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0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但观平等,不知差别,或但观差别,不知平等,则亦等於盲修也。】

  这是古人常讲的盲修瞎练。有理观没有事修,是盲修;有事修不懂理观,也是盲修。我们想到清凉大师的两句话,就懂得了。清凉大师说,「有解无行」,解是理观,没有事修,「增长邪见」,「有行无解,增长无明」,这两者都是盲修瞎练。所以佛法讲求的是解行并进,解与行一定是相辅相成,理事、性相两边都顾到,不偏於一边,这是大乘经当中常讲的中道。

  【当知性也、修也。修中之理也、事也。不能看成两橛,不可混为一谈。须体认其不一中之不异、不异中之不一,乃能性修不二、理事圆融,圆融中有行布,行布中有圆融,方为真圆融,真不二,则无修而不成矣。】

  这一段讲得就更清楚、更透彻了。性是心性,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跟佛完全平等,这是性也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,没有丝毫差别,佛对於一切众生尊敬,决不会对一个众生怠慢。为什么?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。这个话《华严经》上说了,《圆觉经》上也说了。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佛怎么可以轻慢一个众生?轻慢一个众生,岂不就是轻慢自性?他事理性相清楚明了,这是事实真相。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,所以在一切差别相里头生起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病态,这不是正常的。迷,迷了什么?迷了心性,迷了自性。迷了之后,如何再恢复自性?这要靠修德,这就讲修。所以经上讲性、讲修,这个性跟修就是修行当中的理跟事。性是理、理体;修是在事相上,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上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上。修行的总纲领要知道,性修是一不是二,理事是一不是二,这是大前提,要是把大前提掌握住,就不会错了,不会有偏差了。所以不能把它看成两桩事情,看成两桩事情就错了。那正是六祖所说的,「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」,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。不要在《坛经》上看到,印宗法师问了一个禅定、解脱,禅定、解脱不过是举两桩事情而已。我们举例子,我们不会举这个例子,我们会举得更亲切:生佛,众生跟佛这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众生跟佛,是一不是二。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,我跟人是一还是二?然后才晓得,我跟人也是不二。我要是轻慢人、损害人,那哪里叫学佛?那不叫学佛。

  大乘经上讲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菩萨要度一切众生,佛教他接触众生的要领,四悉檀。檀,檀那是布施,檀就是布施,悉是中国字,悉檀两个字是梵华合译,檀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,悉是中国字,悉是普遍的意思。悉檀是遍施,普遍的布施,里面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就是用清净心、平等心布施,就叫做悉檀。佛教菩萨接引众生要守住四个纲领,第一个叫「世界悉檀」。世界悉檀是什么意思?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这叫菩萨。这个众生喜欢你,你可以亲近给他说法;这个众生讨厌你,赶紧走开,让他不要讨厌你。菩萨做给我们看的,佛教导的。他的用心、他的用意、他的行为,无非是不叫一切众生生烦恼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。你喜欢佛法也好,不喜欢佛法也好;你行善也好,行恶也好,绝不叫你生烦恼。这是重要的纲领,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。

  性跟修就是修行当中的理跟事,理跟事是一不是二,不能看成两截,不能看成两桩事情;但是也不能把它混为一谈,混为一谈也错了。这就是《般若 经》所讲重要的原则「不一不异」,相上讲不一,理上讲不异,这个道理我们在这里说得很多很多。事相千差万别、无量无边,这是不一;可是无量无边的现相都是心性所现的,这是不异,这是从性上讲,不异,前面说的平等之理。还有差别之理呢?这些现相是从因缘里面产生的,因缘不同,所现的果相就不一样,所以有十法界依正庄严。

  十界庄严我们暂且不谈,我们就谈我们现前,我们这个讲堂几十个人坐在这里。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,果相同,这是我们过去生中做的因相同。因是什么因?五戒十善之因,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,这一生得人身,得果报,得这个果。虽然都是人,面貌都不一样,享受不相同,这是报不一样。所以果跟报要分开,得人身这是果,我们在一生当中所受的那是报。报为什么不同?每个人过去造的业因不相同。譬如你有财富,你的财富从哪儿来的?不是你赚来的,这个要知道。你说你有本事,你运气好,这都是迷惑颠倒的话;是你前生所修的因,修的什么因?财布施的因,这一生得财富。你修的因多,布施得多,你这一生得的财富就多,你修得少,你这一生得的就少,这是正理。差别之理,你要懂得这个道理。不是你有本事赚来的,不是的。

