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十九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九十九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99

  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叁面,從注解第二條看起。

  【若爲求福德,以修六度,是名貪著。則是自利,而非利生。非大悲心,非無上菩提。故不應也。】

  這是說明佛教菩薩爲什麼不能夠受福德、不能夠執著福德的原因。如果菩薩不修福德,那菩薩就不度衆生,不能度衆生。如果修福還附帶著有條件,那就著了相,像前面所說的四相具足,貪瞋癡慢沒有斷除,那是凡夫不是菩薩。因此佛叫菩薩修福德,而不著福德相,同時決定不能夠享受福德,有貪圖享受的念頭就錯了,這個地方就講得很清楚。凡夫如果要是說修福沒有果報,他決定不幹,這是凡夫跟菩薩不相同的地方;凡夫只看到眼前的福報,種善因,得善果,他一定要希求善果。菩薩這一句話適應不適應?給諸位說,更適應,不但適應,圓滿的適應。我們曉得善果,最大的善果、最圓滿的善果是什麼?是明心見性,這是究竟圓滿的善果。由此可知,如果我們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小善果、小果報,這就把我們究竟圓滿的善果障礙掉,不能夠得到,不能夠現前,這個損失實在講是太大太大。

  由此可知,還是菩薩的眼光深遠,他們的眼光大,看得遠、看得真,佛的教誡沒有錯誤。這一段話我們要常常把它放在心上,時時刻刻警惕自己,爲什麼?因爲我們是凡夫,無量劫來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重,一不小心就犯了錯誤。犯了什麼錯?又搞自利,這個錯誤很容易犯,不要認爲小錯誤沒有大關系,你要是這個想法你就錯了,這個小錯誤有大障礙。近一點講,障礙你不能出離輪回,障礙你不能念佛往生;從遠大的地方看,障礙你明心見性,障礙你見性成佛,可見得這不是小障礙。什麼叫自利?什麼叫利生?利生當中決定要把自利的念頭斷掉,自利的行爲斷掉,這裏面就真正得到自利。諸位要曉得,沒有自利的心,沒有自利的行爲,才是真正的自利,利他就是自利。如果有絲毫自利的念頭在,自利不能利他,不能利他。必須真正利他才能夠自利,你的大悲心、大菩提心才能夠發得出來。菩提心一發,就是發心住的菩薩,發心住是圓教初住,可見得菩提心不發則已,一發不但是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。這一段我們也就很明顯的體會到,是排除我們發大慈悲心、發大菩提心的障礙;要曉得這個心發不出來,到底是什麼原因、什麼東西把它障礙住?現在把這個障礙找出來,原因找出來,只要能夠把原因跟障礙消除,大慈悲心、大菩提心自然就發出來。

  【作福德,不著空也,大悲也。】

  這是修福。修福,我們在講席裏面,很具體的說出修叁福、修六和、修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。這就像蓋大樓一樣,從地基一直蓋到最高的頂層,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這是不著空,這是利益一切衆生,大慈悲心。

  【不貪著,不著有。】

  可見得佛所教給我們的,確確實實是空有兩邊不住,這是智慧。般若 智慧怎麼修法?就是在修福當中不著相,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「離相離念而修福德」,這就是般若 波羅蜜,這就是福慧雙修。福裏面有慧,慧裏面有福,也就,是

  【悲智具足,空有不著,這也叫中道。】

  可是諸位同修心裏面不要印上一個中道,心裏頭要是印上一個中道,你就又錯了。「是名中道」,佛不得已給我們起個名字這叫中道,中道也不能著。「即是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前面佛在經上講得很多,也講得很詳細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應無所住而行布施,就是這樣一個修學法。

  【不著功醇】

  醇,我們一般講功夫深、功夫到家,已經能夠做到自自然然,不起心動念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自然而然不起心動念,功夫醇這就是真的不受,決定不會落印象。阿賴耶裏面落印象,那是受,你受了;要做到不落印象。古人常常用鏡子來做比喻,我們每天都會照鏡子,早晨起來洗臉要照鏡子,晚上睡覺之前也會照照鏡子。古大德教給我們,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,鏡子你照的時候清清楚楚,現的相很明顯,它不著相;不但我們離開的時候,鏡子裏頭沒有這個相,你們想想看,正在照的時候,這鏡子裏頭何嘗有相?常常用這個觀想,會開智慧。我們用心要學鏡子一樣,不但離開的時候沒有相,正在照的時候也不著相。絕不可以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,一照裏面相馬上就印上去,那就叫受。不受,鏡子不受,照相機的底片受,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

  【故不受亦是一切不受】

  世間五欲六塵不受,佛法受不受?佛法也不受。佛在經上說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佛法也不受。無上正等正覺受不受?我們這個經讀到此地,佛告訴我們這也不能受,真的是一切不受。

