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三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叫做「见」,就不叫做知。这个地方很不好体会,我们举例子来说。阿罗汉、辟支佛得定,他们有智,他们的智是从定中生的。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,他们的定是九次第定。这个定分成等级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四个等级。再往上去是四空定,又四个等级。我们常讲四禅八定,诸位要晓得,八定包括四禅,不是四禅之外还有个八定,不是的,它是合起来讲的。四禅定、四空定,合起来叫八定。这八个等级的定都是世间禅定,没有出三界,也就是没有超越六道轮回。世间禅定达到第八定,叫非想非非想处定,这是生到第二十八层天,最高的一层天,但是他没有办法超出。这个定功再要加深,到第九定,超越了,八定是六道的边缘,九定就超过去了。阿罗汉得的定是第九定,辟支佛得的定也是第九定。

  从定里面生的智慧,这个地方叫「知」。经典里大家常常念的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其实这里面也是三个等级:正觉、正等正觉、无上正等正觉。阿罗汉所证得的是正觉,知就是正觉。这个讲法,大家比较容易懂了。阿罗汉的正觉叫「知」,菩萨的正等正觉叫「见」。毗钵舍那,毗钵舍那是从慧里面开智。阿罗汉、辟支佛的定没有开慧,没有开智慧。定要开慧了,再起作用,我们就叫它做「见」。《心经》上观自在菩萨照见,他没有说照知,是照见,那个见就是慧里面开智。慧里面开智,就不是普通的菩萨,最低限度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,别教初地菩萨,我们通常称法身大士,那个就是戒定慧,慧开了。阿罗汉只到定,没有开慧,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。慧里面开智,就是法身大士。这个智慧起作用,我们叫它做见,这是照见。

  【观此,是见为俗谛智矣。】

  「俗谛」是无所不知,「真谛」是知理,万法皆空。这是个理,理容易懂,这个大原则、大前提好懂。可是这些现相太复杂了,这些森罗万象怎么来的?什么原因来的?怎么变出来的?如何演变?到最后它的结局又如何?这个事情就太复杂了。这是俗谛智,俗谛智就是无所不知。这个见比前面那个知,要高出很多很多。

  【慧则差别事相,无不洞见,故曰见也。此与本经五眼、是沙、不执一异,开佛圆见之义正同,约外照边说也。】

  对外面起作用这一边来讲的,叫它做见,它无所不知。前面是从它内证方面来说的。这样分的话,意思就的确是很清楚、很明显。经上讲的「五眼」。「沙」是讲的比喻的恒河沙,是指森罗万象,这个境界相无量无边,太多了。「不执一异」,如果执著是一、执著是不一,都是迷了。佛在经上说,为什么不执著一异?一跟异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佛说一说异,一是从理上讲的,从体上讲是一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,自性是一。而古德怕一般初学的人不容易体会,用金跟器做比喻,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金是一,都是金,是一。但是金所制作出来的那些器不一样,我们最常见的手镯、项炼、耳环,不一样,那是异。但是都是黄金,从黄金就都是一样。所以不能说一,也不能说异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不必去执著,你的见解才圆满。执著叫偏见,不执著,这个见就圆了。开佛圆见,这个意思相同。

  【三摩地】

  就是定慧均等,也就是禅那的意思。

  【此云等持,定慧均等,名之曰解,解是从定慧平等里面起的作用。】

  这个意思比前面两个又要深一层。

  【亦即知见二者之总名。此与本经深解义趣之言义同。】

  《金刚经》上有这一句话,深解义趣。

  【因其於一如皆是之理,契合无间。】

  经文上讲:如来者,诸法如义。又说: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这都是三摩地的意思,都是深解义趣。

  【定慧均等,故能不生法相。】

  不生法相,这个心就达到真正清净。「不生法相」一句话,跟《六祖坛经》「本来无一物」意思是一样的。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,生法相就有一物,本来无一物。本来无一物、不生法相的那个心,是真心、是佛性,禅宗讲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那才是真正的自己,也就是一个念头都没有。可是诸位在这里不能产生误会,一个人修定,修到所有一切念头都没有了,那是不是这个境界?不是的。为什么不是?他修到这个境界,外面什么事情他一无所知,他落在无明里头,那个不是。人家不生法相,本来无一物,是什么都清楚,什么都明白,心像镜子一样,它照得清清楚楚。那个修定什么都不知道,心像黑板一样,什么都没有,那个不行,它不是镜子。所以修成功,那个心叫大圆镜智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此界他方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你不问他,他心干干净净,他照得清清楚楚,你问他,他没有一样不知道。千万不能误会:「什么念头都没有了,我这个定修得很成功」,那个定也算不错,将来往生到哪里?四禅天有个无想天,无想天是外道天,到那里去往生了,这是修无想定。诸位必须晓得,佛门里面的禅定是定里面的境界清清楚楚,他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,他是样样都知道,样样都清楚,就跟镜子一样。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,镜子它如如不动,它也没有起心动念,它也没有说我要照哪个,没有!统统照在里面,用心像镜子一样,这就对了。

