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功夫如何能得力,如何能够在短短期间证得念佛三昧?今天经文讲到这个地方,大家一直听下来的,我跟你讲念佛三昧好讲,平常念佛三昧不好讲。用念佛这个方法,念到一切法不受,念到心地清净无染,那就叫做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功夫要再深了,那就叫一心不乱。功夫的浅深,完全在不受,在不执著、不受。不执著,一切都能不执著,都能放下,这是事一心不乱;到一切法都不受,是理一心不乱,那个境界高。
【恒是而非偶然】
后头两句话好,自然不勉强,没有一丝毫勉强,自自然然不执著,自自然然不受,永恒的不受,不是暂时的。我来打个佛七,我这七天不受,离开佛七场所又受了,那个没用处。所以它不是短时期的,永恒的你就得一心不乱。
【悲智足,定慧等。】
足就是圆满的意思,大慈悲跟大智慧圆满,满足了。定慧均等,定慧等就破无明,定慧不等不能破无明;或者是定多慧少、慧多定少,都没有办法,都不能够破无明,不能证法身;破无明、证法身一定要定慧等。他为什么会等?诸位仔细想想,因为他是平等修,所以他容易等。我们一般人是修慧他就不修福,修福他就不修慧,所以他的福慧不等。你看有一些人在佛门里面很拥护,出钱出力,但是听经从来没有看到过,他就是修福不修慧。有的人比较清苦,你叫他出点钱,他没钱、没有能力,讲经他天天都来,他修慧没修福。一个是修福不修慧,这个明心见性很困难,这不是等。我们今天在《金刚经》学会什么叫等,这个很了不起。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一切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等了;你有分别执著,你就不平不等。所以修慧原来就是修福,修福原来就是修慧,福慧是一次修的,不是两次修的,两次修的就不等,一次修的当然等。诸位听了金刚般若 ,要是这一点没有听懂,没有学会,那你一部《金刚经》叫白听。你会用这个功夫,你的成就是金刚三昧,在念佛人是念佛三昧。你用这个理论来修,修成功之后叫金刚般若 三昧。
【无以名之,名曰得成於忍。】
这种境界,这境界没名字,如何来显示这个境界?我们现在说,如何与人沟通,来说明这个境界?那先要讲个名词,不得已,实在不得已,叫它做得成於忍。得成於忍也不能执著,这是不得已给它起了个假名。名固然没有离实,所以实至名归,名实一如。通达没有问题,不通达又怕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错了,这是《般若 经》难讲之处、难懂之处。
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大段,明诸法空相结成法不生。这段文很深、很难体会,所以在讲经文之前,又不能不罗嗦,先把这一段经文的大意做一个介绍,然后读经文就比较容易,这是我们在后半段,往往看到有很深的,意义非常深广的经文,都在经文前面要细细的来介绍。
【向后经文(从这往后),正是点滴归源之处。】
源头就是真心、就是本性。点滴归源之处就是佛法里一般所说返本还源、消归自性;我们如何能够回归到自性,懂得回归自性,那就是诸佛如来,菩萨以下都做不到。这个地方我们讲的诸佛如来,诸位一定要记住,诸佛如来的名号,是从圆教初住菩萨起,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他才能够点滴归源;换句话说,点点滴滴他都能够跟自性、跟真心相应。像世尊在本经一开端,为我们示现的著衣持钵,他都能够跟自性相应;没有见性的菩萨做不到。他为什么做不到?没有见性的菩萨,他有受,这是刚刚讲过,他在一切法里面有受,他不是不受;见了性才不受,不受就见性。受,这个享受、接受,受有多寡不同,菩萨、阿罗汉、辟支佛他们受比我们轻,比我们少,我们这个受非常的重,非常的繁多,就是样样都放不下。阿罗汉他已经把三界六道放下,三界六道这里面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他不受;但是他还有受,还有放不下的,是什么?涅槃他受。前面佛教给我们,不住涅槃、不住生死,他生死不受,涅槃他受,这就不行。唯独明心见性的菩萨,涅槃也不受,生死、涅槃两边都不受,这叫法身大士,《金刚经》上所称的诸佛如来都是讲法身大士。他们日常生活当中,点点滴滴没有一念不归源,没有一行不回归自性,这叫法身大士,这叫诸佛如来,跟经上讲的诸法如义、不一不异、无实无虚完全相应,这就是点滴归源之处。
「故其所含之义」,底下经文里面字字句句的含义,「甚广、甚深、甚细」,字字句句的境界无限的深广,也是无限的微细。「必先加以说明」,这个在没有读经文之前必须要说明,然后我们入了经文才能体会。
【上来所说,千言万语,一言以蔽之曰,无住而已。】
上来,如果从近处讲,就是这部《金刚经》从开端说到此地;从广处讲,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 ,从开端讲到此地,真的是千言万语。世尊二十二年所说的六百卷《大般若 经》,讲的是什么?给诸位说,两个字「无住」而已。前面我们讲不受,不受就是无住,无住就是不受,二十二年就讲这个。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,说了这么多的话?就是因为你不肯不受,你一定要受,才劳累世尊这么辛苦,苦口婆心、千言万语,一定要把事实真相说清楚:能受、所受俱不可得。你真正明白能受、所受统统不可得,当体即空,你自然肯不受、肯放下。
【当知欲不住相,必须其心不取。不取,正为破我。】
