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就能往生。什么时候往生?什么时候放下,什么时候就可以往生。往生自在的,想什么时候去,就什么时候去。真去得了吗?放下就去得了。为什么你想去还去不了?你想想一定还有放不下的,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,你就去不了,那就是障碍。临命终时,佛来接引了,也要彻底放下,还有一样放不下,佛就走了,不带你去了。错过这个机会的人很多很多,就是不知道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。
所以佛教教人,初发心时,便应辨明真妄,直向本不动处觉照。不动就是清净心,要在生活当中去锻炼,所谓是历事练心。历是经历,在一切境界当中去练。练什么?练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练这个,这就叫真修行。修行,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。什么是错误?见色闻声,起心动念错了,分别执著错了,我们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,就是我接触外面境界,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我要回过头来,我不分别、不执著,不起心,不动念,这叫修行,这叫从根本修。不仅仅是禅宗里面常常提示的,修行从根本修,无论是哪一个宗派,无论是哪一个法门,都要懂得从根本修。这是大根大本,根本的根本,就是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,不要再搞分别执著,不要再搞妄想,这就是从不动处觉照。要天天去练,时时刻刻去练。
我觉得现在最方便的一个练习方法是看电视,因为每个人都看电视,电视上都是假的,画面不是真的,而且电视画面是连续的,大家晓得这是电波微粒组成的画面,跟佛讲的现相很接近。你了解电视的原理,你观察这个东西,不要被它这个相所动。这个观成之后,有了功夫,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无论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都把它看成电视的画面,再也不会起心动念,也不会分别执著,全是假的,全是空的。然后对於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那个帮忙就大了。你真的可以放得下,看破、放下,那个时候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,这就是真实的功夫,这样才不至於遗此本明。从这个地方去练你的清净心,练你不动的真性,这样才不至於遗此本明,枉入诸趣,诸趣就是指六道轮回,自取流转。
【觉照亦须摄心,摄心亦非无念,亦非毕竟无相可取。然凡夫非此无入手处,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。】
这一段非常重要!如果没有这一段,我们初学的人不知道从哪里下手。佛在楞严会上,一开头给我们讲「最初方便」,这个非常重要。最初方便就是从哪里入门,一定要知道。我最初学佛的时候,亲近章嘉大师,那个时候我对於佛法知道的很浅薄,可是很想学,也很想早一天能够入门。他老人家直捷了当教给我:看得破,放得下。这一部《金刚般若 波罗蜜》就是讲看破、放下。我请教他从哪里下手?他教给我布施,也跟《金刚经》讲的完全一样。要真正去做。布施,一般人往往也把意思错会了,以为布施是舍财,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叫布施,那个布施没用处,无济於事。布施是舍,是放下。把什么放下?把你的念头放下,把你的妄想放下,那叫真的放下,那才管用。舍几个钱,不管用处。心里还照样打妄想,还有贪瞋痴慢,那有什么用处?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。
这个地方教给我们觉照。觉照在初学的时候要摄心,宗门里面用的这些方法都是纲领。他的功夫有三个层次:从观照入门,觉照就是观照,再往上提升就照住,最高的境界是照见。我们读《般若 心经》,「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」,那是功夫达到最高段,照见了。他这三个功夫,跟我们念佛三个功夫,名词不一样,境界相同的。我们念佛,初步功夫是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就是观照,就是禅宗的观照功夫,往上提升是事一心不乱,事一心不乱是照住,理一心不乱是照见。名词不一样,功夫境界完全相同。但是我们用的方法不一样。念佛人就是一句佛号,一句佛号念到底,就看你会念不会念。怎么叫会念?方法最妙的,无过於大势至菩萨所讲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这叫会念,这个念佛会念。只要做到这两句,观照就在其中。在位次上讲,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,你就入观行位。六即第一个是理即,理是理论,一切众生皆是佛,这是理。像我们现在功夫不得力,虽然学佛,是名字位中,有名无实,功夫一点都不得力。功夫得力,就是观行位。观行是功夫得力,观照的功夫得力,念佛的功夫得力,功夫成片了,这是功夫得力,那是观行位。观行位在其他法门里面,没有什么成就的,但是在念佛法门里面决定往生,这是生凡圣同居土,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。诸位要晓得,入观行位并不难,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。再往上提升,相似位那就不太容易。相似位就是得定,念佛的时候得事一心不乱,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;但是观行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,这就是万修万人去。
初学,就是讲到观照的时候要摄心。摄心,换句话说,还是用的心意识。一开头说离心意识是根本不可能,开头一定要用心意识。《楞严经》传到中国来之后,古时候这些大德都是依天台的教理来解释《楞严》,就是用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《楞严》。这里面也有原因的,天台大师的止观是用心意识,没有离开心意识。到明朝交光法师,给《楞严经》做了一个新的注解,舍弃三止三观这种修法,直接采取《楞严经》里面的经义,舍识用根。这是《楞严》里面讲的,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。这个说法没有错,没有违背经义,但是太难了,不是一般人能够修的。也就是说,他取的方法是离心意识,这个是真难。《楞严经》的注解,从交光大师开始就有新派:新旧两派,旧注容易修学,新注依交光法师的,非常非常困难!
