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這個意思搞懂,你才曉得學佛是怎麼個學法。所以學佛的關鍵,就是一切皆離。你要不離,佛法你是決定學不到的,你怎麼可能學到佛法?你學一輩子,你還會妄想分別執著,你所學的是佛法的皮毛,佛法的外表,一分一毫都沒有入進去。你要想能入到裏面去,那就要離相,看你離的功夫、離的程度,經上講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。什麼叫無爲法?無爲法就是離,就是離相離見。離相離見有淺深程度不同,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四向、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。他們修的是什麼?方法法門再多,總而言之就是離。
《圓覺經》上四個字「知幻即離」,就用這個功夫。自始至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我們講用功的總原則、總綱領,就是離相。我們平常沒有用這個名詞,平常我們講的是看破、放下,這個大家好懂。看破就是《圓覺經》上知幻,即離就是放下。用什麼功?看破、放下。佛法沒有別的,要真幹,真正肯放下。我們今天爲什麼看不破?放不下!要想看破,要從放下做起。放下一分,就看破一分,多看破一分,就又肯放下一分,看破、放下相輔相成。這裏面就顯示出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,看破放下的淺深。到有相當的境界,就一念不生;一念不生,就是我們淨土宗裏面講的一心不亂。淺的一心不亂,我們叫它做事一心;深的一心不亂,我們叫它做理一心。此地講的不生法相,這是理一心,事一心還做不到。
在一般大乘法門,如果不到這個境界,不能算成就。什麼原因?它退轉,所以成佛不容易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有道理,凡夫修成佛要多少時間?無量劫,不是叁阿僧只劫,真的是無量劫。爲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?進得少、退得多,進進退退,到不生法相這個時候,不退了。這就是我們淨宗裏面常講的叁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這到叁不退,不生法相是到叁不退,這算是成就了。我們一般人在一生當中實實在在達不到這個境界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自己冷靜去想一想,就知道自己的根性。這世間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哪一樣放下了?果然徹底放下,行!修學般若 你夠資格。如果還有一樁事情,有一點點還放不下,你沒有資格學般若 。你修般若 ,一生不能成就,這個難!
我們淨土宗的方法,跟這個一比,容易太多了;淨土宗只要達到一念不生的邊緣就能往生。不生法相是一念不生高段的功夫,我們講一念不生的邊緣,可以有個一分鍾、兩分鍾放下,統統沒有了,再過幾分鍾它又起來了,這就是講的邊緣,可以能夠有這麼一點點邊緣。這個功夫在臨命終那一刹那,只要幾秒鍾,不必要一分鍾,就行了,就能往生。但是在臨命終那一刹那,真的放下了,什麼牽挂念頭都沒有了,這個人就決定往生。如果在臨命終,「我還有兒子,還有孫子沒有見到」,完了,就不能往生。《饬終津梁》講,人往生的時候最好把家親眷屬隔開,不要叫他聽到、見到的時候動感情。實實在在說,平常要放下;否則的話,到那個時候雖然隔開,怎麼我的孫子還沒有來?還是不行,還是不能解決問題。就像我前年在臺北,遇到一個老居士,他來告訴我,他念佛叁年了,功夫不得力。我就勸他要放下,年歲大了,不放下就是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因素。他就告訴我,他說:法師,我什麼都放下了,就是孫子放不下。我說這就麻煩了,我就教他一個方法,你把念你孫子的那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,你就成功了。親情很難放下,這是念佛念一輩子不能往生的原因。真的要離、要放下,不能有絲毫的執著,這個才行。這是淨土宗比其他大乘法容易的地方。
【知見信解,是不生之前方便。】
知見信解是佛傳給我們的。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我們知道了,我們明了了,見就是明了,我們相信了,肯認真去做。不生是功夫,不是我們一下做的時候這個功夫就現前,沒那麼快。宗門裏面,它的功夫分叁個階段,這前面講過,第一個階段是觀照。什麼是觀照?觀照是時時刻刻提得起,提起正念,用《金剛經》上任何一、兩句話都行,常常把它放在心上。譬如經上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們在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心裏面動了心,順境裏面生歡喜心,逆境裏面生怨恨心,這起心動念了,立刻想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個妄念就停了,就沒有了,這叫觀照,這個叫用功。
所謂真正用功,功夫得力,就是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要能把它打掉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都保持一個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叫真正會用功,這是用內功。對外面事情隨緣,一切隨緣,學佛菩薩一樣;裏面一定要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清淨平等就是真心。知道萬法皆如,知道萬法皆空,了不可得。這是我們爲什麼要放下,我們明白事實真相。明白事實真相,就是覺悟,就是看破;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放下。我們隨緣度日,你的生活就很幸福、很自在,你沒有憂慮,沒有牽挂。生活在這個世間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命裏注定的,絲毫不能勉強。縱然遇到逆境也很自在,爲什麼?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,如是報,我自己造的,我當然自己要受。我所受的,不是別人造來給我受的,自己造的自己受。順境就順受,逆境也順受,這就自在。不怨天不尤人,所以叫心安理得。心爲什麼安?理明白了,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所以心永遠是清淨的,這個安就是清淨平等的意思。這種功夫用深了,就會達到不生法相。所以這個功夫要真正用,這叫觀行,這叫真正用功。諸位千萬不要發生誤會,「用功是一天拜多少拜佛、念多少部經、念多少佛號,那叫用功」,那是形式上的用功,不見得是真功夫。真功夫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修清淨心,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打掉,這叫真用功,這是真實功夫。知見信解,是不生之前方便,前方便就是預備的功夫。
