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(第一一0集) 1995/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:09-23-110
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七面,第三行,第七段开始。
【事修,如布施、持戒,乃至看经、念佛、一举手、一低头,无论大小精粗,凡见之於动作行为者皆是。修法须就事论事。事有千差万别,修法亦因之而有万千差别。如各道场礼拜、唱念等法则,岂能一律耶。】
这是讲修行功夫,不外乎观门与行门。前面已经将理观介绍过了,这一段讲事修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。此地只能举几个例子,我们应当晓得在这个例子里面,所谓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。将所举的例子这个原则,能够应用在生活上、点点滴滴之处,才能有受用。如布施,布施包括了整个的佛法,这个我们在本经里面讲得很多。而一般人看布施,只知道在佛门道场里面捐一点钱这就算布施,这个范围非常的狭小,没有能尽布施的真正的意思。从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,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,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。这就说明六度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,不是就六桩事情,每一条开出来都是无量无边的。而六度还可以归纳,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。
布施里面包括三个科目: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持戒、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;精进、禅定、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。可见得说一个布施,都包括尽了,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。这三大类的布施,哪一个人没做?实在讲他自己天天在做,他不知道。为什么不知道?他没有理观,所以布施修得不圆满,修得问题很多。以财布施来说,财有内财与外财,内财是我们的智慧,我们的劳力,我们的才艺,这是属於自己本身具足的;外财是指身外之物。所以,财里头有两种,身外之物都属於外财。譬如一个家庭主妇,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说。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,你忙忙碌碌的,也操心,也劳力,把这个家庭整理好,饮食起居照顾一家人,你这是属於财布施,虽然你没有去花钱,叫内财布施。你布施一家人,一家人接受你的布施,你怎么说没修布施?这个影响非常之大,在影响里面就有法布施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佛弟子、佛的学生,本身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。
《金刚经》一开端,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示范。《金刚经》的发起,跟一般经的发起不一样。《无量寿经》的发起是世尊放光现瑞,有种种瑞相,阿难看到非常的惊讶。而《金刚经》的发起是在日常生活。佛当年的生活方式,是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。每天要到都市、村庄里面去托钵,那是他的日常生活。所以一开端,著衣持钵。我们一般人在这个经文里面看不出门道,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。看出什么?佛的一举一动,一切言行,都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,尊者看到这个。做一切众生的榜样是法布施,做出来给人看,让大家跟著佛学习,佛怎么存心,怎样对人对事对物,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。佛穿衣,穿得整整齐齐、干干净净,做一个穿衣的样子。佛吃饭,这是去托钵。托来的食物不是一面走一面吃,那个就很难看了。这一钵饭托来之后,还要回到讲堂精舍里面大家在一起吃。施主供养什么吃什么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是做样子给大家看。众生穿衣服也挑剔,吃东西也挑剔,起妄想分别执著,佛没有。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随缘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做出一个好样子给我们看。
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,现代社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,真正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。如果用从前的思想、观念,跟现在人不能相处,那是那个世纪的人,不是现代人。现代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想法、看法,我们要清楚、要明白。佛法在今天这个时代,要度现代人,不是度过去人,不能把现代人看作过去人来度,那个佛法就行不通。这些事情,我们自己修学,帮助别人,这是大前提,一定要认识清楚。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,佛法在世间要注重本土化与现代化。刚才我来的时候,同学问我:法师!你讲经没有穿袍搭衣。对!这是在美国,在此地。我在新加坡讲经要穿袍搭衣。为什么?他们那是另一个世纪的人,我在那个地方要过他们那个世纪的生活方式。这个地方跟那个地方人不一样,到这个地方,我们要过美国人的方式,这哪有定法?没有定法。所以,都做出样子给现代人做榜样。
你的家庭很整齐、很清洁,佛法讲很庄严。一家人和睦、欢喜,你的邻居、亲戚、朋友看到就很羡慕。你为什么这样幸福?我一家人学佛。自己一个人学佛,带给一家人的幸福;一家人学佛,就带给这一个地区的幸福;一个地区人学佛,就带给这一个国家的幸福。这里面,财、法、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了。
