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地方下手。證得平等一如,就是證得法身自性,因爲自性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法身是一如的,這就是所謂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所以這個經是教我們成如來的,是教給我們成佛的。
【總之,全經所說之義,不外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八個字。】
這八個字在後面,是全經的總結,結在這八個字上。
【此諸法空相一大段經義】
這就是底下一大段的經文,要說明諸法空相。
【乃是融會全經旨趣而究竟徹底以說之者,所謂點滴歸源也。故其所說,更圓更妙。】
這是《金剛經》後半部的特色,我們在《講義》第四卷的開端,江居士把前半部、後半部做一個比較,說得很清楚;前半部的經義有淺有深,後半部的經義唯深無淺,這個意思愈說愈深、愈說愈廣、愈說愈細,受用當然是不可思議!這一段是融會前面的旨趣,宗旨、趣向,把它結歸到自性上,點滴歸源。
【全經皆說無我】
般若 可以說是自始而終都說這個事實,都說這個道理。
【至此則說無我原無】
給你講無我,無我有沒有?無我也沒有。
【無我尚無】
佛教給我們無住。
【則無住亦無住】
你要住在無住上就壞了。你心裏面還執著一個無我,還有一個無住,你已經就有住,你住在無住上,這就錯了;無住也沒有。叫你不取,你就執著有個不取,你還是取,你取了一個不取,你的心還是不清淨,不取亦不取。
【一且不存,哪有二?邊尚且沒有,哪有中?】
給你講中道,是名中道,你不要以爲真的有個中道。邊都沒有,哪來中?
【雖紛紛萬有】
這是我們講宇宙人生森羅萬象,擺在我們眼前的非常複雜,尤其是我們現在的社會,你看到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是亂成一團,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苦不堪言。新加坡是個福地,住在這個地方的人,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,無論在精神、物質上,壓力很少。我們走過世界許許多多的地區,你到那個地方你會感覺到沒有安全感,住在這個地方至少還有安全感。現在社會非常的安定,治安很好,還有一點安全感。可是人他會打妄想,現在新加坡不錯有安全感,再過十年、二十年有沒有?這又打了很多問號。妄想多,想前想後,想近想遠,天天在打妄想,你說這個生活活得多苦。不知道事實真相,真相是什麼?【雖紛紛萬有,有即是無。】
這是事實真相,《金剛經》自始至終也爲我們說出,也說得很多,說得很詳細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;佛在大乘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的念頭愈複雜,外面的相就愈複雜,大家果然把心靜下來,什麼都不想了,給諸位說,天下太平,什麼事也沒有了。現在這個世間爲什麼這麼亂?諸位不必念很多書,不必要很大的學問,我們中年人細細回顧一下,叁十年前的社會。我們中國講叁十年是一世,世界的世是叁個十,叁十年是一世。叁十年前的人比現代人妄想少,沒有現代人想得那麼多,想得那麼遠,想得那麼複雜,所以那個時候的社會跟今天社會比較,那個時候的社會安定,動亂少、天災人禍也少。
叁十年之後,人心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你們諸位能知道嗎?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子?被電視、廣播害了。從前小孩多天真,什麼事都不懂,天真活潑,現在兩歲的小孩都胡思亂想,爲什麼?一天到晚看電視,你才曉得整個世界動亂不安的根源在哪裏,在電視。這個東西害死人,可是你們還那麼喜歡它,這有什麼辦法!今天說老實話,講這個世界,我們地球被汙染了,要想搞環保,真正能夠把環保做得好的,必須把電視統統消滅掉。你們諸位細細想,對佛法能夠說是有深一點的體會,細細想,你就知道我講的話正確,恢複到人心的正常、平靜。佛法常講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我們今天被電視、廣播、大衆傳播的資訊害了。底下說明它的原因。
【何以故,本不生故,是之謂如如,是之謂不動,是之謂不取。】
可見得如如、不動、不取,乃至於前面講的不受,這個意思的確是甚廣、甚深、甚細。我們看到這個經文的字樣,只能體會到一點粗淺的意思,極其深微廣博的意思,我們體會不到,我們是了解皮毛而已。必須要知道,叁心不可得,森羅萬象緣起性空,了不可得,然後你才能夠體會,佛在這裏教給我們,無住、無我、不受的精深博大微妙之義,你才能夠體會得到。底下說得好!
