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一一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叫做「見」,就不叫做知。這個地方很不好體會,我們舉例子來說。阿羅漢、辟支佛得定,他們有智,他們的智是從定中生的。我們在經典裏面讀到,他們的定是九次第定。這個定分成等級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四個等級。再往上去是四空定,又四個等級。我們常講四禅八定,諸位要曉得,八定包括四禅,不是四禅之外還有個八定,不是的,它是合起來講的。四禅定、四空定,合起來叫八定。這八個等級的定都是世間禅定,沒有出叁界,也就是沒有超越六道輪回。世間禅定達到第八定,叫非想非非想處定,這是生到第二十八層天,最高的一層天,但是他沒有辦法超出。這個定功再要加深,到第九定,超越了,八定是六道的邊緣,九定就超過去了。阿羅漢得的定是第九定,辟支佛得的定也是第九定。

  從定裏面生的智慧,這個地方叫「知」。經典裏大家常常念的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這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其實這裏面也是叁個等級:正覺、正等正覺、無上正等正覺。阿羅漢所證得的是正覺,知就是正覺。這個講法,大家比較容易懂了。阿羅漢的正覺叫「知」,菩薩的正等正覺叫「見」。毗缽舍那,毗缽舍那是從慧裏面開智。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定沒有開慧,沒有開智慧。定要開慧了,再起作用,我們就叫它做「見」。《心經》上觀自在菩薩照見,他沒有說照知,是照見,那個見就是慧裏面開智。慧裏面開智,就不是普通的菩薩,最低限度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,我們通常稱法身大士,那個就是戒定慧,慧開了。阿羅漢只到定,沒有開慧,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。慧裏面開智,就是法身大士。這個智慧起作用,我們叫它做見,這是照見。

  【觀此,是見爲俗谛智矣。】

  「俗谛」是無所不知,「真谛」是知理,萬法皆空。這是個理,理容易懂,這個大原則、大前提好懂。可是這些現相太複雜了,這些森羅萬象怎麼來的?什麼原因來的?怎麼變出來的?如何演變?到最後它的結局又如何?這個事情就太複雜了。這是俗谛智,俗谛智就是無所不知。這個見比前面那個知,要高出很多很多。

  【慧則差別事相,無不洞見,故曰見也。此與本經五眼、是沙、不執一異,開佛圓見之義正同,約外照邊說也。】

  對外面起作用這一邊來講的,叫它做見,它無所不知。前面是從它內證方面來說的。這樣分的話,意思就的確是很清楚、很明顯。經上講的「五眼」。「沙」是講的比喻的恒河沙,是指森羅萬象,這個境界相無量無邊,太多了。「不執一異」,如果執著是一、執著是不一,都是迷了。佛在經上說,爲什麼不執著一異?一跟異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佛說一說異,一是從理上講的,從體上講是一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,自性是一。而古德怕一般初學的人不容易體會,用金跟器做比喻,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金是一,都是金,是一。但是金所製作出來的那些器不一樣,我們最常見的手镯、項煉、耳環,不一樣,那是異。但是都是黃金,從黃金就都是一樣。所以不能說一,也不能說異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不必去執著,你的見解才圓滿。執著叫偏見,不執著,這個見就圓了。開佛圓見,這個意思相同。

  【叁摩地】

  就是定慧均等,也就是禅那的意思。

  【此雲等持,定慧均等,名之曰解,解是從定慧平等裏面起的作用。】

  這個意思比前面兩個又要深一層。

  【亦即知見二者之總名。此與本經深解義趣之言義同。】

  《金剛經》上有這一句話,深解義趣。

  【因其於一如皆是之理,契合無間。】

  經文上講:如來者,諸法如義。又說: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這都是叁摩地的意思,都是深解義趣。

  【定慧均等,故能不生法相。】

  不生法相,這個心就達到真正清淨。「不生法相」一句話,跟《六祖壇經》「本來無一物」意思是一樣的。真心本性裏面本來無一物,生法相就有一物,本來無一物。本來無一物、不生法相的那個心,是真心、是佛性,禅宗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那才是真正的自己,也就是一個念頭都沒有。可是諸位在這裏不能産生誤會,一個人修定,修到所有一切念頭都沒有了,那是不是這個境界?不是的。爲什麼不是?他修到這個境界,外面什麼事情他一無所知,他落在無明裏頭,那個不是。人家不生法相,本來無一物,是什麼都清楚,什麼都明白,心像鏡子一樣,它照得清清楚楚。那個修定什麼都不知道,心像黑板一樣,什麼都沒有,那個不行,它不是鏡子。所以修成功,那個心叫大圓鏡智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此界他方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你不問他,他心幹幹淨淨,他照得清清楚楚,你問他,他沒有一樣不知道。千萬不能誤會:「什麼念頭都沒有了,我這個定修得很成功」,那個定也算不錯,將來往生到哪裏?四禅天有個無想天,無想天是外道天,到那裏去往生了,這是修無想定。諸位必須曉得,佛門裏面的禅定是定裏面的境界清清楚楚,他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,他是樣樣都知道,樣樣都清楚,就跟鏡子一樣。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,鏡子它如如不動,它也沒有起心動念,它也沒有說我要照哪個,沒有!統統照在裏面,用心像鏡子一樣,這就對了。

