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三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这个意思搞懂,你才晓得学佛是怎么个学法。所以学佛的关键,就是一切皆离。你要不离,佛法你是决定学不到的,你怎么可能学到佛法?你学一辈子,你还会妄想分别执著,你所学的是佛法的皮毛,佛法的外表,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。你要想能入到里面去,那就要离相,看你离的功夫、离的程度,经上讲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。什么叫无为法?无为法就是离,就是离相离见。离相离见有浅深程度不同,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四向、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。他们修的是什么?方法法门再多,总而言之就是离。

  《圆觉经》上四个字「知幻即离」,就用这个功夫。自始至终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我们讲用功的总原则、总纲领,就是离相。我们平常没有用这个名词,平常我们讲的是看破、放下,这个大家好懂。看破就是《圆觉经》上知幻,即离就是放下。用什么功?看破、放下。佛法没有别的,要真干,真正肯放下。我们今天为什么看不破?放不下!要想看破,要从放下做起。放下一分,就看破一分,多看破一分,就又肯放下一分,看破、放下相辅相成。这里面就显示出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,看破放下的浅深。到有相当的境界,就一念不生;一念不生,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。浅的一心不乱,我们叫它做事一心;深的一心不乱,我们叫它做理一心。此地讲的不生法相,这是理一心,事一心还做不到。

  在一般大乘法门,如果不到这个境界,不能算成就。什么原因?它退转,所以成佛不容易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有道理,凡夫修成佛要多少时间?无量劫,不是三阿僧只劫,真的是无量劫。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?进得少、退得多,进进退退,到不生法相这个时候,不退了。这就是我们净宗里面常讲的三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这到三不退,不生法相是到三不退,这算是成就了。我们一般人在一生当中实实在在达不到这个境界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自己冷静去想一想,就知道自己的根性。这世间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,哪一样放下了?果然彻底放下,行!修学般若 你够资格。如果还有一桩事情,有一点点还放不下,你没有资格学般若 。你修般若 ,一生不能成就,这个难!

  我们净土宗的方法,跟这个一比,容易太多了;净土宗只要达到一念不生的边缘就能往生。不生法相是一念不生高段的功夫,我们讲一念不生的边缘,可以有个一分钟、两分钟放下,统统没有了,再过几分钟它又起来了,这就是讲的边缘,可以能够有这么一点点边缘。这个功夫在临命终那一刹那,只要几秒钟,不必要一分钟,就行了,就能往生。但是在临命终那一刹那,真的放下了,什么牵挂念头都没有了,这个人就决定往生。如果在临命终,「我还有儿子,还有孙子没有见到」,完了,就不能往生。《饬终津梁》讲,人往生的时候最好把家亲眷属隔开,不要叫他听到、见到的时候动感情。实实在在说,平常要放下;否则的话,到那个时候虽然隔开,怎么我的孙子还没有来?还是不行,还是不能解决问题。就像我前年在台北,遇到一个老居士,他来告诉我,他念佛三年了,功夫不得力。我就劝他要放下,年岁大了,不放下就是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因素。他就告诉我,他说:法师,我什么都放下了,就是孙子放不下。我说这就麻烦了,我就教他一个方法,你把念你孙子的那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,你就成功了。亲情很难放下,这是念佛念一辈子不能往生的原因。真的要离、要放下,不能有丝毫的执著,这个才行。这是净土宗比其他大乘法容易的地方。

  【知见信解,是不生之前方便。】

  知见信解是佛传给我们的。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我们知道了,我们明了了,见就是明了,我们相信了,肯认真去做。不生是功夫,不是我们一下做的时候这个功夫就现前,没那么快。宗门里面,它的功夫分三个阶段,这前面讲过,第一个阶段是观照。什么是观照?观照是时时刻刻提得起,提起正念,用《金刚经》上任何一、两句话都行,常常把它放在心上。譬如经上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我们在生活当中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心里面动了心,顺境里面生欢喜心,逆境里面生怨恨心,这起心动念了,立刻想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个妄念就停了,就没有了,这叫观照,这个叫用功。

