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二。菩提是觉,菩提跟涅槃都是梵语,菩提是觉悟的意思,涅槃是不生不灭。觉心是不生不灭,它也没有开始。
「元清净体」,元是原来,本来就清净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,第一句话说∶「何期自性,本来清净。」他明白了,本源就是清净的。我们迷了,自性有没有污染?没有,自性永远不会污染。佛在经上有的时候说污染,那是比喻说的,绝对不是真的有染污。真的跟诸位说,完全没有染污;不但觉悟了没有染污,现在在迷位当中也没有染污。迷之中没有染污,为什么说它作染污?是因为你不知道用它,刚才讲了,你错用了心,是这个意思。这一句就是讲的真心,就是讲的本性。
真心本性在哪里?「则汝今者」,没有离开自己,就是在现前,在你身上,「识精元明,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」,那就是的,那就是你的真心,就是你的本性。「识」就是前面讲的攀缘心,就是八识。识的精华,识的精华就是真心,所以他用这个来形容它。八识,八识是妄心,妄心从哪里来的?从真心来的。真心,迷失了真心就变成妄心,真妄的确是一不是二。「元明」,它本来是光明的,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能,元明是表这个意思。「能生诸缘」,诸缘就是生起八识,八识五十一心所、十一个色法,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它生的,它变现出来的,它能变现。「缘所遗者」,它所变现的,所剩下来的,它缘不到的,那就是真心,那就是自性。这句话里面含的意思很深,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。我们用思惟、用想像,能够想到虚空,能够想到法界,这就是心意识的作用。能够缘到虚空法界,能够缘到过去、未来,就是不能够缘自己,那个自己才是真的。缘所遗者,你所缘不到的,那个就是的,那就是真心,那就是自性。
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了解,这一切修行人,为什么不能得成无上菩提?也就是说,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?我们念佛的人,为什么得不到理一心不乱?研究教的人,为什么不能大开圆解?就是因为它用攀缘心,攀缘心永远缘不到自己。如果不用攀缘心?真心就显露,你就见道了,明心见性。什么人能明心见性?不用攀缘心就成了。只要你用攀缘心,你就没有办法。宗门里面,参禅的人说得很好,说得没错,但是他做不到。他也会讲,教人参禅离心意识参,那就对了。离心意识就对了,离心意识,离第六意识,不用分别,不用分别心;离第七识,不用执著心;离阿赖耶识,不落印象,真心就显露了。口里教的是离心意识,还是妄想分别执著,没离!这一念离,就是一念觉,就是一念相应;不离,就不相应。不离是与攀缘心相应,离了是与真心自性相应。
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,离四相、离四见。离四相,是离八识的相分;离四见,是离八识的见分,问题就解决了,这就是真正的离心意识。如果还有四相四见存在,要想成无上菩提就不可能,我们念佛的人,要想证得理一心不乱不可能的,功夫用得再好,可以得事一心不乱。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,净宗法门跟其他法门果报不一样。其他的法门,用心意识达到最上层的,功夫也只能成声闻、缘觉。但是念佛人有这样的功夫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,也是上上品往生,方便有余土里面的上上品往生,那个果报怎么会一样?生到西方世界就花开见佛,时间很短。如果是见性,理一心不乱,生到西方世界是实报庄严土。那个完全不一样。从这些地方细细的去观察,才知道净宗法门的殊胜。净宗法门是同样的功夫,成就的完全不一样,确实是不思议的成就。我们接著再看底下:
『由诸众生,遗此本明』。这是由於这一切众生,遗是忘掉,忘失掉。虽终日行而不自觉。我们用不用真心?给诸位说,什么时候离开了真心?从来没有离开。我们眼睛见,我们是用的真心,用的是自性;耳朵听,也是真心,也是自性,天天用它,从来没有离开过。古大德告诉我们,我们眼见,第一个见是真心,为什么?你还没有起分别执著。如果我们细细的去体会,不难明了。我们张开眼睛,第一次看这个看得很清楚,不是什么都不知道,清清楚楚,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样,照得很清楚,里面没有起分别,没有起执著,没有妄想的时候,这个时候是真心。听音声,耳听音声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当我们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头的时候,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,我们用的心是真心、是自性。可是到第二念就迷了,第二念就起了分别,起了执著,那就错了,第二念就堕落了。所以古德教人保持初心,初心就是第一念,能够保持初心,成佛有余。永远保持,念念都是第一念。第一念是觉,第二念才迷了。迷了之后就变现出六道轮回,就变现出十法界。
枉入诸趣,在六道轮回里面真叫冤枉!六道轮回从哪来的?自己变的。自己变,自己在受,自作自受。本来没有六道轮回,本来也没有十法界,十法界、六道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。有了妄想就有十法界,有了执著就有六道,离开妄想执著,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,这是不得已,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真法界。你可不能执著有个一真法界,一有执著,你就到六道去了,哪里是一真法界?
