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對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,也是非常強烈的警告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裏,一開端就告訴我們;他那部書名字叫大乘起信,換句話說,是修學大乘入門的書,學大乘法要從他這一部書學起,第一本教科書。一開端就告訴我們這叁樁事情,「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」,跟此地的意思差不多,相彷佛。這個地方就是沒有言說相,它這裏有個攀緣相,絲毫不能夠有,沾上一點點,大乘你就不得其門而入。念佛人如果沾上一點點就不能往生,不要以爲我有信願行;經上講信願行叁個條件就能往生,沒錯!信願行是方法,這個方法裏面要有成績,你拿不出成績出來不能往生。成績是什麼?心淨則土淨。你用信願行這個方法,是不是修到清淨心?果然清淨心現前,那當然往生。我們常常在經上,祖師注疏上讀過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什麼叫相應?清淨心;換句話說,一念當中言說相、名字相、心緣相統統沒有,那就相應。如果沾上一點點就不相應,那一念就不相應。我們如何從一念相應,漸漸學到念念相應,那你往生就有把握。這個很要緊!千萬不要把這叁句話等閑視之,那我們就犯了很大的錯誤。
攀緣相,攀緣跟隨緣要辨別得很清楚。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表演示現的是隨緣,沒有一絲毫攀緣。攀緣是什麼?我想怎麼做是攀緣。隨緣是恒順衆生,你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,做得有偏差,我告訴你修正一點,這是隨緣。我給你修正,你接受很好,你不接受就算了。你接受是如法、正法,得善果;你不接受,我看你造罪業,你將來得惡報。我的責任不能不告訴你,但是我不能夠勉強你一定要接受、一定要不接受,我有這個念頭,這就攀緣。接受、不接受是你的事情,善果、惡報也是你的事情,與我毫不相幹;這是隨緣,這個不是攀緣,攀緣跟隨緣很大的差別。我們學佛目的何在?這個的確是個大前提。學佛的人很多,你問問他爲什麼學佛?他不知道。有很多人沒地方去,無聊!無聊來學佛也不錯,聽經也是消遣,打發時間。這個有什麼結果?種一點善根而已,不能解決問題。我們學佛的目的先要訂清楚,好像我們要到哪裏去,先要把目標訂清楚、方向訂清楚,這個就有意義。我們念佛的人,我們的目的是往生,我們的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條件是必須把這邊完全舍棄掉,所以絲毫攀緣的念頭都沒有。這個世界舍得幹幹淨淨,沒有一樣是自己的,連我也沒有,哪裏有我所,這才真的叫幹幹淨淨。
名字相、心緣相;心緣跟攀緣又不一樣。心緣,譬如我們剛才講,前面講的文,你有個念頭不取,這是心緣相;有個念頭我心不動,有個念頭我也學如如,這是心緣相。也就是我們常講意念牽挂,你心裏頭還有牽挂,極其微細的牽挂都是屬於心緣相。必須要叫你心裏頭毫無牽挂,這是不能不離,不能不放下。如果不能放下,如果不能舍棄,這個現象我們自己能夠體會得到。我們學佛學了很多年,爲什麼不開悟?我們平常也很用功,爲什麼功夫不得力?障礙的根本就在此地,你沒有把這個放下,所以聽經不開悟,念佛功夫不能成片,道理在此地。
【行人應先明了理體本來無相】
行人是修行人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是總原則、總綱領,這個原則、綱領能夠貫穿顯密宗教、一切法門,我們念佛都不能夠例外,都在它原理原則之中。行人就是泛指修行人,無論你是學哪一宗,學哪一種法門,你應當首先明了理體本來無相。理體是真如本性,是一切現相的本性,是一切事的道理,是一切萬物的本體。從性上說、從理上、從體上,沒有現相,沒有相。
【所以應不取相】
應是應當,應該不取相,不取相是正常的,取相就錯,取相是不正常。
【時時處處,皆應觀照諸法本來無相之理體。】
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觀照;換句話說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用功。千萬不要以爲,我每天念多少卷經,念多少佛號,念多少遍咒語,每天拜多少佛,這沒用的!這是形式、樣子,無濟於事。真正的功夫要在離相離念,這才是真正功夫。這個地方教給我們怎樣離相離念;也就是說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,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。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對人,想一切衆生的本性,看到人就想到本性,看到一切萬物它的本體,體就是性,性就是體。碰到一些事情,事情很多,從早到晚太多、太繁雜,事有個理。事從哪裏來?從理上來的。再想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,沒錯!理本來沒有事,性本來沒有相,體本來沒有物,體性是空寂的,你能夠這樣子,在人事物裏面去觀察,在相上就見性。見相就是見性,見事就是見理,見物就是見體,這個叫用功抓到門路,會用功。這個功夫得力,自然就不著相;功夫用醇,你就得叁昧。功夫醇就自然而然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了,自自然然不會著相,自自然然不會取相;連不取、不著、不受這個念頭都沒有,這是你學般若 的功夫真正得力。這也有個名詞,叫做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可見得這個修學是圓修。圓修一定是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,圓解在哪裏?第一句話說,行人應先明了理體本來無相,這是圓解。
不但外面境界相沒有,空的,我們念念思惟那個心相也是空的,也沒有,叁心不可得。叁心是講我們裏面,講自己,我們能夠執著的,能取、能受、能著,那是叁心,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不可得;換句話說,你能執著、能取、能攀緣、能受,不可得。你所攀緣、所取、所受的,是外面的境界,外面境界因緣所生,無有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內外俱不可得,這是圓解,你真明白了,宇宙人生真相你真的明白了。現相是什麼回事?現相是業因果報刹那生滅的相續相。所以,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因果不空,所以佛教給我們生心,而生其心;萬法皆空,佛教給我們不住。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這個法才圓融、才自在,不能偏在一邊,偏在一邊就錯了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十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