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功夫如何能得力,如何能夠在短短期間證得念佛叁昧?今天經文講到這個地方,大家一直聽下來的,我跟你講念佛叁昧好講,平常念佛叁昧不好講。用念佛這個方法,念到一切法不受,念到心地清淨無染,那就叫做念佛叁昧。念佛叁昧功夫要再深了,那就叫一心不亂。功夫的淺深,完全在不受,在不執著、不受。不執著,一切都能不執著,都能放下,這是事一心不亂;到一切法都不受,是理一心不亂,那個境界高。
【恒是而非偶然】
後頭兩句話好,自然不勉強,沒有一絲毫勉強,自自然然不執著,自自然然不受,永恒的不受,不是暫時的。我來打個佛七,我這七天不受,離開佛七場所又受了,那個沒用處。所以它不是短時期的,永恒的你就得一心不亂。
【悲智足,定慧等。】
足就是圓滿的意思,大慈悲跟大智慧圓滿,滿足了。定慧均等,定慧等就破無明,定慧不等不能破無明;或者是定多慧少、慧多定少,都沒有辦法,都不能夠破無明,不能證法身;破無明、證法身一定要定慧等。他爲什麼會等?諸位仔細想想,因爲他是平等修,所以他容易等。我們一般人是修慧他就不修福,修福他就不修慧,所以他的福慧不等。你看有一些人在佛門裏面很擁護,出錢出力,但是聽經從來沒有看到過,他就是修福不修慧。有的人比較清苦,你叫他出點錢,他沒錢、沒有能力,講經他天天都來,他修慧沒修福。一個是修福不修慧,這個明心見性很困難,這不是等。我們今天在《金剛經》學會什麼叫等,這個很了不起。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一切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等了;你有分別執著,你就不平不等。所以修慧原來就是修福,修福原來就是修慧,福慧是一次修的,不是兩次修的,兩次修的就不等,一次修的當然等。諸位聽了金剛般若 ,要是這一點沒有聽懂,沒有學會,那你一部《金剛經》叫白聽。你會用這個功夫,你的成就是金剛叁昧,在念佛人是念佛叁昧。你用這個理論來修,修成功之後叫金剛般若 叁昧。
【無以名之,名曰得成於忍。】
這種境界,這境界沒名字,如何來顯示這個境界?我們現在說,如何與人溝通,來說明這個境界?那先要講個名詞,不得已,實在不得已,叫它做得成於忍。得成於忍也不能執著,這是不得已給它起了個假名。名固然沒有離實,所以實至名歸,名實一如。通達沒有問題,不通達又怕在這裏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錯了,這是《般若 經》難講之處、難懂之處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大段,明諸法空相結成法不生。這段文很深、很難體會,所以在講經文之前,又不能不羅嗦,先把這一段經文的大意做一個介紹,然後讀經文就比較容易,這是我們在後半段,往往看到有很深的,意義非常深廣的經文,都在經文前面要細細的來介紹。
【向後經文(從這往後),正是點滴歸源之處。】
源頭就是真心、就是本性。點滴歸源之處就是佛法裏一般所說返本還源、消歸自性;我們如何能夠回歸到自性,懂得回歸自性,那就是諸佛如來,菩薩以下都做不到。這個地方我們講的諸佛如來,諸位一定要記住,諸佛如來的名號,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起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才能夠點滴歸源;換句話說,點點滴滴他都能夠跟自性、跟真心相應。像世尊在本經一開端,爲我們示現的著衣持缽,他都能夠跟自性相應;沒有見性的菩薩做不到。他爲什麼做不到?沒有見性的菩薩,他有受,這是剛剛講過,他在一切法裏面有受,他不是不受;見了性才不受,不受就見性。受,這個享受、接受,受有多寡不同,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他們受比我們輕,比我們少,我們這個受非常的重,非常的繁多,就是樣樣都放不下。阿羅漢他已經把叁界六道放下,叁界六道這裏面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他不受;但是他還有受,還有放不下的,是什麼?涅槃他受。前面佛教給我們,不住涅槃、不住生死,他生死不受,涅槃他受,這就不行。唯獨明心見性的菩薩,涅槃也不受,生死、涅槃兩邊都不受,這叫法身大士,《金剛經》上所稱的諸佛如來都是講法身大士。他們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沒有一念不歸源,沒有一行不回歸自性,這叫法身大士,這叫諸佛如來,跟經上講的諸法如義、不一不異、無實無虛完全相應,這就是點滴歸源之處。
「故其所含之義」,底下經文裏面字字句句的含義,「甚廣、甚深、甚細」,字字句句的境界無限的深廣,也是無限的微細。「必先加以說明」,這個在沒有讀經文之前必須要說明,然後我們入了經文才能體會。
【上來所說,千言萬語,一言以蔽之曰,無住而已。】
上來,如果從近處講,就是這部《金剛經》從開端說到此地;從廣處講,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 ,從開端講到此地,真的是千言萬語。世尊二十二年所說的六百卷《大般若 經》,講的是什麼?給諸位說,兩個字「無住」而已。前面我們講不受,不受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不受,二十二年就講這個。爲什麼用這麼長的時間,說了這麼多的話?就是因爲你不肯不受,你一定要受,才勞累世尊這麼辛苦,苦口婆心、千言萬語,一定要把事實真相說清楚:能受、所受俱不可得。你真正明白能受、所受統統不可得,當體即空,你自然肯不受、肯放下。
【當知欲不住相,必須其心不取。不取,正爲破我。】
