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三集

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 (第一一三集)  1995/5  美国净宗学会  档名:09-23-113

 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一面,第四行看起,注解第二段。

  【一切法,通指世出世境行果而言。如是二字,指上来所说种种义,不外缘生性空。性空不碍缘生,故成平等法界。缘生不碍性空,故即诸法空相。由是观之,如是二字即显诸法一如,一切皆是。】

  「如是」两个字的意思很深,说得简单透彻的确是在此地。我们知道所有的佛经,展开经文第一句话就是「如是我闻」,而「如是」真实的含义,就是此地所说的,在前面也曾经做过详细的报告。经文上告诉我们:「发菩提心,於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。」这个「如是」是指前面经文所说的;所说的很多,不但是世间法,出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,所以世出世。一切法,经典上常常把它分成三大类,三大类就全都包括了。一个是「境」,境是境界;一个是「行」,行是行为,就是一切众生的造作。世间有六道众生,出世间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也造作,所以都有行。「果」是现象,无论是正报,就是身体的形状,依报是生活环境的形状,都用一个果来代表。所以境、行、果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,全都包括了。

  「如是」这两个字,佛教给我们「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」,就是经前面所讲的,种种的道理、种种的事实真相,我们在这个地方把它归纳起来,不外乎缘起性空。由此可知,「缘起性空」这四个字,在整个《般若 经》里面,也可以说它是总纲领,大总持法门,不外这个原则。世出世间法、佛法也是缘生的,只要是缘生,就没有自性,这个性就是体,它没有自体。这个现象怎么生出来?是许许多多因缘变现出来的,没有自体。

  我们说许多因缘、许多条件变现出来的,这个讲得很浅很粗,初学佛的人容易接受。如果深入的讲,性空真的是《般若 经》上讲的毕竟空、究竟空,确确实实了不可得,这是性空的深义。性空是体,体不碍现相,现一切的现相不妨碍,这就是性空不碍缘生,所以法界是平等的。法界之所以不平等,不平等是从什么地方来的?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,是平等,一切法都平等。我们现在讲这句话,这个意思诸位多多少少都能够体会到一些。我们现在很清楚、很明白的晓得,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,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现相,确确实实「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」,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。这些妄相为什么生的?是从念头上生的。所以佛给我们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你不想,就没有这个现相。只要有想,那个相是随著你的想在那里变,变的速度非常之快,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里变。这是我们粗心的凡夫,不但不能够观察,也无法体会得到。纵然有相当定功的人也不行,世间的四禅八定,那个心可以说很清净了,对於这个现相他看不到。佛告诉我们,什么人能够看到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?佛在大乘经上说过,八地菩萨。八地是不动地,八地菩萨见到这个现相,这就是经上讲的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。这是阿赖耶识的现相,这个相的确是幻相。从业因果报相续来看,这个现相是平等的,从一切众生妄想执著,就把它变成不平等。诸位要晓得,变成不平等,并不是真的不平等,那个是错觉,是虚妄的,实际上是平等的,平等法界。

  缘生不碍性空,为什么不碍?因为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它怎么会碍自性?性空就是自性,就是自己的清净心。所以万相纷纭,与自己的清净心不相妨碍,没有妨碍。你要说外面境界妨碍,是因为你执著这个境界,你分别这个境界。如果你对当前境界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个境界对你就不相干,确实没有妨碍,所以缘生不碍性空。故即诸法空相,这一句是做一个总结论,从这里看到一切法的空相,空相是真相。

  由是观之,如是二字即显「诸法一如,一切皆是」,这八个字是《金刚经》后半部所说的纲领。跟前半部的意思恰恰相反,前半部是讲一切皆非,一切都不是,后面讲一切都是。为什么?前面因为你智慧还没有开,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,只要带著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,一切皆非,无有是处。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就告诉你一切皆是,无有一法不是。由此可知,是跟非是一不是二。你们想想看,如果是非是二,那就又错了。是非是一,诸法一如,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!

  【知、见、解三字。连说,则意各有指,大有区别。】

  知、见、解要是单独的讲,每一个字里头都含著有三个意思,都含这三个意思,可以互相通用的。可是这三个字连在一起讲,当然每一个字有它各别的意思。如果意思都相彷佛,那何必说三个?说一个就够了。这三个连在这里讲,意思就不一样。「嘉祥云」,这是唐朝时候,嘉祥法师有《金刚经》的注解,他在注解里面说:

  【知是世谛智,见是第一义谛智。】

  那这两个字的意思就不一样。「知」是知俗谛,「见」是见真谛,那个意思就深了。「达天云」,达天是清朝的,前清达天法师,他也有《金刚经》的注解,他在注解里面讲:

