虚空的时候,真心现前了。再看底下这一句:

  【虽一切法炽然行之,不厌不倦。】

  一切法,实在讲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,生活很繁琐,工作、应酬这里面显示出一切法。炽然行之,很繁琐的事情、拉杂事情一天到晚不中断,一年到头,一生一世,这常说的,没完没了,可是菩萨行不厌不倦,不厌不倦是普贤菩萨,行行愿愿都是无有疲厌。

  【而相忘於无何有,是之谓不受。】

  注解里头把不受的意思,不受的形相,到此地真的为我们说得很透彻、很明了。如果不说得这么详细、这么透彻,我们把经文含糊笼统念过去,如何能得受用?这个经义如果我们真的明了、真的透彻,这一生受用无穷,我们现前就得大自在,现前就得真正的解脱。工作、生活依旧是积极,绝对没有显示消极的状态,没有!生活得更勤俭,生活得更欢喜,生活得更活泼,这是在生活上表现的积极。工作更认真、更努力、更勤奋,大乘佛法哪有消极?这样的经典,这样的经教,给诸位说,实在是希有难逢,不容易听得到。听明白就要干,我们才不辜负释迦牟尼佛,不辜负祖祖相传的教诲。当中这一句话好,「相忘於无何有」,在生活当中,在工作当中,在应酬当中,刚才说了,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那你就快乐,你就会不疲不厌。「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」就是相忘,相忘於无何有。

  【一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】

  这是效果,这是成就。

  【自然而非强制】

  这是自然的,没有一丝毫勉强在里面;我一定要这样做,佛教这样做,我不做不行,这还有点勉强。有一点勉强好不好?不错了,你的功没有醇,但是这个功要继续不断用下去。我们现在是凡夫,是要勉强一点,前面说过,久久功醇;现在不勉强不行,做不到,一定要勉强自己。而且凡是用功的过来人都很清楚,要常常责备自己、勉励自己才行。为什么?在生活当中,一天到晚老毛病、老习气常常犯,说不受又受了,常常犯。常常犯,常常知道自己犯,给诸位说,这就是觉悟;常常犯,自己习惯成自然,不以为是过失,这个人叫迷惑颠倒,他不觉。能够知道自己常常老毛病犯了,常常怎么又受了?怎么又会起心动念,又有分别执著?不要等现行,不要等造作,念头一生马上就觉悟。业障习气重,一觉,妄念它就息掉,就不会继续增长,这叫做用功。

  我们念佛人,在妄念起来的时候,阿弥陀佛,把念头马上转成阿弥陀佛,恢复到自己的心地清净无染,念佛人用这个方法,这个方法很好、很殊胜。念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九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