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八集

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 (第一一八集)  1995/5  美国净宗学会  档名:09-23-118

 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面,倒数第六行,从注解第二十三段看起。

  【如如不动,即不生义。不取於相,即无住义。先须觉照本不生,乃能无住。至於一无所住,便证无生。交互用功,是为要门。且如是用功,是贯彻到底的。从初入手,乃至住、行、向、地、等觉、妙觉,皆不外此。故曰离一切相,则名诸佛。一切诸佛,从此经出也。无上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也。】

 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,这个理很深。如如不动,就是真如本性。我们晓得,唯有自性是不动的,除自性之外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动的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心想就是动的;不动,它就不想,想就是动的。经上这两句话:「如如不动,不取於相」,这是世尊教给须菩提尊者,弘法利生必须要遵守的原则。这两句话,它的意思虽然是甚深,但是也能够浅说。从初住菩萨到等觉、妙觉,也就是这两句浅深差别不同,而分为四十二个阶级。前面江居士曾经跟我们讲过,《金刚经》前半部的经义有深有浅,后半部的经义唯深无浅;也就是只有深讲,没有浅说的。他的说法没错,浅深的界限是见性。后半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也就是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这个境界。

  此地这个如如不动,在禅宗里面讲,是明心见性了,所以这就是不生的意思。不生就是涅槃的意思,涅槃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。不生,当然就不灭,就没有灭,有生就有灭,这是从体上讲。不取於相,是从修德上讲。前面如如不动是性德,自性本具;不取於相是修德。怎样才能证得如如不动?一定要在不取於相下功夫,著相心就动了,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。不取於相就是无住的意思,由此可知,无住的意思也有浅深差别。

  要怎样把这两句都能做到?下面这是教我们方法,先须觉照本不生,这就是看破。首先你要了解一切法,世法、佛法确确实实不生;换句话说,确确实实是如如不动。这个意思我们很难体会,难在哪里?难在我们的观念转不过来。我们凡夫的观念,看到不动,不动的对面那就是动,总是把这个事情看作两截。佛法里面真正的意思,动与不动是一,那才叫真不动;如果动跟不动分开,这个不是不动。如果以为离开了动,那叫不动,这个境界不是一个好境界。如果没有断见思烦恼,果报在四空天,没有出三界。断了见思烦恼,也只能证声闻、缘觉。佛在大乘经上说这些人堕无为坑,原因在哪里?二乘人虽然我执破了,法执犹存,他执著什么?动跟不动是两桩事情。动他舍掉了,他心里住在不动,这就错了。比不上大乘菩萨,大乘菩萨知道动跟不动是一。

  这个意思,诸位如果《金刚经》一直听下来的,我想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。前面佛说得很好,「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,是名三十二相」,佛说「微尘即非微尘,是名微尘」,佛说「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,都是发明这个意思。说「即非」,就说如如不动之体;说「是名」,就是如如不动之相。体一定会现相的,相有没有生灭?相实在讲不生不灭。为什么说现的相不生不灭?现那个相时间太短,短到我们无法想像。我们稍稍体会一下,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;现在科学家已经同意,这个世间决定没有物质存在,现在已经同意这个说法了。所有物质现象是什么?他们知道是波动的现象。这个跟我们佛法讲的愈来愈接近,佛法讲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,那就是波动的现象。

  我们从最常见的光波,这个常识现在初中学生都明了,都知道这回事情。光的速度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,光走一公里是三十万分之一秒,一秒钟三十万公里,三十万分之一秒。光走一公尺呢?一公里是一千公尺,三十万后面再加三个零,三十万,三百万,三千万,三万万,三亿;三亿分之一秒,光走一公尺。一公尺有一百公分,走一公分是多少呢?再加两个零,三亿,三十亿,三百亿,一秒钟的三百亿分之一,走一公分,一公分大概这么长。再十分之一公分,百分之一公分,诸位就能够体会到如如不动、不生不灭,讲不生不灭了。它那个时间太短,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有生有灭,那个生灭你看不出来。所以佛在《楞严经》上讲:「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。」我们从前念《楞严经》,念这一句体会不到,那个当处是怎么讲法?现在才晓得,佛讲的当处,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,它那个生灭的速度。

