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三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法相是什么?法相是假名而已,是名法相。法相有没有?决定没有,本来即非;如来说即非法相。本来没有,现在有没有?现在还是没有。我明明看到有,那是你看错了。你要没有看错的话,确实没有。是因为你看错了,你以为有,实实在在没有,所以生即无生。前面说过,生灭同时,生灭同时就是生即无生,你真的契入这个境界,就是证得无生法忍。

  无生法忍,从广义上来讲,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;如果从狭义的来说,严格的来讲,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这三个位次叫无生法忍菩萨,《仁王经》上这么说的。无生法忍分作三品,上中下三品,七地菩萨证得的是下品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,这个地位高了,太高了;再往上去就不叫无生忍,叫「寂灭忍」,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。寂灭忍也分三品,十地菩萨下品,十地菩萨是法云地;等觉菩萨中品,如来果位上叫上品;寂灭忍是最高的,无生法忍是次一等,一切法不生不灭。但是圆教初住菩萨可以说也证得了,他证得的是相似的,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的说法来讲,他证得的是相似位。虽然没有证到那么深,但是他确实有这个意思,一切法不生不灭。

  【所谓不生法相者,乃是一切法相本为缘生。】

  他从缘生上来观察,观察:

  【缘生之法,当体即空,本性无故。既本性无,则不生亦亡。】

  不生这也说不上。

  【生即无生,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,这叫真不生。】

  生跟无生是两个意思,生是生,无生也是生,都不是无生的意思。生与无生都无,这才叫无生。无生无不生,统统无。这个意思,我们也要很细心去体会。

  【一切发心者,当在一如皆是上,知见信解。此正降伏,此即无住。】

  这一段经文是正宗分最后的一小段,向下是本经的流通分,也就是正宗的意思到这个地方要结束了,这个地方是总结论。一切发心者,就是经一开端,须菩提尊者向世尊请教的时候说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」这就是说,这一切发心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发了菩提心,一定要修菩萨行。菩提心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;也就是说,我发心、我立志,我这一生要求无上正等正觉,这就是佛弟子。因为佛教给我们就是这桩事情,我们有这个愿望,佛要帮助我们达到这个愿望,这是真正觉悟。真正觉悟的人应该怎样修学?要在本经后半部所讲的,万法一如、一切皆是,要从这上面来下手,知见信解;前面讲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从这里下手,从这个地方入门。

  尊者问:云何降伏其心?佛教给我们: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可见得后半部的经文解释前面这几句。怎样降伏?你这么样去做,那就降伏了。佛说:如来者,诸法如义。诸法一如,就是万法平等。诸法皆是,皆是什么?皆是真如,皆是本性,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东西。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,离开自性,无有一法可得。一如、皆是,为我们显示出来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我们的心,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,这就降伏了,这才是真正做到无住。无住,就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,这才是真正的无住。

  【果能知见信解如是如是】

  果然我们能够如是知,我们浅而言之,从相上,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。如是见,对於这些事相所以然的道理我们明了,明了是如是见。我们自己现在虽然没有亲证,但是我们从圣言量里面开了一点小智慧。我们冷静的思惟,仔细的观察,这个现相确实如佛所说。所以佛在此地教导我们,我们可以接受,我们用佛的方法,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观照的功夫;也就是说,在生活里面,一切时、一切处,拿著佛教给我们的,我们在境界里比照比照,就能够发现事实真相。所以这个经不是念了就完了,那个没有用处。你说我听了就明白了,也没有用处。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要用它拿来对照,看看这个事实真相是不是如佛所说的,用这种功夫这叫修行。要把十法界依正庄严事实真相找出来,把它的道理发觉出来,学佛是这个学法。

  【则虽法相炽然,初何尝生。】

  炽然是讲复杂,非常非常复杂。我们一个人,一天到晚打妄想,这个念头复杂的程度,跟大宇宙复杂的程度完全成正比例,相同的。为什么?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大宇宙,就是我们复杂的念头变现出来的。你的念头不这么复杂,哪有这么复杂的现相?这一切幻相从心想生,我们自己复杂的念头跟宇宙是一样的复杂,所以法相炽然。想是四见,外面境界是四相,四见四相都是假的;不但四相不生,四见也不生。见是什么?前面讲,三心不可得就是讲的见分,诸法缘生是讲的相分,见相两分都不可得。你真的看清楚、看明白,确确实实,初何尝生。

  【以本性不生故】

  本性确确实实不生。现相怎么来的?就是因为妄想,在本性里面起了一个幻相,是这么回事情。妄想做因缘,本性是本质,从本质里头变出来一个幻相。这个幻相,后头所讲,梦幻泡影,不是事实,没有这回事情,所以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你彻底观察清楚明白,确实不生不灭。

  【则不降伏而降伏,无住而住,住而无住,证入无相无不相之真实性矣。】

  这就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,证入无相无不相的真实性,这就是明心见性。见到的是什么?见到的是无相无不相。无相,是见到真的这一面,无相;无不相,是见到变幻的那一面,假的那一面。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假相,无不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可是相与无相是一不是二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你把相跟无相当作两桩事情就错了,你永远见不到真相;它是一不是二,万法一如,真妄一如,这个要晓得,性相一如,理事一如。不是说这一桩事情一如,另外一桩事情不是一如,没这个道理。一如是一切皆如、法法皆如、法法皆是,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。《金刚经》在此地教给我们降伏的方法,到这个地方完全抖露出来了。这就是不降伏而自然降伏,这就是无住而住,住而无住。实在讲,住跟无住是一不是二,降伏跟不降伏是一不是二,证入一如皆是的境界。