我就是我执。不住相,本经所说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这四大类就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相,一切法相总不出这四大类。我们要想离四相,要想不住四相,就是不住一切相,必须其心不取。取是攀缘的意思,心稍稍有一点攀缘,不行!学佛的人,我们一般看很不错、很有修行,世法不攀缘,佛法还攀缘,有些人在想要怎么盖一个道场,有的人在想我们如何去印经流通,做卡带、CD去流通,这不行!心里头有住,都不干净。所以唐朝庞居士告诉我们:好事不如无事。佛又叫我们要做,一切法炽然行之,对的!菩萨行!他虽然做,他心干净,他不染著;我们今天做,心有染著。诸位要晓得,《金刚般若 》是教菩萨,不是教我们的。我们今天听了这个经是学菩萨,做,在做里面学不住、学不受。这就是刚才讲的,我们念念设想都为一切众生,决定没有为自己,那才行!决定不为自己,别人看不出来,自己清楚。自己是真正在学般若 ,还是拿般若 作幌子来欺骗一切众生,这里面的罪福果报就清清楚楚。如果是真做,恭喜你,纵然不能够明心见性,你也能得三昧正受,这个一定可以得到;如果回向求愿往生净土,你决定得生,果报在这一面。
如果打著般若 的旗号,装模作样、欺骗众生,将来的果报在阿鼻地狱,这个真的是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明眼人对这个世间大富大贵决定不羡慕。为什么?看得很清楚,往前走没几步就是天堂、地狱的叉路口,你看他往哪里去?我说没几步,就是没有几年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大富大贵的人不知道修真实的福报,这一生享福的时候造作罪业,他迷惑颠倒,他并不知道他造的是罪业,他以为他对社会、对国家、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,他没有智慧,有真正智慧的人不一样。所以天堂、地狱叉路口就在眼前,自己知道走哪一条道路,前途无限的光明,他怎么不自在、他怎么不开悟?所以学佛顶要紧的是不攀缘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个人的一生自然有因果,我们这个道场,最近这几个月来,《了凡四训》印了好几万册,大家细细去读读,那不就明了了吗?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还愁什么?还要想到明天的生活、明年的生活,我下半辈子的生活,你想那么多干什么?你打妄想!了凡先生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从此以后什么都不想,他心定,他并没有开悟。他是明了人的一生是被命运注定,他明白这个道理,知道这个事实,不再打妄想了。我们连这点功夫都没有,一天到晚还在胡思乱想,还在患得患失,不如了凡先生。学了佛之后,应该怎么样?把我们一生生活上的问题,统统交给佛菩萨,由佛菩萨来支配,由佛菩萨来管理,不要再操这个心。什么时候该建一个佛堂,佛菩萨来建,时节因缘到了,这个地方的众生有此必要,佛菩萨就来;无此必要,不来,何必要我们操心?弘法利生,我们做这个有此必要,佛菩萨自然送钱来给你,做得圆圆满满;无此必要,到处化小缘化得好辛苦,做得不圆满,做得叫大家生烦恼,那个不圆满。所以这些事情统统交给佛菩萨,统统交给护法神,你说你有多自在,你有多清净!所以最要紧的,这是我们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,「其心不取」,我们修行真的要在这里下功夫。不取,破我执,破我执的利益太大了。我执破了,一般讲超越六道轮回,证阿罗汉果,小乘是阿罗汉,大乘是菩萨。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牢不可破,今天能够突破,你就想这个功德利益多大,哪里是世间果报能够相比的,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不能比。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你也不过是有漏的福报而已,你能够享几世、享几百世富贵而已,你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。这才晓得不取,《金刚经》末后佛教给我们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才晓得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!
【】「不取,正为破我。」
为的就是这个,破我执。
【证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】
这就是入了《金刚经》诸佛如来的境界,不但我执破了,法执也破了。四相里头,我相、人相是我执,众生相、寿者相是法执;我见、人见是我执,众生见、寿者见是法执。所以离相离念,我法二执都空了,这个时候证入一如平等的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就是一如法界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生佛平等,众生跟佛平等,情与无情平等,《华严经》上说: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。情与无情平等,这叫做一真法界。
【即是常住不动之法身,称为如来者是也。】
这个境界我们称它作如来。如来是什么意思?就是此地讲的意思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。」这一段就是解释什么叫诸法如义,以及如何你能够修得诸法一如,知道从什么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九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