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0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作善作福的人都是佛菩萨。作善的是示现一个好样子,叫我学习他;作恶的,是佛菩萨示现一个反面的榜样,警告我不可以学他。所以善人恶人、好事坏事,统统是佛菩萨示现来教化我一个人的,所以他成佛了,他成菩萨了。

  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就是这个意思。佛以善财做为大乘修学的典型、榜样,大乘修行的人只有一个,没有同学。如果有一个同学,你跟我差不多,恭敬心生不起来。所以菩萨道上只有一个人,除自己一个人之外,统统是诸佛,统统是菩萨。无论是善恶,他是表演的,他是大慈大悲来度我的。人家用的是什么心?我们今天用什么心?我们今天是这个世界唯我独尊,别人都不如我,我自己一身想想没有毛病,看到人家是毛病百出。这个修法,要到哪一劫你才能成就?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,所讲的这些义趣,你一点也没有体会到,经白念了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晓得这个事实,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修法;也就是说,怎样学菩萨,怎样学佛。特别是《华严经》上的五十三参,那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那里头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。看看人家的用心,人家的处事待人接物。佛实在讲,慈悲到了极处,经上讲的理论,讲得太多太多了。一部《华严经》我们展开来,差不多百分之七十讲理论,讲修行只有一品经;离世间品,在《华严经》里五卷。入法界品,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,这是慈悲到了极处,讲理论,讲方法,怕理论跟方法你不会用,在生活上怎样去运用?怎么个学法?后面表演给你看,做出一个样子给你,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。所以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动作行为统统都是。

  「修法须就事论事,事有千差万别。」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琐碎的小事,要如法、要如理。理是什么?清净,清净平等觉是理。清净、平等、觉,我们说了三桩事情,诸位要知道,三桩事情是一桩事情,一桩事情从三个角度来看,从不染,说它作清净;从不迷,说它是正觉;从离一切分别,说它作平等,这是属於理观。理在哪里?在事上。再小的事情都具足清净平等觉。小到什么程度?一举手、一低头,举出这个例子,这里面都是圆满的清净平等觉。所以这是过的佛菩萨的生活,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。超凡入圣,在哪里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所以事跟理要能够圆融,「理即是事,事即是理,理事是一不是二」。本经前面才念过,「诸法一如」,不一就不如,一就如了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皆是一如。事相上千千万万的差别,差别里面要见平等,这前面我们读过,差别里面要见一如,这是真正修行,真正会用功。所以在相上有差别,理上没有差别;事上有差别,理上没有差别。后面又举了一个佛门里面的例子,如各道场礼拜,拜佛。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要做的,早晚课诵总要拜佛。每一个道场规矩不一样,仪规不一样。虽然大同,同里头有小异,有不同。唱念也是如此,每个道场念诵都不一样,岂能一律。这是讲的事,千差万别事里面举出一个例子来说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决定不可以到别人道场,人家这个道场仪规跟我们自己道场不一样,执著我的是对的,你们怎么都错了。如果生这种心,说这些话,实在讲是自己错了,他没有错,我们错了。我们入别人道场,要随他的缘,要守他的规矩。如果连这个道理不懂,譬如我们从台湾来,美国有很多法律跟我们台湾不一样,「美国你统统错了,这个法律也错了,那个也错了」,那行吗?他没有错,我们错了。我们到此地来,就要把台湾那个法律舍掉,要守人家的法律,这就对了。每一个国家地区那个法律规矩都不一样,到哪个地方要守哪个地方的法律,守那个地方的规矩,这就对了。同样一个地方,三十年前的法律,跟三十年后今天的法律也不一样,我们要守现代的法律,不能守三十年前的法律,那个法律人家已经作废了。这就说明事有千差万别,你要懂得。理没有差别,理怎么呢?理都是清净平等觉;换句话说,理一定是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。事随缘,随顺,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讲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事上要这样做法。他随喜当中能成就功德,功德是从理上讲的,「理事不二,理事一如」,那就是真实的功德。

  这一段我们不能细讲,细讲两个小时讲不完。诸位要细心去体会,要往深处去观、广处去观,然后你才晓得,这个世间因因果果太可怕了。积功累德往往是多少世的累积,如果自己稍稍迷惑,迷惑怎么样?他就享福。诸位要知道,这个世间的红福,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这种享受,迷的人才干,觉悟的人不享受。迷了才会享受,一念不觉起了无明,他就来享受五欲六尘之乐。为什么说觉悟的人不享受,迷的人享受?觉悟的人他知道,享这种福是多少生多少世累劫的福报马上就享完了。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作罪业,罪业会让你堕在恶道里头,不晓得要多少劫你才能出来,你说多可怕!