 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相,就是这个快速生灭的连续相、相续相,哪有生灭?首先要了解事实真相,这就是觉照本不生。一切万法,十法界依正庄严本不生。这是前面经上讲的,「微尘即非微尘,是名微尘」,微尘是讲到物质最小的,我们今天讲原子、电子、基本粒子,是说这个。世界是讲物质之大的,这个大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?是从小的微尘集聚变现出来的。微尘既然不生不灭,世界哪有生灭?我们讲沧海桑田、成住坏空,那是讲非常非常粗的相,这个说法凡夫会懂。说到真实相,没有几个人懂。真实相你果然懂了、明白了,那恭喜你,你已经是圆初住的菩萨。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当下就没有了,为什么?你已经肯定了,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不但世间法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;出世间的佛法也是缘生之法。佛在这经上前面说过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佛法也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世法、佛法统统放下了,放下就是无住。无住,你就见到如如不动,你还有住的话,你怎么能见到如如不动的自性?这个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。入这个境界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真的没事了,真正没事了。

  所以经上讲的,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这个地方只讲无住。无住就好了,为什么还要生心?佛告诉我们,事实真相是万法皆空。万法包括佛法,世法、佛法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都是当下即空,了不可得,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到。你所谓能得的全叫打妄想,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,没有一样东西可得。因果不空,因果是什么?就是你现在感触到这个生灭的相续现相。我们所看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法身大士所证得的一真法界,西方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,这什么东西?这就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。前面说过,性起用它现相。性是真常的,不生不灭的,因此相也是不生不灭。这个诸位要晓得,相也是不生不灭。性不会变,相会变。所以佛用方便的说法,不变的是真的,会变的是假的,所谓真性、妄相。相为什么会变?因变,果就是现相。因是什么?因是妄想,妄想就是动,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,於是心性现的那个相就起了变化。诸位要晓得,只是相上起变化,性上不起变化。於是有一真法界的现相,有十法界的现相,有我们眼前生活的这个现相,这个现相是识变的,《华严经》上讲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

  现的这个相有好丑、有善恶、有苦乐,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。生什么心?控制相的变化之心。觉悟的人跟我们不觉的人不一样,觉悟的人,所有一切现相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,他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。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应以佛身而得度的,他就变现佛身;应以佛境界得度的,他就现佛境界;应以菩萨身得度者,他就现菩萨身,他多自在!这就是所谓自己做得了主。做不了主的,我们的心随著境界转,这个就很苦,自己在境界上做不了主。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,生做主的心。就如同佛跟大菩萨一样,在法界当中自己可以做主,生这个心。但是一定要做到如如不动,不取於相,你才能做得了主。做得了主之后,唯一的一个事业就是广度众生。成佛、成菩萨之后,自己没事了,完全是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,帮他们破迷开悟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实实在在达到究竟圆满,如果能够通达,用在念佛的方面,纵然不能生实报庄严土,我们就把标准再往下降,降到凡圣同居土,你一定也是上上品往生,决定能够得到自在往生。这个自在往生,想什么时候去,就什么时候去。否则的话,你《金刚经》是白念了。

  底下说的这几句话,这就证实了。「至於一无所住,便证无生。」证无生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。证无生就是成佛、就是明心见性。怎样才能明心见性?要一无所住。一无所住就是不取於相。不取於相,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能放在心上。诸位要晓得,什么叫取相?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里有牵挂,牵挂就是取了相,就著了相。一定要让心地清净,一丝不挂,不能有丝毫的牵挂;一定要知道,前面讲了,先须觉照本不生。为什么不需要牵挂?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假的,都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,真的叫妄想,它不是事实。但是这些东西要是放在心上,坏了,你的心里面就有障碍,这障碍叫业障。障什么?障碍你无住,障碍你证无生,这个麻烦就大了。

  下面这两句话非常之好,对我们来讲,我们马上就可以用得著。「交互用功,是为要门」,就是看破跟放下交互用功。看破一分,放下一分;再放下一分,这又看破一分。看破、放下相辅相成,互相帮助。要不这样用功,就很难契入境界。我们看破,看破马上就要放下,放下之后,你的智慧一定又会提升一个层面,这必然的道理。又看破一些了,看破一些再放下一些。决定不可以说,你看破这个境界,就不肯再放下了,好了,那你的功夫就到此为止,决定不会向上提升。也就是不断的要放下,这个会不断的再看破。譬如法身大士,我们举这个例子,其他都可想而知。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,破一品无明,是放下一品无明,他证一分法身。证一分法身,就是看破;看破之后,再放下一品无明,那又证二分法身。逐渐逐渐,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放下了,他就圆满菩提。那个时候,彻照如如不动。如如不动的性体,说体必定含著有相、有作用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大方广」,彻底显现了,再没有丝毫障碍,这个时候就证得究竟圆满的无生。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