  所谓真正用功,功夫得力,就是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要能把它打掉。一切时、一切处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都保持一个清净心、平等心,这叫真正会用功,这是用内功。对外面事情随缘,一切随缘,学佛菩萨一样;里面一定要修清净心、修平等心,清净平等就是真心。知道万法皆如,知道万法皆空,了不可得。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放下,我们明白事实真相。明白事实真相,就是觉悟,就是看破;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放下。我们随缘度日,你的生活就很幸福、很自在,你没有忧虑,没有牵挂。生活在这个世间,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命里注定的,丝毫不能勉强。纵然遇到逆境也很自在,为什么?如是因,如是缘,如是果,如是报,我自己造的,我当然自己要受。我所受的,不是别人造来给我受的,自己造的自己受。顺境就顺受,逆境也顺受,这就自在。不怨天不尤人,所以叫心安理得。心为什么安?理明白了,事实真相搞清楚了,所以心永远是清净的,这个安就是清净平等的意思。这种功夫用深了,就会达到不生法相。所以这个功夫要真正用,这叫观行,这叫真正用功。诸位千万不要发生误会,「用功是一天拜多少拜佛、念多少部经、念多少佛号,那叫用功」,那是形式上的用功,不见得是真功夫。真功夫是在一切境缘之中修清净心,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这叫真用功,这是真实功夫。知见信解,是不生之前方便,前方便就是预备的功夫。

  【方便修足,便证本不生。】

  功夫用到相当的程度,我们一般人讲功夫到家、功夫纯熟,妄念就不生;不生,说实在话,不生什么东西?就是刚才讲的,起心动念、妄想执著,这个不生。於一切境界都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不生是这个意思。

  【其功行】

  功是功夫,行是行为,就是生活,你的日常生活。

  【全在知见信解上】

  知见信解四个字,就是这一部《金刚经》佛对我们的开导,佛对我们的教诲。

  【不生是其功效】

  我们一般人常讲的证果。证的是什么?证的就是这个,不生了,不生就是证果,妄想分别执著再不会生了。

  【本不生上,著力不得。】

  到这个时候,心到清净。心真的清净平等觉了,这个时候著力不得,这是必须要知道的;我们一般讲用不上力,你再一用力也错了,你就又退转、又堕落。为什么?这个境界里头本来无一物,你要用一点力,就又有一物。所以十法界里面是著力、用功,叫你努力精进,十法界的菩萨。一真法界里头不能用力,不但没有这个事,念头都没有。我们要问: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个位次,这是圆教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,他们用的是什么功?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,他们所用的功叫无功用道。无功用道很难懂,就是说完全用不上力,但是他进步了。

  古大德跟我们讲无功用道,用一个比喻教我们去体会。从前交通最方便的是坐船,因为以前车是很小的车,顶大的车是个马车,马车总没有船载的量大,所以从前载量最大、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船、帆船,帆船藉著风的力量,走得就快,这是有功用道,努力精进。快要到岸一定要减速,帆下下来,摇橹划船。但是距离岸边不远也不能划,那个橹也要放下。这个时候,船距离岸边很近,它自自然然往前进,这一段叫无功用道,一点力都不能用,可是船自自然然缓缓的往岸边靠。古人用这个比喻。换句话说,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就像帆船划橹一样要用力;到一真法界,那个东西统统都不能用了。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是无功用道。此处用不得力,一用力就坏了,就堕落了。因为它是纯粹进入到无为法,是高等的无为法。佛给我们讲是随我们的方便说,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,你要到一真法界问问菩萨,你是什么阶级?他都不知道。他平等的,他心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有分别执著是十法界里面的,没有超越十法界。已经离开一切分别执著,在这个境界里面本不生。

  圆初住菩萨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这个地方「本」就是真心,就是真如本性,不再用心意识。十法界里面跟十法界外面的一真法界,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十法界都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这个大家就很容易懂了;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,就不用心意识,不再用第八识。那是用什么?转八识成四智;转八识成四智就超越十法界。所以他们用的心,跟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用的心不一样。十法界佛菩萨用的心跟我们用的心,还是一个心,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。但是一真法界这个没有了,完全不用了,把它转成四智菩提。他用的是菩提心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三藐三菩提心在唯识宗里面就是四智菩提。所以用心不一样,那个是没有分别妄想执著。

  【著於不生,便是生。】

  不能著相,一著你就又生心,生心就是又生妄想,生妄想就又堕落了。这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个难关,达到这个境界,再稍稍有一个念头起就又堕落,就又回来了,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不生亦无:

  经【须菩提,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】

  法相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。我们看小注:

  【一切法相,皆是假名。本来即非,生即无生也。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。】

  为什么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能够不生法相,这一段是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。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,心里面有疑惑,疑就生了。所以信解不容易,必须断疑才生信,你的信心才生得起来。信心清净则生实相,实相是什么?实相就是不生法相,那就是实相。一定要晓得,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