  【「如是知」這一句,明其定力。「如是見」這一句,明其慧力。「如是信解」這一句,明其定慧均等之力。】

  經過這麼一解釋,這叁個字的意思清楚了。

  【信字貫通叁句。「不生法相」這一句,是由上叁句所生之功效也。】

  不生法相是個果,是個結果,是個成就,也就是你心真正達到了清淨,你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。這是不生法相,統統沒有了。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境界?這個境界在我們念佛人來講是理一心不亂,不生法相是理一心不亂,不是事一心。你對於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你完全相信,你才能達到。完全相信,怎麼就會達到?諸位要曉得,信底下一定有行,沒有說我信了我不去做,沒這個道理。你要是還沒有做到,說老實話,你這個信解不透徹。信解真正透徹,哪有不去做的道理?

  【有定有慧,契合一如。可見其於言說、名字、心緣諸相,一切皆離。諸相皆離,便引生根本正智,即是不分別智。智無分別,即是一念不生。一念不生,名「不生法相」。】

  這一小節是解釋不生法相,不生法相是什麼樣子。不生法相,實在是高段的功夫,那就是定慧均等,所現的就是這個境界。契合一如,一如就是本性,萬法一如,有定有慧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。這底下講,「可見其於言說」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這些諸相一切皆離。離,前面說過,不執著,不分別、不執著就是離,並不是沒有言說、沒有名字,不是這個。釋迦牟尼佛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,天天講,哪裏沒有言說?哪裏沒有名字?離是叫你不執著它,是這個意思,離一切妄想執著,離這個。因爲外面這些言說、名字沒有妨礙,這些東西是什麼?緣生之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沒有妨礙。妨礙是我們念頭裏頭的執著,分別執著,這個才妨礙。一切皆離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,都不要去牽挂它,讓你這個心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。

  諸相皆離,心到清淨了,真的一塵不染,根本智就現前,這是般若 的本體。根本智是什麼?無知,般若 無知。我們一般人拼命天天求知,這個錯了!那個求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天天搞這個東西,智慧怎麼能恢複?這是顛倒行事。佛教給我們什麼都不求,心息下來,心定了,然後起作用就無所不知。所以你一定要達到無知,然後起作用就無所不知;如果你要有知,那就有所不知,那就顛倒。你雖然學一樣,你以爲這一樣我知道了,其實你只知道它的皮毛,你絕對不可能知道它的究竟。這是佛法與世法決定不相同的所在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《心經》上講的「無智亦無得」,無智則無所不知,無得則無所不得。到一切都真的無得,十法界依正莊嚴隨類化身。像《普門品》裏面講的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,能夠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衆生有感,菩薩馬上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說法,就現什麼樣的身說法。無得就無所不得。這個能力實在講都是本能,自性裏頭本來就有這個能力,這個不希奇,不是從外面修得的,是自己的本能。本能今天我們喪失掉了,佛講就是因爲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一部《般若 》,一部《金剛經》,教我們去妄想執著而已。只要把妄想執著斷掉,我們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統統恢複了。

  離就引生根本正智,即是不分別智。這個一定要記住,自己心裏於一切萬法、世出世間法,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分別,這是佛,那是菩薩,沒這回事情;這是佛,那是衆生,也沒這回事情。你起這個念頭,就是起分別,就是有執著,執著定了這個是衆生、那個是佛,麻煩的事情大了,這是迷了。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。用功怎麼樣?就在境界上學,練習,練習不分別。前面跟大家講了,於一切法中我們修行修什麼?就是在練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牽挂,就練這個。這是自己真正用功,真正在修行。可是在日用平常生活當中,人家問你:法師,這是什麼?你說:我這個不知道。這怎麼行?這個不行!這是紙片,爲什麼我叫它紙片?你們叫它紙片,我沒有分別,我這個分別是隨你們的分別而分別,隨你們的執著而執著,這叫應用,這叫無所不知。自己有沒有?沒有。

 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佛在經上說,沒講一個字,沒講一句話。我們聽起來不懂,佛說四十九年的經,天天講經,怎麼說沒有說一個字?他確實沒有說一個字,他所說的,因衆生分別而分別,因衆生言說而言說,他自己清淨心中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從他本身說,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,沒有說一個字;從我們衆生妄想分別,是佛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叁百余會。我們把這個境界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一一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