佛这一切名词术语都是方便说,让我们在那里体会他的意思、体会他的境界,千万不可以分别执著。所以佛菩萨都教给我们,听经要离言说相、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。离言说、离名字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相。离心缘相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见。那个心缘是心里攀缘,是思惟想像,一面听就一面打妄想,这个不行,这个不解如来真实义。读经也是的,老老实实的读。果然能够不著文字相,不著名字相,不著心缘相,读经也会开悟。我们今天读经听经不能开悟,就是没有能够离相,都是用的攀缘心,所以读经听经不能开悟。果然能够离相离见,不但听佛说法能开悟,看经能开悟,在一切日常生活当中,见色闻声都能开悟,不定是什么因缘,让你一念觉了,念念觉,那就成功了。这一段是《楞严经》上的经文,我们再看底下这简单的说明:
【此中所说攀缘心,即是不觉妄动之心。元清净体,乃至缘所遗者,即如如不动之本性。】
这是这一段开示两句重要的经文,你要晓得什么叫攀缘心、什么叫元清净体、缘所遗者,你只要把这三句搞清楚,佛这个意思你都能够明了。这三句在《金刚经》上讲,攀缘心就是不觉妄动之心,妄动心就是念头起灭的心。真心不动,什么东西动?念头在动、妄念在动。一个念头灭了,一个念头就生了,念头生灭不停,是个生灭的相续相。诸位要晓得,这个生灭是不会灭的,但是那个生灭念头里面很复杂,它会变,它不会灭,它会变。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,就是这个道理,教给我们无住生心。
真心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,因为真是不动。诸位要记住,觉是不动的,迷是动的,觉性不动,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。有许多人学佛求智慧,智慧怎么求?拼命去研究经教,那能开得了智慧吗?研究经教用什么心?就用生灭心,用分别心,用妄想心,用这种心去研究经教,别说你研究三十年,研究三百年你也不会开悟。什么原因?你那个心是迷,不是觉心。
我们再看看,自古以来那些开悟的人,他怎么开悟的?他用的方法恰恰跟我们想像的相反,他什么也不研究。他入了定,从定中开悟的。参禅打坐入定,读经念佛也入定。教下里面读经,一生只念一部经,他也不求解义。我们在《六祖坛经》里面看到,《坛经》大家常常看,提起来大家都知道、都很熟悉,法达禅师念《法华经》念了三千遍。《法华经》的经文很长,一天念一遍,三千遍,三千是个整数,在我们想他应当念了十年。十年念一部经,所以他的心定下来了。遇到六祖,六祖几句话一提醒,他就觉悟了。无尽藏比丘尼受持《涅槃经》,《涅槃经》的分量比《法华经》更长。《涅槃经》在中国有两种译本,一个是四十卷,一个是三十多卷。这个经念一遍普通的人大概是三天,三天念一部。也是念了很多年。古大德这些方法我们要留意,他就是一心念,念经的时候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所以他是用念经的方法修定。
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,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戒律所说的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。我们读经的时候一个妄念不生,这就是诸恶莫作。我念一个钟点,我这一个钟点诸恶莫作;我念两个钟点,我两个钟点诸恶莫作。这就是持戒,是小乘戒,诸恶莫作。大乘戒是众善奉行,经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,没有比这个更善的,的确是止於至善。读经就是止於至善,那就众善奉行,所以读经,戒律圆圆满满都修了。
读经的时候专心去读,没有一个妄想,没有一个杂念,这是修定。所以读经不能分别经义,分别经义那就错了。我们读经的目的是修定,用这个方法把自己妄念打掉,它就是修定。经文念得清清楚楚,没念错,没有念颠倒,这就是慧。这个慧在《般若 经》里面叫根本智,《般若 经》上说「般若 无知」,无知是根本智。我们读经修什么?修无知。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,「般若 无知,无所不知」。无所不知从哪里来的?从无知来的。你得到无知,然后才无所不知;你要是有知,你就有所不知。你要想做到无所不知,你一定要先证得无知。
所以读经要会读,会读的人会入定,会读的人会开悟。不会读的人展开经本打妄想,那就完全错了。所以我们把修行,这个读经是修行,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,跟我们研究教理一定要分开。读经的时候,那是自己做功夫;研究教理的时候,是探讨了解佛法的理论,两者可以并行,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。像我们这个讲席当中,这是属於研究讨论,这是求明了经典义理,明白这个道理、方法、境界。但是用功的时候,像我们读《金刚经》用功的时候,那是所有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那是做功夫,做功夫就是修戒定慧。这个一定是两桩事情,要分作两个时间来做。
【经又云∶云何汝今以动为身,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