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六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样子是四十八愿,菩提心的德用是普度一切众生,菩提心的体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要紧功夫,全在圆照。什么叫做圆照?下面一段给我们解释。

  【何谓圆照?前念已灭,后念未生,正恁么时,一心湛寂,了了明明,是之谓照。】

  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句,什么叫圆照?把圆照两个字分开来讲,先讲照。前念灭了,后念还没有生,就在这个时候。这个时候就难了,因为我们前念灭了,后念马上就跟著生起来了。前念灭了,后念没生那个时候,那是什么时候?真心显露的时候。前念是妄念,后念也是妄念,前面妄念灭了,后面妄念没有生,这是真心。禅宗里修定修什么?就修这个,参禅就是参这个。我们细心去想一想,这个事情真难。什么叫上上乘人?上上乘人,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有一点体会,心地清净,所谓看得破,放得下,妄念少的人,这是上上乘人,他才有办法保持清净心,保持真心。这个时候一心湛寂,这是真心;了了分明,可见得这个心就是前面讲的清净觉相。凡夫有没有?有,虽有,可惜前念、后念太接近,几乎前念跟后念连成一体,我们的清净觉相永远也出不来,我们的麻烦在此地。由此可知,「照」这个意思就是真心起用。真心起作用就叫照,妄心起用叫见。你看见没有?妄心作用。你照见没有?照是真心作用。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搞清楚。

  【圆者,非著力,非不著力。】

  实在讲,这个地方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。你不用力不对,你用力也不对,这是圆的意思。

  【不沈不浮】

  这是形容,形容这个境界。

  【恍如朗月孤圆,是也。】

  这个境界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。著力、不著力都是攀缘;非著力、非不著力,这是随缘,自自然然。前面跟诸位举古人那个例子,古人用撑船,船快到岸了,那个时候用不著力,只要把舵把稳,撑杆的、摇橹的统统都放下,这个船自自然然很缓慢的往岸边上靠,那个境界就是用不得力。这是说那种境界,这是圆的意思。圆修圆证,这种修行叫圆修,证果叫圆证。

  【此际一念未起,清净无比,遍体清凉,便是本来面目。】

  此际,际是时候,就是这个时候。这个时候,一念未起,前面妄念灭了,后面一个妄念没起来的时候,此际就是指这个时候,这个时候是你真心显露。我们念佛人常讲的,一念相应一念佛,这就叫相应,这是一念相应的相。相应就是真心显露,真心显露,妄念离了,时间虽然很短暂,你能够有一秒钟、两秒钟的受用,就很难得。要在这里下功夫,这个时候的心清净无比。这个清净不是修得的,本来清净。遍体清凉,清凉是你的感受,我们一般讲轻安自在,这个轻安自在的相已经很粗了,实在讲这个境界自己没有入,体会不到也说不出来。禅宗里面所说的,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这就是真心自性显露的时候。

  【务须绵密无间,久久便能入定,如此用功,便是随顺趋入也。】

  经文这一大段,几个小段合起来这一大段,都是禅宗用功的精华。禅宗里参究怎么参究法?这都是它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。我们念佛人虽然不是用它这种方式,可是理论是一样的,道理是一样的。所以能够明了通达,对於念佛有很大的帮助,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。这种境界现前要能够保持,绵密无间,用绵密无间,就跟前面非著力、非不著力呼应了。这个境界现前,你要是感觉到很清凉、很自在,完了,你落在意识里去了,你起念头了。清清楚楚,这个境界非常清楚,一念不生。稍稍有一念,稍稍有感觉,这个时候很舒服、很自在,这就坏了,马上就堕到意识里去了。所以这个地方,依旧还是要保持非著力、非不著力,这样才能入定。所以定的境界里头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决定没有一个妄想。有一个妄念在里头,不是入定,不是定。像这样用功,这叫随顺趋入。可见得,这个功夫确实如古人所说:此处用不得力也。这个境界里头用不得力,自自然然的趋入;也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「无功用道」,这是入了这个境界。在我们现前,我们的阶段没有达到这个层次,我们还要坚持,还要用心意识才行,这个是离心意识。因为心意识就是念头,这是离念,离相离念的功夫,我们见相还没有离,一定要坚持。

  【《圆觉经》曰:如来因地修圆觉者。】

  这个地方讲的如来,跟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如来,意思完全相同,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。若就事相上讲,圆教初住菩萨,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就成如来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诸佛如来,如来是这个意思,圆教初住菩萨都在其中,他们在因地修圆觉者,著重在圆字,圆修。