  【此节经文,是明即法相而无法相,即生而无生。此义是明,非但生之念无,并不生之念亦无。正是一念不生写照,为本不生写照,为下文不取於相、如如不动写照也。如如不动者,生即无生之异名也。】

  这一段经文,说明法相跟无法相是一不是二,即法相而无法相。这句话就是前面所说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不是法相没有了,你才见到无法相,那个三岁小孩会懂。就在法相上见到空相;怎么见到?不执著就见到了。譬如我们这一栋房子,这一个房子的相,我们凡夫见到,「这栋房子很大,建得很不错!」就看到这个相,著了相。建筑房子的工程师,他在这里看的时候,他没有看到房子,他一看这是什么东西?这里头多少钢筋,多少水泥,多少木料,多少人工,他看到这个,他没有看到房子,可见看法都不一样。如果是科学家来看,他看到是多少原子、多少电子,看的又不一样,连那个建筑材料也没有了;就在相上见到空相。土地上本来没有房子,房子是个幻相,不是实相,就在这个相上见到空相。一法如此,法法皆然,无有一法不是,在这里就见到生而无生。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大厦建成、落成,好像它生了,生即无生。它是许许多多材料架构拼起来而已。这个材料堆在那一边,你不叫它做房子,架起来叫它做房子,架起来是这么多,摆在那里一堆也是那么多。我们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,才晓得佛跟我们讲,生跟不生是一个意思。

  这个地方说明,不但生之念没有,一切法生、一切法灭,这个生灭的念头没有,确确实实没有;并不生的那个念头,不生就是灭,也没有。这就是一念不生,这就是本不生,这个意思深。为什么不从相上讲,从念头上讲?相是幻相,幻相是念头变现出来的,念头是能生,外面境界相是所生。念头都没有了,相哪有?它深在这一层,你才能真正契入诸法实相。这是《金刚经》后半部比前半部深的道理,前半部经义有深有浅,后半部唯深无浅。后半部是讲性,讲能变,前半部是讲所变的相。所以,的的确确是本不生。

  在前面我们多次说明,所有现象的真相,我们用一个很粗显的话来讲,因果;实在讲,因缘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。刹那生灭就是不生不灭,相就是不生不灭,因果相续。所以说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十法界这个相是什么?业因果报的相续相。业因果报有,相没有,相刹那生灭,没有。相从哪里来的?就是业因果报变现出来的。把自己的真心本性,真心本性里什么都没有,在这里头变现这个幻相,变这个东西。因为它本来没有,本无生灭,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;也就是说一切不要放在心上,为什么?没有。我们讲放在心上,心也没有,三心不可得,心也没有;换句话说,你想放的地方也没有,哪有地方好放?这才真正干净。但是因为它因果在那里变,因果有,所以叫你而生其心。生其心,你生什么心,它就变什么相。

  相从哪里来的?是业因变现出来的果报,就这么回事情。而且它变现的速度太快,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里变。因为它变得太快,的的确确它是生灭同时。生灭同时,就没有生灭,就不生不灭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诸佛菩萨明了,所以诸佛菩萨心清净,这就一念不生。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,以为它是真的存在。世间也有一些聪明人,晓得它不是真的,不是永恒的存在,但是他也误会,以为它暂时可以存在:这一切现相摆在面前,像我们人这个身体,不能存在一百年,一百年以后没有了,但是现在还有,现在还存在。这是个错误观念,不晓得现在就不存在,哪里要等到百年之后?现在就不存在。这是不了解事实真相,产生的错觉,产生的误会。所以,本不生。

  同时这一段经文,为底下流通分里面所讲的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在此地做个伏笔。这句话是佛教给须菩提尊者,尊者在这个世间,这是我们讲现在学佛的人、出家人,出家人在这个世间为的是什么?如果讲为的是修道,不用出家,在家可以成菩萨,可以成佛,要想修成菩萨、修成佛,用不著出家。出家是弘法利生,续佛慧命,这是出家人干的事业,就等於说我们在这个世间选职业、选行业,你选的是这一行,做弘法利生的事业。弘法利生的事业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?佛讲: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,佛教给须菩提。诸位要晓得,这是讲出世法,出世间的事业。出世间事业尚且如此,世间也要这样,无论你是哪一行,无论你是哪一业,你要能够做到这两句,你就是那个行业里面的菩萨。这两句是底下的经文,到后面我们再来细说。如如不动,就是不生不灭,就是生即无生的别名,讲法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,这到后面再细说。

  【此节亦正是结显经初应如是住、应如是降伏之义。】

  这是世尊在前面简单的答覆须菩提尊者,他问:云何应住?应如是住。云何降伏其心?应如是降伏其心。到这个地方正宗分讲圆满,这个意思才完全透出来。

  【故科判曰结成。全经义趣,至是而包举无遗,首尾完成矣。】

  这个意思,把前面一开端前后统统都照顾到了。释迦牟尼佛在前面所讲的,那个意思我们真的是不懂。详细来解释、来说明,这个意思到这里就圆圆满满的透出来了。我们晓得佛教给我们,应该要怎样住,应该要怎样降伏其心,这才真搞清楚,真搞明白了。经讲到此地,正宗分讲圆满,向下是本经的流通分。流通分经文虽然不长,义趣也非常的浓厚,古人所谓是序正流通三分,「如人舐蜜,中边皆甜」,那个味道很浓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