  【一切不受是平等法界】

  平等法界就是心性顯露出來。

  【本來一切法無我】

  平等法界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裏面沒有我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就是受,這個念頭沒有了。會用功的人,古人所講的聰明伶俐漢,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的上根利智,經上常講上根利智,宗門裏頭說聰明伶俐漢,他就從日常生活當中下手,用真功夫,從根本修。從根本修就是修清淨心,修清淨心就是一切不受,用這種功夫。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、待人接物當中,用心像鏡子一樣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切事情做得非常圓滿,心裏頭幹幹淨淨、一塵不染,這是上上乘功夫,這不是普通功夫,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。所以上根利智的人,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他就能做到。這個道理、事修我們要明了,我們也要認真的學習。如果你會了,受用無窮,一切不受的受用,那是真實的享受,在佛門裏面稱爲叁昧,叁昧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,那是真正的享受。一切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,才叫做正受。別人生活在十法界裏,生活在六道輪回裏,你用這種功夫得力,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裏,你生活在平等法界裏,你生活在清淨法界裏,那怎麼會一樣?自然不一樣。

  【如是知,如是行。】

  知就是覺悟,要像這樣的覺悟,要像這樣的修行。

  【便是廣修一切法,而行所無事。】

  廣修一切法,換句話說,生活還是照常生活,工作還是照常工作,跟過去沒有減少一點點,沒減少!只會增加不會減少,爲什麼會增加?菩薩要精進。精進就是工作量要增加,不會減少。這就是廣修一切法。一切法,前面說過,一般講的境行果,相宗裏面講的「五法叁自性,八識二無我」,一切法!一法裏面就是一切法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雖修,因爲他一切不受,所以若無其事,行無所事。因爲若無其事,所以他不疲不厭,不像一般人做工作,做久了就厭倦,世間人常講幹一行怨一行,他初幹的時候還有興趣,幹了幾年,老幹這個事情,那就埋怨、就討厭。菩薩幹事情不會埋怨,愈幹愈歡喜,爲什麼?因爲他一切不受,純爲利生,沒有利己,利己就受,沒有利己,純爲利生,這個非常非常要緊。

  【久久功醇】

  時間久了,功夫醇了,功夫醇我們一般講功夫到家,《般若 經》上講的波羅蜜,波羅蜜就是功夫到家,就是功醇的意思。

  【則心若虛空】

  這是境界,好境界現前,心不但清淨,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舍掉,虛空沒有界限、沒有汙染,真心現前。有分別、有妄想、有執著,諸位要知道那是妄心。我們學佛的人,不學佛的人就不談了,我們學佛的人什麼時候真心現前,自己知道,這個不必請教別人,什麼時候到心若虛空的時候,真心現前了。再看底下這一句:

  【雖一切法熾然行之,不厭不倦。】

  一切法,實在講就是指我們日常生活,生活很繁瑣,工作、應酬這裏面顯示出一切法。熾然行之,很繁瑣的事情、拉雜事情一天到晚不中斷,一年到頭,一生一世,這常說的,沒完沒了,可是菩薩行不厭不倦,不厭不倦是普賢菩薩,行行願願都是無有疲厭。

  【而相忘於無何有,是之謂不受。】

  注解裏頭把不受的意思,不受的形相,到此地真的爲我們說得很透徹、很明了。如果不說得這麼詳細、這麼透徹,我們把經文含糊籠統念過去,如何能得受用?這個經義如果我們真的明了、真的透徹,這一生受用無窮,我們現前就得大自在,現前就得真正的解脫。工作、生活依舊是積極,絕對沒有顯示消極的狀態,沒有!生活得更勤儉,生活得更歡喜,生活得更活潑,這是在生活上表現的積極。工作更認真、更努力、更勤奮,大乘佛法哪有消極?這樣的經典,這樣的經教,給諸位說,實在是希有難逢,不容易聽得到。聽明白就要幹,我們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,不辜負祖祖相傳的教誨。當中這一句話好,「相忘於無何有」,在生活當中,在工作當中,在應酬當中,剛才說了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那你就快樂,你就會不疲不厭。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就是相忘,相忘於無何有。

  【一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】

  這是效果,這是成就。

  【自然而非強製】

  這是自然的,沒有一絲毫勉強在裏面;我一定要這樣做,佛教這樣做,我不做不行,這還有點勉強。有一點勉強好不好?不錯了,你的功沒有醇,但是這個功要繼續不斷用下去。我們現在是凡夫,是要勉強一點,前面說過,久久功醇;現在不勉強不行,做不到,一定要勉強自己。而且凡是用功的過來人都很清楚,要常常責備自己、勉勵自己才行。爲什麼?在生活當中,一天到晚老毛病、老習氣常常犯,說不受又受了,常常犯。常常犯,常常知道自己犯,給諸位說,這就是覺悟;常常犯,自己習慣成自然,不以爲是過失,這個人叫迷惑顛倒,他不覺。能夠知道自己常常老毛病犯了,常常怎麼又受了?怎麼又會起心動念,又有分別執著?不要等現行,不要等造作,念頭一生馬上就覺悟。業障習氣重,一覺,妄念它就息掉,就不會繼續增長,這叫做用功。

  我們念佛人,在妄念起來的時候,阿彌陀佛,把念頭馬上轉成阿彌陀佛,恢複到自己的心地清淨無染,念佛人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很好、很殊勝。念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