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一二二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睡覺還在造業,沒有中斷,還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你作夢的時候,你覺得你在那裏造作;你不作夢的時候,還在那裏造作,如果你不造作的話,你的身相就沒有了,還是在造作。所以這個造作永遠沒有間斷,因此這個色相,相就不滅。你造作的因心變,這個相它就會變,你變的幅度大,那個相變的幅度也大;念頭變的幅度小,這個相變的幅度也小。現相是果報,果報是隨著因心去變的,正因爲事實如此,佛法裏頭才說:「衆生畏果,菩薩畏因。」菩薩曉得事實真相,他要想現好的相,他一定修善因;他不希望見到惡的相,所以他決定不起惡念。惡的念頭,一定感得不善的相;好的念頭,一定是感得美好的相,這一定的道理。誰做主宰?自己念頭在做主宰;決定不是外面來的,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。一定要認清楚「有即非有」,即使境界相現前也若無其事,可以受用,不可以執著,這就得自在了。

  【識心如幻】

  識心是妄心,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。佛法裏面也說叁心,這個叁心跟《金剛經》上叁心的意思不一樣,《金剛經》是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講這個叁心。佛法裏面一般講叁心,是講心意識,「心」就是講阿賴耶識,「意」就是講末那識,「識」就是講第六識。六識、七識、八識,我們稱它作叁心,叫心意識,這是所有一切現相變化的根源,它是能變,一切現相是所變。心意識是能變,它是幻,不是真心。

  【世界如泡(前面說過),此身如影。】

  夢是總比喻,夢是總喻,夢幻泡影。

  【身心世界,虛幻非實,一切有爲法相可知矣。】

  有爲法相不但包括世間一切法,出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。世出世,界限是在六道。六道裏面是世間法;超越六道,四聖法界叫出世間法;合起來,世出世間法就是十法界,十法界都不出這個範圍。所以一切有爲法,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不是真實的,都是緣生之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

  【如露如電】

  這兩個字是比喻它存在的時間短暫,極其短暫。

  【所謂生命在呼吸間】

  這是我們要警覺的。人命無常,要有這個認知,這才是個覺悟的人。

  【當加緊用功,如救頭燃。】

  了解事實真相,才知道光陰之可貴。我們今天在世間,世間哪一樣東西最可貴?光陰可貴。迷的人把時光浪費掉了,那叫真可惜;覺悟的人,一分一秒都不空過,他要用功辦道。用什麼功?看破、放下,這叫真功夫。什麼叫看破?宇宙人生的真相,像這個經上所講的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看在眼裏,這是看破,一點都不迷,曉得所有一切境界無非是業因果報循環的刹那生滅相續而已。念念如是觀,知道所有現相是刹那生滅根本不存在,這叫看破。什麼叫放下?在境界裏面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放下了。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了,這叫真看破、真放下,徹底看破、徹底放下,用這種功夫。這個功夫用的,你看不出來,你所看出來的是什麼?人家念佛,拿著念珠阿彌陀佛,這個用功你看出來了;在讀經,你看出來了;在拜佛,你看出來了。你看到的是有形的,那未必是真的,真功夫是一切明了、心無挂礙,那叫真功夫,這個功夫要念念無間。如果一念功夫失掉,你一念就迷了。迷的相是什麼?又分別、又執著,又搞牽挂,這就迷了。所以光陰寶貴,寶貴在這個地方,決定不容許一念迷惑顛倒,決定不容許一念又搞分別執著,這裏講「加緊用功,如救頭燃」是這個意思。

  【觀此六喻】

  這首偈子裏面講的這六個字。

  【雖是觀諸法空相】

  身心世界,了不可得,有即非有,經文表面上是在這一面,這一面是從事相上說,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,從這一面就能看透到另外一面,

  【即是觀如如之性】

  所以從相上你就見性了。

  【以性相本來融通】

  融是圓融,通是無礙的,正是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

  【故觀緣生,即可契入如如不動。】

  前面兩句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如如不動是講自性、性體、性德;不取於相是講功夫、修德。性修不二,性修一如,你在諸法空相裏面,當然就契入如如不動。剛才講了,你在一切法裏頭不分別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,就如如不動,就回歸到自性。這是古德常講的銷歸自性,銷歸自性是講的法法都銷歸自性。佛在這個經上爲我們顯示,釋迦牟尼佛一開端,入舍衛大城乞食,著衣持缽,穿衣銷歸自性,吃飯銷歸自性,走路銷歸自性,樣樣都銷歸自性,自性是什麼?如如不動。所謂如如不動,就是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樣銷歸自性。由此可知,銷歸自性就是在事上見到理,理事不二,就銷歸自性;在相上見到性,性相不二,就銷歸自性。