【生心不取,即是取了矣。】
我不取,不取早已經取了。
【生心不動,其心早動矣。生心如如,尚何如如之有耶。】
你全都動心了。從這個地方,諸位多少能夠體會一點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、勸勉大家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要學著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;又不廢事,就是事相我們還照做,不是說離開人、離開事、離開物,不是的!我們沒有離開,天天照樣生活,照樣工作,修福德。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是修福德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是修智慧。福慧雙修,悲智等運,你的成就才是圓滿的,才是福慧均等,等就破無明,就證法身。不是教你不做,樣樣都做,歡歡喜喜的做。
【生心除我,則我見我相俨然也。】
這一段的大意,的確非常重要!我們起個念頭,要破我執,諸位想想,我執能破得了嗎?決定破不了。所以小乘的修學太難,小乘人著相修;大乘比小乘要快多了,大乘懂得離相、不著相。大乘裏面的禅又高明了,禅是真實智慧,禅是般若 而不是禅定。諸位要曉得,禅是修般若 ,你以爲禅是修禅定,那就錯了。爲什麼它不叫修般若 ,叫修禅?定跟慧是一起,定裏頭有慧,慧裏頭有定,定就是慧,慧就是定,它是這個意思。《六祖壇經》一打開,第一面裏面六祖就開示,先把修學的總綱領提出來,教大家「總淨心念摩诃般若 波羅蜜多」,把宗旨馬上就現出來了。他修的是什麼?摩诃般若 波羅蜜。他修的是般若 智慧;摩诃是大,大般若 智慧。
【此一大段所說,正是極力發揮不取於相、如如不動,至究竟處。】
向下這一段經文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經文要把這個道理跟事相說清楚、說明白。
【即是引導學人,觀照深般若 處。】
世尊說這一段經的目的在此地,幫助我們,希望我們能用得上這個方法。也就是說,在日用平常當中,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像觀音菩薩《心經》裏面所說的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」,這一段就是教給我們這個方法。會用這個方法,你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,果然沒錯,跟科題上相應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諸法空相,就是諸法不生,這才能度一切苦厄。見思苦、塵沙苦、無明苦,這叁樣都斷掉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是這一段經文修學的結果。
【亦即令一切衆生,得大自在處。】
大自在是講受用,《心經》一開端「觀自在」,你會用這個觀照的方法,你就自在。宗門裏面的觀照,功夫也有叁等,最初就是用觀照,我們要學。什麼叫觀照?時時刻刻提得起來,佛在經上講的教訓,時時刻刻我們能記住,能夠提得起來。照是怎麼樣?照是比照比照,我的起心動念,我的言語行爲,跟佛的教訓相應不相應?照就是對照一下,把它拿來對照一下,時時刻刻要對照,一不對照自己就走叉、就走錯了,這叫觀照。觀照功夫成熟就升等,叫照住,到照住的時候就得定,不必像前面時時刻刻拿來對照,不必要了,這個時候心已經平等,也就是說般若 叁昧得到了,念佛的人講念佛叁昧得到了,心裏面已經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都很微薄,逐漸逐漸淡了,這是照住。功夫再往上提升是「照見」,見是見性,就明心見性,照見,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我們所看到一切現象,是刹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,你看到了,你看到這個真相。看到真相這才了解,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,真的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照見了。這是觀照功夫的叁個層次。
這叁個層次,諸位要曉得,跟我們念佛功夫叁個層次完全相同,而且觀照跟念佛可以配合。念佛第一個功夫叫功夫成片,念佛人功夫成片跟性宗的觀照是一個意思,境界是相同的。淨宗的事一心不亂,就是照住,得念佛叁昧;淨宗的理一心不亂,就是照見。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,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心開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所以自得心開的境界,是理一心的境界,是性宗照見的境界。我們用的名詞不相同,用的方法不相同,宗門跟性宗裏面他用觀照,用這個方法,微密觀照,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;而我們淨宗就是用一句佛號,《無量壽經》告訴我們: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我們這個專念,實在講比觀照方便,而它的成就比觀照殊勝。觀照的功夫不是不好,很好!若不回向求生淨土,縱然他到最高的等級照見,諸位想想也不過是圓教初住、二住菩薩,只能到這個地位。可是淨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鞞跋致,七地、八地的菩薩,不能比!所以從果上來講,淨宗方法比它容易,條件比它簡單,成就比它高得太多太多了。
即使像江味農居士一生學般若 、研究般若 、弘揚般若 ,他自己還是念佛求生淨土。你要問爲什麼?果報比一比,淨土太殊勝。爲什麼不專修淨土經典,去學《金剛經》?《金剛經》對於念佛法門有大幫助,幫助看破、放下;看破、放下說老實話,只要看破一點點,放下一點點,就決定能往生。如果不能看破,不能放下,一天十萬聲佛號,往生還是靠不住。所以《金剛經》對念佛人幫助太大了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近代中國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,夏蓮居老居士爲我們重新會集《無量壽經》;江味農老居士把《金剛經》的經義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透徹,古來沒有過,真正是空前,可能也絕後。往後再有一個像江味農居士這樣的人,恐怕也找不到。這對於我們現代,對於今後修學成就的人來講,這兩個人的貢獻不可思議!我們再看底下:
【若沾一毫攀緣相、名字相、以及心緣相,便無入處。】
這一句可以說是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