很可惜的,现在口头上说学佛的人很多,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在学佛。每天念念经,念念佛号,这不算学佛。佛的存心、佛的为人都没有学会,这怎么能算学佛!佛的心是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清净平等觉」,我们有没有学?我们心清不清净?心里面还有贪瞋痴慢就不清净,必须把贪瞋痴慢淘汰尽,这叫学佛。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,不平等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四见,你没有能把它放下,这哪里叫学佛?依旧是迷而不觉。所以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观察,我们没学佛。表面上虽然讲皈依多少年了,依旧在门外没有进门,这是我们必须要检点,要反省的。
布施是什么?布施是放下。我们哪一点放下了?哪一桩事情放下了?放下不是什么事都不做;放下之后,我们生活工作更积极,做得更圆满。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。然后所做的,不但是你在工作上所做的,自己日常生活就像世尊所示现的,我们为谁穿衣、为谁吃饭、为谁活在这个世间?为续佛慧命,为弘法利生。弘法利生,不是说讲经说法是弘法利生,不是的,你在社会上做一个好样子就是弘法利生。你做一个好人,让别人看到的时候,效法你、学习你,你就是弘法利生,不必说一句话。你这个家庭整整齐齐,是给一切家庭做榜样,你这不是弘法利生是什么?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,你经商开个店,你是所有开店的榜样。无论是哪一行、无论是哪一种职业,都是世间的好样子、好榜样,这就是弘法利生。弘法利生是广义的,不局限在讲经说法,这都在布施里头。
持戒,持戒也是广义的,意思就是守法。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要按照规矩去做,持戒就是守规矩、守法,有条不紊。不局限在佛所讲的戒条,那个戒条只讲几个原则而已。佛说不杀生,它的意思是不恼害一切众生,你看它的范围多广!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。
下面举几个例子,乃至看经,看经有看经的方法,有看经的规矩,方法很多,规矩就不一样了。有人仔细看,有人只观大意,那就不一样了。念佛,也有许许多多的方法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大的分别,像《观经》上所说的,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、持名念佛、实相念佛,这是大的差别。每一个小项里面又有许许多多的差别,那怎么会一样?都要如法,要懂得方法,要懂得规矩,我们才能够收到念佛的效果,念佛的利益。读经,一般讲有三个目标:第一个目标是修定,这是我常常劝初学佛的同修,把《无量寿经》念三千遍,从这里下手。目的在哪里?修定。所以不是求解,是教你天天念,你要懂得目标在哪里。所以读经不求解义,只是经本打开,从头到尾好好的念就是了,不要念错,不要念颠倒,不要念漏掉,目的刚才讲了是修定。修定是什么意思?把妄想打掉。不念经的时候,坐在那里胡思乱想,妄想多;读经,妄想就没有了。所以这个目的是在断烦恼,这是第一种读经的方法。第二种是求解,也就是目标在领悟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与境界,那又不一样了。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,这是求解。可是求解不能落在意识里面,这是很难的事情。落在意识里面你就胡思乱想,一面读经一面打妄想,那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?前面讲的理观,那个没有落在意识里头,那能够开悟,这又是一种读法,读法不一样。第三种是印证。你已经证到一个境界,但是这个境界确不确实、正不正确,要拿佛经来做印证。我所证得的,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?如果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,那就正确,就对了,就没有错误,所以经典是我们修行证果的证明。同样是读经,目的不相同,方法就不一样。
一举手、一低头,这就是讲的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而一般人认为这是小事,微乎其微,微不足道,一般人把这个看作小事,佛教学生这是大事,这个不是小事。无论大小精粗,凡见之於动作行为者皆是。这个范围就广了。动作,刚才讲了,一举手、一低头这是身的动作,里面包括口的言语、意的念头,这都是行为。行是行动,为是作为。意业的行为,就是思想、见解,是意业的行为。三业行为里面最容易犯过失的是口业,《无量寿经》佛对我们的教诫,三业里头把口业摆在第一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这是因为口业最容易犯。
一般修行人也很用功,也很勤奋,我们常讲发愤精进,努力不懈,但是他的功德没有办法保持,没有办法累积。经上讲积功累德,你的功德没有办法累积,佛讲你一面修一面漏掉了。有漏,从哪里漏掉?大概百分之八十从口业上漏掉。这个漏掉你自己不知道,为什么?讲话太随便了,不知不觉当中把话说错了。古人说得好,所谓「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」,言语的造作,往往跟一切众生结了很深的怨结,生生世世都不能够化解,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!所以佛这个三业,把口业说在第一个很有道理。
真正修道人,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,「不见世间过」。他为什么见不到?他自己要用功找自己的过失,改自己的毛病。他说:我找自己过失,改自己毛病,我这个功夫都不够了,我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?所以他眼睛里看到别人都是圣人、都是贤人、都是佛菩萨。凡夫自己一个是凡夫,没有看到别人过失。难道他对於世间这些人作善作恶完全不知道吗?那不变成白痴了吗?他知道,他清楚,他的眼目当中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