  【知是比量,见是现量。】

  这两个人讲法不一样。比量是推理、是推测,现量是亲眼见到的,亲证的。譬如我们今天在《金刚经》里面,确确实实体会到不少的道理。而这些道理并不是我们见到的,有一部分我们可以从推理的方面了解,那是属於比量;还有一部分,我们是听佛讲,我们才明了,听佛所说的,那叫做圣言量。圣人讲的他不会欺骗我们,他讲的一定是真实的。由此可知,见的意思深,见就是我们讲的「你亲自证得,你亲眼见到」。譬如佛给我们讲的,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,佛说了,如果你真正见到这个事实真相,你就是八地菩萨。八地菩萨才见到这个事实真相,是他的现量境界,那不是从理论上推到的,也不是听佛所说的,是你亲自见到的。这是举出《金刚经》不同的注解,他们的说法。「今依《无著论》云」,《金刚经讲义》这一句,江味农居士采取无著菩萨的《金刚经论》,无著菩萨给《金刚经》做的注解。他说:

  【智依止奢摩他故知,依止毗钵舍那故见,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。此义是明三者皆智。】

  这三个都是智慧。因为依止方便不同,所以就立三个名词。奢摩他、毗钵舍那、三摩提,这三个名词,佛在《楞严经》上讲得很多。而天台大师解释《法华经》的三止三观,三止三观与佛在经上讲的梵文,这三个名词都是梵文音译过来的,意思非常接近,这三个都是禅定的意思。禅定范围非常之广,禅定里面有止有观。至於哪一个名词是止,那一个名词是观,实在讲都可以通用,也就是止里面有观,观里面有止,只是在修学过程当中,你偏重在止上,或者偏重在观上。而止与观,我们前面曾经讲过观行,与止观的意思也接近。止偏重在定,观偏重在慧。止观等运,止观是平等的,没有偏重的,这个叫禅那。《楞严经》上,佛所教导菩萨修行的总原则就是这三条,三条无论依哪一条去修,都能够成就。这三个字,也就是依止的不相同,所以立三个名字。这三个名字,下面有解释。我们看底下:

  【奢摩他,此云止、定也。】

  也就是从奢摩他所起的智慧,就叫做「知」。这个意思比前面嘉祥法师、达天法师讲的,的确是要深一层,这是江味农居士取无著菩萨的说法,他的确是有他的道理。

  【智从定生,名知。】

  这个知是真正靠得住的,不是从妄想分别里面生的。我们世间人有没有知?没有知。自己以为有智慧,其实完全是迷惑颠倒,在佛法里叫邪知邪见。清凉大师讲:有解无行,增长邪见。行是什么?行是修定。这一点诸位要记住,只要是佛法,无论是大乘、小乘,不管哪一个宗派,显教、密教,方法尽管不同,修的是什么?都是修定。定就是清净心,无论用什么方法,无量法门、八万四千法门,统统修定,统统修清净心,所谓是法门无量,殊途同归,都归到清净心上,这就是学佛;如果不是修清净心,那就不是学佛。佛是什么?佛就是清净心。佛法就是戒定慧,戒是手段,定是枢纽,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。智是什么?实在讲,定心起用就是智慧,也就是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。所以智慧是从定生的,名知。

  【观此,是知为真谛智矣。】

  这个智慧是真实的。谛,就是实在的意思。真谛两个字,这是佛门的术语,我们在经典上看得很多,就是真实的意思。谛就是实实在在,这是真实的智慧。

  【此与本经三心不可得、诸法缘生即空、开佛正知之义恰合。约内证边说。】

  知,是从内证这一方面来讲的,这个智慧叫它做知。本经说明三心不可得,能够执著的我没有,空了。诸法缘生,缘生性空,也不可得,你所执著的一切法不可得。能执、所执都不可得,你的心就定了。如果你以为有所得,你的心就没有办法得到定。一定要知道,能所俱不可得。这是佛把这些道理方法都教给我们,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会用功。怎么用功?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看破。看破就是放下,所以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。前面引用《圆觉经》上讲「知幻即离」,知幻就看破,离就放下了。知幻跟离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?看不破,样样都当真,样样都分别执著计较,这怎么行!这是《般若 经》对我们最大的贡献,实在讲就是把我们无始劫来坚固的妄想执著打破,这是《般若 经》最大的贡献。我们学了之后,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作用,这个起作用就是看破,让我们的心定下来,智慧就生了。这个智慧叫佛知佛见,这不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。世间人聪明智慧跟佛菩萨的智慧不一样在哪里?世间人有妄想分别执著,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绝对不相同的。底下解释第二个名词,毗钵舍那:

  【毗钵舍那,此云观,观即是慧。智从慧出,名见。】

  前面是智从定生,定生慧,慧开了之后,那个智就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