摄心,摄心当然还是有念,实际上讲,禅宗早年观心,以后用参话头,他还是用的意识心,这是初期要用它。「非毕竟无相可取」,他还是取。譬如离动相,他取静相,虽不究竟,提升了一层,他还是有相可取。
然凡夫非此无下手处,这是真的。所以这个境界提升,要逐渐逐渐,渐次的提升。不依渐次,那个人太少了。我刚刚接触佛法的时候,方东美先生跟我说,他说不依次第的,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,那个人学不得,什么人?六祖惠能大师。那个没有办法学的,那个人没有次第。六祖之前,没有看到这个;六祖以后,这一千三百多年来,也没有看到第二个人。都要按部就班,依照顺序来走,我们才有指望。
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。因此法虽亦是幻,这个法就是佛法,佛法也是虚妄的,也不是真实的。我们没有得清净心、没有见性的时候,要依佛法,见性之后佛法不要了;还要个佛法,决定见不了性。佛在这个经上讲∶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这句话要记住,但是不是现在就舍。现在就舍,那没救了。现在不能舍,但是一定要知道,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,也不是真实法,你要用它,不能执著它,这个就对了。我们现在过河要船,可是你不能执著船,执著船你登不了岸。一定要晓得,我随时可以舍弃它。到应当舍弃的时候,马上就舍,舍了就入一真法界,就超越十法界;你要是不舍,你就出不了十法界。所以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们,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十法界,就是佛法没有放下,法没有舍掉。
【因此法虽亦是幻,然是随顺真如。】
这个法虽然是幻,但是它是接近真的这个方向,对於我们的帮助就大了。
【与其他动念取相者,因心不同,故得果便大不同。】
譬如我们起心动念,起贪瞋痴的念头,这是最不好的。贪财、贪名、贪色,贪佛法还是贪!不是说我换个对象就没事了,换对象不行!你贪心没有断。换对象只是报不一样,果是一样的。贪心,贪心的果在哪里?在饿鬼道,但是堕在饿鬼道,那个报不一样。就像我们人一样,我们人的因是五戒,五戒十善,我们得的果是人身;但是得到人身,我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,有的人富贵,有的人贫贱,这叫报。果相同,得的人身相同,报不相同。所以果跟报要分开来讲,那个报是因为你做的有善恶,你过去修的善多,你这个报就好;你做的恶多,你的报就不好。你得财富,是因为你过去生修财布施多;你得聪明智慧,你法布施多,那是报不一样。贪心的果是饿鬼,报的时候,鬼里头有作鬼王的。我们中国人讲,有作阎罗王,阎罗王是鬼王,鬼里头的总统、帝王,他有大福报。有作城隍、土地,城隍就是县市长,土地是乡镇长,这都是有权位的,都是享福的,不是饿鬼,普通的鬼那是饿鬼。大大的不相同,报不相同。学佛贪图佛法的,到鬼里面都作鬼王,果是一样,报不一样,报不相同。这些地方我们都得要辨别清楚,才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我们应当怎么做法,应当怎样修法,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!所以说,得果大不相同。
【如持名念佛,得往生净土之果。】
这是最殊胜的,无比殊胜。持名,是执著,执持名号,有分别、有执著,但是这个分别执著得的果报就太殊胜,连一般这些菩萨都不能够为比,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。我们凡夫修行果报,的的确确念佛求生净土是第一殊胜,这是一般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比不上。虽然是带业往生,一品烦恼都没有断,生凡圣同居土。甚至於造作罪业忏悔往生的,带业往生有两种,里面有一种是造作五逆十恶罪,临命终时忏悔往生,看他忏悔的力量,他忏悔的心要是真、恳切,品位也很高。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比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高明。这个诸位在净宗经论里面你能够看到。
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,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。这就说明一切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,都不平等,唯独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身体的庄严跟阿弥陀佛一样,紫磨真金色身。相貌一样,西方世界相貌都一样,没有两样的。我们听了怀疑,到那个时候,哪是佛、哪是菩萨都不认识。不要紧!各个人都有神通、都有智慧,辨别得清清楚楚,不会错认。到那个地方,几乎智慧德能完全都恢复。实际上,并不是你全部恢复,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就如同恢复一样。到那个地方,经上讲的,要十二个大劫才花开见佛,那是没有佛力加持,需要十二劫;得佛力加持,不需要。一切受用、智慧德能就跟佛差不多,不是十法界佛菩萨能够相比的。这个功德殊胜,没有办法能够说得出的。真实不可思议!这里特别提出来,用攀缘心持名念佛求生净土,果报第一殊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一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