  【無爲法性】

  這四個字是形容真如本性;一切萬事萬法的本體,它是無爲法。所謂無爲,沒有起滅,沒有生滅,沒有來去,所謂如如不動。

  【從觀有爲法相如夢幻入手】

  這是教給我們修觀的方法。所謂修觀,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,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。從哪個地方下手?《金剛經》這句偈非常好,教我們觀一切有爲的法相,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;虛空如泡,人身如影,都不是實在的。

  【便是兩邊不著,合乎中道。】

  兩邊是空有兩邊,有爲的這一邊我們要修,修而不著相,就是無爲。換句話說,認真努力斷惡修善而不著相,心地清淨若無其事,但是在事上還是認真努力的去斷惡修善,這就對了。這就是兩邊不著,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谛。佛與大菩薩們的成就,就是這樣修成的。

  【叁性、叁無性,爲法相宗之精要義。佛說法相,原爲明此。若知此義,則於緣起性空,更能徹了。修持觀行,更易得力。】

  叁性、叁無性,底下這幾段再細說。性是性質,法相宗爲我們分析,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外乎這叁種性質。第一種「遍計所執性」,遍是普遍,計是計較,這是妄想執著所變現出來的。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,是抽象的概念,決定沒有事實。可是這種抽象的概念,是普遍存在的,你不能說沒有這個事,但是它確實無實,這是一類。如果在《百法》裏面講,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,就是屬於遍計所執性。第二種「依他起性」,這是講所有一切的現相,現相是大乘法裏面常講的緣生之法,緣就是條件,「他」就是條件,是依許許多多條件而生起的,這一類就屬於依他起性。可見得,依他沒有自體,真的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譬如,我們的身體是依他起的,四大五蘊集合現起這個身相;四大五蘊離開了,這個身相就沒有了,這個身沒有自體,是四大五蘊組合。「他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,種種條件湊合而有的。像這個房子,房屋是依他起的,這個我們更容易看得出來。這個房子裏有鋼筋、木材、磚瓦、水泥,許許多多這些條件組合才成一個房子。這些材料堆在那邊,我們不叫房子;把它組合起來,那成了一個房子。這個房子是依他起的。所有一切的色相全是依他起的,所以叫緣起性空,它沒有自體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第叁種叫「圓成實性」,這是真的,圓是圓滿,成是成就,實是實在,不是假的。這是講什麼?這是講宇宙萬有的本體,是講我們的心性,心性才是圓成實。除了心性之外,不是依他起,就是遍計執,依他起、遍計執完全是假的。爲什麼叫叁無性?你要執著有這叁個性,你又錯了,這是妄想。佛爲了說法方便起見,建立這叁個名詞,你要以爲這叁個名詞是真有的話,那你就又錯了,你又迷了。佛要把你這個妄想執著打掉,所以用叁無性:相無性、生無性、勝義無性,才叫你心地幹幹淨淨。這是法相宗的精要之一。

  佛說法相,目的就在此地,就是叫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法相說得很詳細、很繁瑣,它的好處就是樣樣都說得仔細,它的缺點就是太羅嗦,講得太多了,費的時間太長。《般若 經》跟它恰恰相反,《般若 》完全是抓綱領,一點都不羅嗦。若知此義,你對法相稍稍能夠通達明了一些,對於《般若 》裏面講的緣起性空,你就會更清楚,更明白了。法相是細說,《般若 經》是略說,但是內容旨趣完全相同。一個是不厭其煩的細講,一個是簡單明了的略說,這是對不同根性的人所用的善巧方便。上根之人聽佛一說,他就明了,不需要那麼麻煩、那麼解釋、那麼羅嗦。中下根的人,聽佛略說他不能夠了解,必須要細說。上根人聽了佛的細說,他更清楚。中下根人聽了佛的細說之後,然後再聽佛簡單扼要的來說,那在修持上更容易抓到綱領。這樣修持觀行,觀是修正我們看法、想法,行是修正我們做法、說法,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的思想行爲依照佛真實的教誨來修行,這樣就更容易得力了。底下叁性、叁無性,我們下一次再說,今天時間到了。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一二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