  【知是空花,即无轮转。】

  我们现在知了没有?我们没知,我们刚刚听说,在这个般若 会上听说。假如我们要是真的知道了,这个事情就解决了。空花是空中之花,本无所有。这个空花就是说的六道、十法界。六道、十法界是梦幻泡影,如空中花,如水中月,没有自体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你要是真正知道了,轮回就没有了。你还要超越轮回,超越什么?轮回没有,你超越什么?轮回已经没有了。你不知道,你迷在里头,你以为有轮回。你晓得了,晓得就没有了,所以就超越了。

  【亦无身心受彼生死】

  一切众生最恐怖的、最害怕的是什么?生死。有没有生死?没有,决定没有生死。能生死的心是假的,是没有,三心不可得;所生死的这个身体相分也是假的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能所俱空,谁生谁死?没有。生死这个幻相怎么来的?迷的人执著三心是真的,迷执这个身体也是真的,身心世界都是真的,都是实有的,他就有生死。他是不是真有生死?他真的没有生死,自己以为有生死。以为有生死,他就受生死之苦,其实苦也是假的,苦也不是真的。这就是说明不了解事实真相。后头两句这个结论好!

  【非作故无,本性无故。】

  这个无就是解释前面的「亦无身心受彼生死」,这个无不是造作它才无,本性上无。本性上因为没有妄念,就没有三心。本性里头没有妄相,所以就没有身心世界,那谁受?这底下解释:

  【此言自性既本不生,则亦不灭,故曰本性无。】

  本性无有身心,无有六道,无有十法界。这个事与理,前面都说了很多。

  【发心便应觉照本不生之性,故曰因地修圆觉。】

  从这个地方,我们多少也能体会得法身大士的修学。他们的修学跟我们确实有不一样的所在。这个不一样,就是经上讲的,他们是直心正念真如,他们是圆照觉相。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,意思就比较明显,这两句可以互为注解。他们的功夫,确确实实是无功用道;也就是说非著力、非不著力。他们确实是随顺趋入,随顺在哪里随顺?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,工作里面随顺,处事待人接物里头随顺。什么叫非著力、非不著力?我们前面曾经讲过,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工作我们认真努力去做,不是不做,样样事情都做,只是在做的当中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就是随顺趋入,这就是圆修圆觉,就是圆照觉相,就是正念真如。

  【如是修者,知彼一切生灭幻相,尽是空花,有即非有,故不为幻境所转矣。】

  他在境界里面所表现的,跟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。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前面所示现的,入舍卫大城乞食,著衣持钵,这是当时出家人每天做的工作。释迦牟尼佛也照做,跟一般出家人没有两样,每天出去托钵。托钵,接受在家人供养这一钵饭,出家人一定要为在家人说法,就像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乃至四句偈,一句半偈,一定要说。他有问题,要给他解答;他没有问题,要给他嘱咐,这是说法。在家人是财供养,出家人回报他是法供养。回到精舍讲堂,每天讲经说法,这是出家人的事业。所以在事上,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不一样的地方。每天有他正常的工作,他需要做的事情,用心不一样。因为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:梦幻泡影,当体即空、了不可得,有即非有,相即非相,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。他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没有起心动念,你要问他为什么?因为一切相当体即空。

  凡夫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,就是起心动念,妄想分别执著,不一样就在此地。为什么凡夫接触这些现相,他会起妄想分别执著?他不知道这些现相是当体即空的,是了不可得的,误以为实实在在有。他不晓得事实的真相,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,他不晓得。诸佛菩萨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?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。他看得清楚,看得明白,所以他在其中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我们今天学佛菩萨,头一个要学他的观念。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观,头一个我们学这个;也就是说,想法、看法要学佛菩萨,他是正确的。想法、看法正确了,你的说法、做法当然正确,那还有什么问题?所以跟世间人在一起,大慈大悲,和光同尘。他们在迷惑,没觉悟,佛菩萨做一个最好的榜样。这个榜样是什么?教给一切众生怎样生活;然后再帮助他觉悟,帮助他离开这个虚幻,这叫大慈大悲。所以他晓得「生灭幻相,尽是空花,有即非有,故不为幻境所转。」凡夫最苦的,就是被境界所转,佛菩萨不会被境界所转了,《楞严经》上说: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。」你不被境界转,你就转境界;你能转境界,你就是如来。前面讲如来因地修圆觉者,那你成如来了。这个如来,刚才讲了,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如来。

  【与知幻即离义同】

  前面引用《圆觉经》「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」,这个意思完全相同。这是用《圆觉经》的经文,来解释《圆觉经》上「知幻即离」。

  【观上引经文,当可了然。】

  看到前面引用《圆觉经》、《楞严经》的文字不少,当可了然。

  【径向本不生处觉照,为除无明之妙法。】

  这个事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像前面所说的,务须绵密无间,很自然的、很细心的去觉照。我们从早到晚,对人对事对物,六根一接触就要晓得,外面境界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。你能够提得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