【方便修足,便證本不生。】
功夫用到相當的程度,我們一般人講功夫到家、功夫純熟,妄念就不生;不生,說實在話,不生什麼東西?就是剛才講的,起心動念、妄想執著,這個不生。於一切境界都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生是這個意思。
【其功行】
功是功夫,行是行爲,就是生活,你的日常生活。
【全在知見信解上】
知見信解四個字,就是這一部《金剛經》佛對我們的開導,佛對我們的教誨。
【不生是其功效】
我們一般人常講的證果。證的是什麼?證的就是這個,不生了,不生就是證果,妄想分別執著再不會生了。
【本不生上,著力不得。】
到這個時候,心到清淨。心真的清淨平等覺了,這個時候著力不得,這是必須要知道的;我們一般講用不上力,你再一用力也錯了,你就又退轉、又墮落。爲什麼?這個境界裏頭本來無一物,你要用一點力,就又有一物。所以十法界裏面是著力、用功,叫你努力精進,十法界的菩薩。一真法界裏頭不能用力,不但沒有這個事,念頭都沒有。我們要問:一真法界裏面還有四十一個位次,這是圓教從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,他們用的是什麼功?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,他們所用的功叫無功用道。無功用道很難懂,就是說完全用不上力,但是他進步了。
古大德跟我們講無功用道,用一個比喻教我們去體會。從前交通最方便的是坐船,因爲以前車是很小的車,頂大的車是個馬車,馬車總沒有船載的量大,所以從前載量最大、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船、帆船,帆船藉著風的力量,走得就快,這是有功用道,努力精進。快要到岸一定要減速,帆下下來,搖橹劃船。但是距離岸邊不遠也不能劃,那個橹也要放下。這個時候,船距離岸邊很近,它自自然然往前進,這一段叫無功用道,一點力都不能用,可是船自自然然緩緩的往岸邊靠。古人用這個比喻。換句話說,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就像帆船劃橹一樣要用力;到一真法界,那個東西統統都不能用了。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,是無功用道。此處用不得力,一用力就壞了,就墮落了。因爲它是純粹進入到無爲法,是高等的無爲法。佛給我們講是隨我們的方便說,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,你要到一真法界問問菩薩,你是什麼階級?他都不知道。他平等的,他心裏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。有分別執著是十法界裏面的,沒有超越十法界。已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在這個境界裏面本不生。
圓初住菩薩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這個地方「本」就是真心,就是真如本性,不再用心意識。十法界裏面跟十法界外面的一真法界,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十法界都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個大家就很容易懂了;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,就不用心意識,不再用第八識。那是用什麼?轉八識成四智;轉八識成四智就超越十法界。所以他們用的心,跟十法界裏面佛菩薩用的心不一樣。十法界佛菩薩用的心跟我們用的心,還是一個心,還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。但是一真法界這個沒有了,完全不用了,把它轉成四智菩提。他用的是菩提心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叁藐叁菩提心在唯識宗裏面就是四智菩提。所以用心不一樣,那個是沒有分別妄想執著。
【著於不生,便是生。】
不能著相,一著你就又生心,生心就是又生妄想,生妄想就又墮落了。這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個難關,達到這個境界,再稍稍有一個念頭起就又墮落,就又回來了,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。再看底下這一段,不生亦無:
經【須菩提,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】
法相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我們看小注:
【一切法相,皆是假名。本來即非,生即無生也。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。】
爲什麼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能夠不生法相,這一段是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。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,心裏面有疑惑,疑就生了。所以信解不容易,必須斷疑才生信,你的信心才生得起來。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實相是什麼?實相就是不生法相,那就是實相。一定要曉得,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一一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