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睡觉还在造业,没有中断,还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。你作梦的时候,你觉得你在那里造作;你不作梦的时候,还在那里造作,如果你不造作的话,你的身相就没有了,还是在造作。所以这个造作永远没有间断,因此这个色相,相就不灭。你造作的因心变,这个相它就会变,你变的幅度大,那个相变的幅度也大;念头变的幅度小,这个相变的幅度也小。现相是果报,果报是随著因心去变的,正因为事实如此,佛法里头才说:「众生畏果,菩萨畏因。」菩萨晓得事实真相,他要想现好的相,他一定修善因;他不希望见到恶的相,所以他决定不起恶念。恶的念头,一定感得不善的相;好的念头,一定是感得美好的相,这一定的道理。谁做主宰?自己念头在做主宰;决定不是外面来的,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。一定要认清楚「有即非有」,即使境界相现前也若无其事,可以受用,不可以执著,这就得自在了。
【识心如幻】
识心是妄心,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。佛法里面也说三心,这个三心跟《金刚经》上三心的意思不一样,《金刚经》是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讲这个三心。佛法里面一般讲三心,是讲心意识,「心」就是讲阿赖耶识,「意」就是讲末那识,「识」就是讲第六识。六识、七识、八识,我们称它作三心,叫心意识,这是所有一切现相变化的根源,它是能变,一切现相是所变。心意识是能变,它是幻,不是真心。
【世界如泡(前面说过),此身如影。】
梦是总比喻,梦是总喻,梦幻泡影。
【身心世界,虚幻非实,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。】
有为法相不但包括世间一切法,出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。世出世,界限是在六道。六道里面是世间法;超越六道,四圣法界叫出世间法;合起来,世出世间法就是十法界,十法界都不出这个范围。所以一切有为法,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,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缘生之法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
【如露如电】
这两个字是比喻它存在的时间短暂,极其短暂。
【所谓生命在呼吸间】
这是我们要警觉的。人命无常,要有这个认知,这才是个觉悟的人。
【当加紧用功,如救头燃。】
了解事实真相,才知道光阴之可贵。我们今天在世间,世间哪一样东西最可贵?光阴可贵。迷的人把时光浪费掉了,那叫真可惜;觉悟的人,一分一秒都不空过,他要用功办道。用什么功?看破、放下,这叫真功夫。什么叫看破?宇宙人生的真相,像这个经上所讲的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看在眼里,这是看破,一点都不迷,晓得所有一切境界无非是业因果报循环的刹那生灭相续而已。念念如是观,知道所有现相是刹那生灭根本不存在,这叫看破。什么叫放下?在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,放下了。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下了,这叫真看破、真放下,彻底看破、彻底放下,用这种功夫。这个功夫用的,你看不出来,你所看出来的是什么?人家念佛,拿著念珠阿弥陀佛,这个用功你看出来了;在读经,你看出来了;在拜佛,你看出来了。你看到的是有形的,那未必是真的,真功夫是一切明了、心无挂碍,那叫真功夫,这个功夫要念念无间。如果一念功夫失掉,你一念就迷了。迷的相是什么?又分别、又执著,又搞牵挂,这就迷了。所以光阴宝贵,宝贵在这个地方,决定不容许一念迷惑颠倒,决定不容许一念又搞分别执著,这里讲「加紧用功,如救头燃」是这个意思。
【观此六喻】
这首偈子里面讲的这六个字。
【虽是观诸法空相】
身心世界,了不可得,有即非有,经文表面上是在这一面,这一面是从事相上说,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,从这一面就能看透到另外一面,
【即是观如如之性】
所以从相上你就见性了。
【以性相本来融通】
融是圆融,通是无碍的,正是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
【故观缘生,即可契入如如不动。】
前面两句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如如不动是讲自性、性体、性德;不取於相是讲功夫、修德。性修不二,性修一如,你在诸法空相里面,当然就契入如如不动。刚才讲了,你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著、不起心不动念,就如如不动,就回归到自性。这是古德常讲的销归自性,销归自性是讲的法法都销归自性。佛在这个经上为我们显示,释迦牟尼佛一开端,入舍卫大城乞食,著衣持钵,穿衣销归自性,吃饭销归自性,走路销归自性,样样都销归自性,自性是什么?如如不动。所谓如如不动,就是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,这样销归自性。由此可知,销归自性就是在事上见到理,理事不二,就销归自性;在相上见到性,性相不二,就销归自性。