  【「如是知」这一句,明其定力。「如是见」这一句,明其慧力。「如是信解」这一句,明其定慧均等之力。】

  经过这么一解释,这三个字的意思清楚了。

  【信字贯通三句。「不生法相」这一句,是由上三句所生之功效也。】

  不生法相是个果,是个结果,是个成就,也就是你心真正达到了清净,你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。这是不生法相,统统没有了。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?这个境界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是理一心不乱,不生法相是理一心不乱,不是事一心。你对於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你完全相信,你才能达到。完全相信,怎么就会达到?诸位要晓得,信底下一定有行,没有说我信了我不去做,没这个道理。你要是还没有做到,说老实话,你这个信解不透彻。信解真正透彻,哪有不去做的道理?

  【有定有慧,契合一如。可见其於言说、名字、心缘诸相,一切皆离。诸相皆离,便引生根本正智,即是不分别智。智无分别,即是一念不生。一念不生,名「不生法相」。】

  这一小节是解释不生法相,不生法相是什么样子。不生法相,实在是高段的功夫,那就是定慧均等,所现的就是这个境界。契合一如,一如就是本性,万法一如,有定有慧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这底下讲,「可见其於言说」,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,这些诸相一切皆离。离,前面说过,不执著,不分别、不执著就是离,并不是没有言说、没有名字,不是这个。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天天讲,哪里没有言说?哪里没有名字?离是叫你不执著它,是这个意思,离一切妄想执著,离这个。因为外面这些言说、名字没有妨碍,这些东西是什么?缘生之法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没有妨碍。妨碍是我们念头里头的执著,分别执著,这个才妨碍。一切皆离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,都不要去牵挂它,让你这个心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

  诸相皆离,心到清净了,真的一尘不染,根本智就现前,这是般若 的本体。根本智是什么?无知,般若 无知。我们一般人拼命天天求知,这个错了!那个求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天天搞这个东西,智慧怎么能恢复?这是颠倒行事。佛教给我们什么都不求,心息下来,心定了,然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。所以你一定要达到无知,然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;如果你要有知,那就有所不知,那就颠倒。你虽然学一样,你以为这一样我知道了,其实你只知道它的皮毛,你绝对不可能知道它的究竟。这是佛法与世法决定不相同的所在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
  《心经》上讲的「无智亦无得」,无智则无所不知,无得则无所不得。到一切都真的无得,十法界依正庄严随类化身。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能够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,菩萨马上就有应,应以什么身说法,就现什么样的身说法。无得就无所不得。这个能力实在讲都是本能,自性里头本来就有这个能力,这个不希奇,不是从外面修得的,是自己的本能。本能今天我们丧失掉了,佛讲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。所以佛教给我们,一部《般若 》,一部《金刚经》,教我们去妄想执著而已。只要把妄想执著断掉,我们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统统恢复了。

  离就引生根本正智,即是不分别智。这个一定要记住,自己心里於一切万法、世出世间法,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分别,这是佛,那是菩萨,没这回事情;这是佛,那是众生,也没这回事情。你起这个念头,就是起分别,就是有执著,执著定了这个是众生、那个是佛,麻烦的事情大了,这是迷了。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。用功怎么样?就在境界上学,练习,练习不分别。前面跟大家讲了,於一切法中我们修行修什么?就是在练没有妄想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没有牵挂,就练这个。这是自己真正用功,真正在修行。可是在日用平常生活当中,人家问你:法师,这是什么?你说:我这个不知道。这怎么行?这个不行!这是纸片,为什么我叫它纸片?你们叫它纸片,我没有分别,我这个分别是随你们的分别而分别,随你们的执著而执著,这叫应用,这叫无所不知。自己有没有?没有。

 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佛在经上说,没讲一个字,没讲一句话。我们听起来不懂,佛说四十九年的经,天天讲经,怎么说没有说一个字?他确实没有说一个字,他所说的,因众生分别而分别,因众生言说而言说,他自己清净心中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。所以从他本身说,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,没有说一个字;从我们众生妄想分别,是佛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。我们把这个境界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