  说老实话,这个社会上比你本事大的人多,比你手段高明的人也多,为什么他赚不到?偏偏你赚到?你得的财富,有很轻松得来的,有非常辛苦得来的,这什么原因?你修因不同,布施的时候很欢喜、很慷慨、很大方,那你得果报就很自然,不费力就得来,就得财富了。你布施的时候很艰难,不是甘心情愿,看到别人布施,不布施不好意思,布施之后又后悔多少天,心里难过。将来你得到这个果报,就很辛苦才能得到。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。所以你要明白差别之事理。我们懂得,怎样去修?明白道理了,现在修,这一生还能得到受用。你知道这个道理了,晓得这个方法了!《了凡四训》,袁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他就拼命修,所以他的果报这一生就享受了。我们俗话讲现世报,这一生,不是到来生,这一生他就得享受。为什么?他修的那个心勇猛,做的这个事真诚,他的果报马上就现前。修因得果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法布施,得果报是聪明智慧。人为什么会开悟?修法布施的果报。不肯修法布施,天天听经,天天研究,能不能开悟?不能,他没种那个因。听经研教,给诸位说,那是缘;没有因,纵然有这个缘,还是没有果,得不到果。因加上缘,才有果报。健康长寿,无畏布施的果报。无畏布施,就是刚才讲了,不恼害一个众生;不但不能害众生,令众生生烦恼都是错误的。我为什么烦恼多?过去我叫别人生烦恼,现在自己才生烦恼,果报就是这样的。我不恼害众生,一切众生决定不会叫我生烦恼。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,这是事之理,你要懂得。

  这里教给我们要体认、要体会、要认清,不一中之不异,不一是讲事相,不异是讲理体,事里头有理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不一当中的不异,你要是明白了,你自自然然就不会再分别,不会再执著,不会再计较了,佛前面讲的应无所住,你真的就做到了。你再要懂得「不异中之不一」,那你就会生心了,而生其心。生什么心?以清净、平等、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,所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自在美满,这就是你现前的受用。实在说,大乘经上理跟事都讲得清楚,都说得透彻,我们读了、听了,依旧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,这个非常非常可惜!所以这两句话,就是前面所说的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我们应当生心,帮助一切众生。一切众生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是什么?破迷开悟,这是最需要的,其他的是次要,这是最重要的。

  「乃能性修不二、理事圆融」,这两句是讲果,性修不二就自在,就是底下讲的理事圆融,理跟事是一。「圆融中有行布,行布中有圆融,方为真圆融。」行布是次第,我们今天讲步骤、程序,按部就班来。虽然有次第,虽然有程序,每一个次第都是圆融的,《华严经》上显示这个境界。初发心的菩萨,初信位的菩萨,菩萨五十一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这叫行布、次第,它有次第。可是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初信位的菩萨也修等觉菩萨的法门,等觉菩萨所修学的,他也修;等觉位上的菩萨,也修初发心菩萨的法门。

 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,初发心的人就学六度,就学普贤十愿,这是圆融。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,在事上还是修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,他学的是初信位菩萨的法门。这就显示出来,行布里头有圆融,圆融里头有行布,这叫真圆融。这一句话里头,含义无限的深广。诸位从这个例子里面去体会:一举手、一低头是事,穿衣吃饭是事,洒扫应对是事,六度、十大愿王那是修,它是一不是二。穿衣里面包含著六度,吃饭里面也包含六度,一举手、一低头里面都含著圆圆满满的六度、十大愿王,这才叫真圆融。六度万行、十大愿王愿愿当中,圆圆满满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,这叫真圆融,真不二,则无修而不成,这样的修功才叫圆满。大乘法里头常说:「称性起修,全修即性,全性即修」,都是讲这桩事情,如果能向这个地方去体会,你就真正懂得修行,你就会修了,就不是盲修瞎练。可见得修行这两个字,说起来容易,不要说做不容易,真正把这两个字怎么个讲法搞清楚了,也不是容易事情。底下这个好,这是愈来愈落实到生活上去了。

  【修功於日常生活工作中】

  无论我们过的是怎样方式的生活,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的工作,都没有妨碍,都在佛法之中。

  【则须依照幻法,勤修不怠。】

  一切差别的现相,差别的万法,我们现在稍稍明白了一点,所有一切幻法真的是幻。为什么?它不是事实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都是梦幻泡影。怎么会有这些现相?这是业因果报相续的现相。为什么叫它做幻法?为什么说它不是真的?因为它刹那生灭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所以它是幻相,它不是事实。你要是把它当作事实,你迷了,你错了,所以这个错误不在别人。一个真正觉悟的人,真正明白的人,绝对不会怨天尤人。因为你怨天尤人,你就把这个事情当真,你不知道这是假的,你才会怨天尤人。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人有没有?没有。事有没有?也没有。人跟事都没有,自己有没有?自己也没有,三心不可得,你怨什么?所以那个念头,真的叫妄想,佛讲妄想分别执著。其实妄想分别执著也没有自性,也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不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