【无为法性】
这四个字是形容真如本性;一切万事万法的本体,它是无为法。所谓无为,没有起灭,没有生灭,没有来去,所谓如如不动。
【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】
这是教给我们修观的方法。所谓修观,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,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。从哪个地方下手?《金刚经》这句偈非常好,教我们观一切有为的法相,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;虚空如泡,人身如影,都不是实在的。
【便是两边不著,合乎中道。】
两边是空有两边,有为的这一边我们要修,修而不著相,就是无为。换句话说,认真努力断恶修善而不著相,心地清净若无其事,但是在事上还是认真努力的去断恶修善,这就对了。这就是两边不著,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。佛与大菩萨们的成就,就是这样修成的。
【三性、三无性,为法相宗之精要义。佛说法相,原为明此。若知此义,则於缘起性空,更能彻了。修持观行,更易得力。】
三性、三无性,底下这几段再细说。性是性质,法相宗为我们分析,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外乎这三种性质。第一种「遍计所执性」,遍是普遍,计是计较,这是妄想执著所变现出来的。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,是抽象的概念,决定没有事实。可是这种抽象的概念,是普遍存在的,你不能说没有这个事,但是它确实无实,这是一类。如果在《百法》里面讲,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,就是属於遍计所执性。第二种「依他起性」,这是讲所有一切的现相,现相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缘生之法,缘就是条件,「他」就是条件,是依许许多多条件而生起的,这一类就属於依他起性。可见得,依他没有自体,真的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譬如,我们的身体是依他起的,四大五蕴集合现起这个身相;四大五蕴离开了,这个身相就没有了,这个身没有自体,是四大五蕴组合。「他」,就是我们今天讲,种种条件凑合而有的。像这个房子,房屋是依他起的,这个我们更容易看得出来。这个房子里有钢筋、木材、砖瓦、水泥,许许多多这些条件组合才成一个房子。这些材料堆在那边,我们不叫房子;把它组合起来,那成了一个房子。这个房子是依他起的。所有一切的色相全是依他起的,所以叫缘起性空,它没有自体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第三种叫「圆成实性」,这是真的,圆是圆满,成是成就,实是实在,不是假的。这是讲什么?这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,是讲我们的心性,心性才是圆成实。除了心性之外,不是依他起,就是遍计执,依他起、遍计执完全是假的。为什么叫三无性?你要执著有这三个性,你又错了,这是妄想。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,建立这三个名词,你要以为这三个名词是真有的话,那你就又错了,你又迷了。佛要把你这个妄想执著打掉,所以用三无性:相无性、生无性、胜义无性,才叫你心地干干净净。这是法相宗的精要之一。
佛说法相,目的就在此地,就是叫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法相说得很详细、很繁琐,它的好处就是样样都说得仔细,它的缺点就是太罗嗦,讲得太多了,费的时间太长。《般若 经》跟它恰恰相反,《般若 》完全是抓纲领,一点都不罗嗦。若知此义,你对法相稍稍能够通达明了一些,对於《般若 》里面讲的缘起性空,你就会更清楚,更明白了。法相是细说,《般若 经》是略说,但是内容旨趣完全相同。一个是不厌其烦的细讲,一个是简单明了的略说,这是对不同根性的人所用的善巧方便。上根之人听佛一说,他就明了,不需要那么麻烦、那么解释、那么罗嗦。中下根的人,听佛略说他不能够了解,必须要细说。上根人听了佛的细说,他更清楚。中下根人听了佛的细说之后,然后再听佛简单扼要的来说,那在修持上更容易抓到纲领。这样修持观行,观是修正我们看法、想法,行是修正我们做法、说法,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的思想行为依照佛真实的教诲来修行,这样就更容易得力了。底下三性、三无性,我们下一次再说,今天时间到了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二二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