  这个事理,大家要是一下体会不过来,我们举个浅显的比喻给你说。譬如我们累积财富,储蓄金钱,辛辛苦苦的一生勤劳攒积存了不少钱,在平常生活真是省吃俭用,循规蹈矩。这个钱财一多了,哪一天迷了,再有几个恶友来牵引著你,带著你去玩,吃喝嫖赌,几天就花光了,多少年辛苦的累积几天就花光了。花完了之后,这里头必定造罪业,后面就堕落,就吃苦头了,就这个意思一样。佛的福报太大,无量劫的累积,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享福的?没有一个。释迦牟尼佛无量劫的修持,积功累德,他示现什么?他没有享福。

  我们看看历代出家修行的、在家修行的,在家修行这些大富大贵的人,他也不享福,他的生活还是非常节俭,他的福报跟一切众生共享,这是学佛的人,在我们中国历史上,诸位就看到很多很多。为什么?他不迷。出家人,看近代的印光大师、虚云老和尚,这是禅宗的,他们的信徒多,皈依弟子当中大富大贵之人不晓得有多少?那个供养收入绝对不是一般世间人能够跟他相比的。可是他自己还是吃粗茶淡饭,没有改善伙食,没改善。到寺庙里大众吃什么,他就跟著吃什么,没有开小伙。穿的衣服,一件衣服穿几十年,没有说做几件新衣服来穿,没有!所有一切供养都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。

  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,旧的寺庙年久失修,他遇到了,帮它修补。修建好了,请一个出家人去管理、去住持,他老人家离开了,以后再也不过问。没有说是他自己的道场,没有!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、修道场,自己没有一个道场。为佛法、为众生,没有为自己。印光大师一生也没有道场,住的是别人的道场,自己没有道场,所有一切供养印送经书,这是在近代他老人家提倡的,完全拿这个财力做法布施。他在苏州报国寺创建一个弘化社,就是佛经流通处,印经流通全国、全世界。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,这是给我们做样子,布施、持戒,守法、守规矩、守本分。我们读经,我们看到前人的样子,这是真正学佛的人,出家、在家的榜样。

  在家居士,《金刚经讲义》的著作人江味农居士,在家学佛的。我们自己亲眼见到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,台北念佛团创办人李济华居士,这是我们见到的,确确实实他们是依教奉行。佛在经上怎么样教,他就怎么样做,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。不但活的时候做了样子给我们看,往生也做个样子给我们看。李济华老居士往生,我们在讲席里面不止报告一遍。往生的那一天,现在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在场,亲眼看到的。上一次甘老居士来听经,亲眼看到的。他预知时至,我听人家讲,他两个月之前就晓得了。所以星期假日去看看这些老朋友,见最后一次面。他没有说,他不说出来。看看、问候问候,见最后一次面。走的当天,还跟大家讲一个半小时的经。言词恳切,劝导大众,讲完之后跟大家告假,说我要回家去了。听者不晓得他话的意思,以为他年岁大了,八十多岁,讲一个半钟点累了,以为他要回家休息了。哪里晓得下了讲台,讲堂隔壁是一个客厅,在客厅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。没有生病,讲经的时候声音宏亮,下台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。都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,这个不是假的,希望我们见到这个样子要觉悟。人生一场空,这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道理,三心不可得、诸法空相、能所皆空,唯有业果不空,这个业果就是因果。

  【理通於事,故修理观时,不但要依理性,观其平等之理,且要依所修之事类,观其差别之理。】

  平等的理,我们常说的原理,这是总相,是一个理。可是一切事相,它也有理,这是差别之理,差别之理一定通原理,从原理上生的。我们都要明了,也就是这些差别现相,现相怎么产生的,怎么发生的,怎样演变的,这是事之理,差别事之理,为什么会有这些现相,为什么会有这些演变,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的结果?可是诸位要晓得,果不定果,这个果又变成底下一个因。因变成果,果又变成因,因果循环,所以因不定因,果不定果。因会变成果,果会变成因,这个因果没完没了。你要是迷在里面,那就苦了,那太苦太苦了,要从这里面觉悟,觉悟之后才解脱。

  解脱有没有离开事理因果?没有。没有,怎么解脱了呢?古德讲「不昧因果」,那就解脱了。世间人昧因果,昧是什么?迷在里面,迷执因果,那个太苦了,那里头造业,没完没了,而且一世比一世严重。我们常讲冤冤相报,这个怎么得了!觉悟的人明白了,受报的时候没有丝毫怨言,清楚!前面做这个因,现在应该得这个果,欢欢喜喜受报,不怨天不尤人,报完就没有了,到这里为止,这是觉悟的人。迷的人,他不甘心,他不愿意接受,在自己没有力量抗衡的时候,底下就结的冤仇,冤仇又变成底下一个果报的因,业因果报没完没了。觉悟的人,到这里就了(ㄌ一ㄠˇ)。无论果报是善恶,他都不在意,不再放在心上,一切就到此为止。所以这个叫解脱,解是对於妄想分别执著,脱是对於果报,这个果报没有了。

  【若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