我就是我執。不住相,本經所說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這四大類就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相,一切法相總不出這四大類。我們要想離四相,要想不住四相,就是不住一切相,必須其心不取。取是攀緣的意思,心稍稍有一點攀緣,不行!學佛的人,我們一般看很不錯、很有修行,世法不攀緣,佛法還攀緣,有些人在想要怎麼蓋一個道場,有的人在想我們如何去印經流通,做卡帶、CD去流通,這不行!心裏頭有住,都不幹淨。所以唐朝龐居士告訴我們:好事不如無事。佛又叫我們要做,一切法熾然行之,對的!菩薩行!他雖然做,他心幹淨,他不染著;我們今天做,心有染著。諸位要曉得,《金剛般若 》是教菩薩,不是教我們的。我們今天聽了這個經是學菩薩,做,在做裏面學不住、學不受。這就是剛才講的,我們念念設想都爲一切衆生,決定沒有爲自己,那才行!決定不爲自己,別人看不出來,自己清楚。自己是真正在學般若 ,還是拿般若 作幌子來欺騙一切衆生,這裏面的罪福果報就清清楚楚。如果是真做,恭喜你,縱然不能夠明心見性,你也能得叁昧正受,這個一定可以得到;如果回向求願往生淨土,你決定得生,果報在這一面。
如果打著般若 的旗號,裝模作樣、欺騙衆生,將來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這個真的是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明眼人對這個世間大富大貴決定不羨慕。爲什麼?看得很清楚,往前走沒幾步就是天堂、地獄的叉路口,你看他往哪裏去?我說沒幾步,就是沒有幾年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大富大貴的人不知道修真實的福報,這一生享福的時候造作罪業,他迷惑顛倒,他並不知道他造的是罪業,他以爲他對社會、對國家、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,他沒有智慧,有真正智慧的人不一樣。所以天堂、地獄叉路口就在眼前,自己知道走哪一條道路,前途無限的光明,他怎麼不自在、他怎麼不開悟?所以學佛頂要緊的是不攀緣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個人的一生自然有因果,我們這個道場,最近這幾個月來,《了凡四訓》印了好幾萬冊,大家細細去讀讀,那不就明了了嗎?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還愁什麼?還要想到明天的生活、明年的生活,我下半輩子的生活,你想那麼多幹什麼?你打妄想!了凡先生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從此以後什麼都不想,他心定,他並沒有開悟。他是明了人的一生是被命運注定,他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,不再打妄想了。我們連這點功夫都沒有,一天到晚還在胡思亂想,還在患得患失,不如了凡先生。學了佛之後,應該怎麼樣?把我們一生生活上的問題,統統交給佛菩薩,由佛菩薩來支配,由佛菩薩來管理,不要再操這個心。什麼時候該建一個佛堂,佛菩薩來建,時節因緣到了,這個地方的衆生有此必要,佛菩薩就來;無此必要,不來,何必要我們操心?弘法利生,我們做這個有此必要,佛菩薩自然送錢來給你,做得圓圓滿滿;無此必要,到處化小緣化得好辛苦,做得不圓滿,做得叫大家生煩惱,那個不圓滿。所以這些事情統統交給佛菩薩,統統交給護法神,你說你有多自在,你有多清淨!所以最要緊的,這是我們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,「其心不取」,我們修行真的要在這裏下功夫。不取,破我執,破我執的利益太大了。我執破了,一般講超越六道輪回,證阿羅漢果,小乘是阿羅漢,大乘是菩薩。無量劫來生死輪回牢不可破,今天能夠突破,你就想這個功德利益多大,哪裏是世間果報能夠相比的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不能比。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你也不過是有漏的福報而已,你能夠享幾世、享幾百世富貴而已,你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叁界。這才曉得不取,《金剛經》末後佛教給我們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才曉得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!
【】「不取,正爲破我。」
爲的就是這個,破我執。
【證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】
這就是入了《金剛經》諸佛如來的境界,不但我執破了,法執也破了。四相裏頭,我相、人相是我執,衆生相、壽者相是法執;我見、人見是我執,衆生見、壽者見是法執。所以離相離念,我法二執都空了,這個時候證入一如平等的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就是一如法界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生佛平等,衆生跟佛平等,情與無情平等,《華嚴經》上說: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情與無情平等,這叫做一真法界。
【即是常住不動之法身,稱爲如來者是也。】
這個境界我們稱它作如來。如來是什麼意思?就是此地講的意思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。」這一段就是解釋什麼叫諸法如義,以及如何你能夠修得諸法一如,知道從什麼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