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二三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里面,不但是禅宗,教下也不例外。佛法里头不讲研究,为什么?研究是意识,佛法用的名词叫参究。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?参究不用心意识,也就是不用分别、不用执著,不但这个不用,也不落印象。这个心意识,心是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是落印象,末那识是执著,意识是分别。离心意识,就是离分别、离执著、离印象,那个叫参。研究是用心意识,研究不行,研究完全落在二、三。所以参的时候不落二、三,不落二、三是万法一如。

  【要紧功夫,惟在不起遍计执。则依他起,便是圆成实。】

  依他起是相分,是相跟作用,圆成实是体,一而三,三而一,确实是一桩事情,这是入不二法门。所以坏在哪里?坏在遍计执。遍计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就坏在这里。

  【何以故?於性相皆不计执,虽炽然现相,而心固无相也。虽示入生死,而性本无生也。】

  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十法界、六道轮回原来就是一真法界。我们要问:一真法界这些相,众生相跟佛菩萨相一样不一样?给诸位说,不一样。并不是一真法界,花都变成一个颜色,都变成一个形状,不是!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现相?业因果报本来就那么多。这是佛讲的,「诸法空相,因果不空」,因复杂,现的相复杂。可是你要知道,现的相再复杂,这些现相都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三无性里面讲「生无性」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。

  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不是没有有为法,有为法有,十法界都是有为法,但是这些现相是梦幻泡影。凡夫不晓得它的真相,执著梦幻泡影以为是真实,错在这个地方,在这里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果报。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在天堂里面你不会感觉得乐受,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,不会被外境所动,不会被境界所转;你在地狱里面没有苦受。换句话说,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,那才叫真的乐,才叫离苦得乐。佛法里面得乐,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,苦乐的乐就错了;苦乐都没有,那叫乐。佛经上讲凡夫的受,就是感受,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归纳起来,称之为苦乐两大类;心呢?心的感受是忧喜,把它归纳成这两大类,这是你身心的受。当你身心没有苦乐,也没有忧喜的时候,这时候叫舍受。舍受是最好、最舒适的,这是正常的。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?舍的时间太短,不能保持;如果能保持,就叫正受,就叫得定。这个定,佛学名词叫三昧,你就得三昧。三昧是正受,就是苦乐忧喜统统都没有了,这个受才叫正受;你有苦乐忧喜,这个受是不正常的,这不是正受。

  苦乐忧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,跟四圣六凡都不相干,从哪里来的?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来的,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。凡夫之人,昧於自性、迷著幻相,以为这个现相是真实的。里面有妄想,就是刚才讲了,分别执著,见到外面这个缘,外面是缘,里面是因;遇到缘,它就起现行,现行是什么?烦恼,喜怒哀乐爱恶欲,烦恼就起来了,感受就起来了。外面就是缘,因是里头的;佛教给我们,把那个因息掉,外面的缘不起作用。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缘都是平等的,都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你的心才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清净了,真正定下来了。心一清净,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你就看清楚了,愈看愈清楚,愈看愈明了。明了就是智慧,所以则生实相;生智慧,没有一样不清楚、不明了。一切法怎么来的、怎么发生的、怎么变化的、怎么结果的,都能够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要紧功夫,惟在不起遍计执」,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。

  於性相都不计较、都不执著了,所以外面境界、十法界依正庄严,炽然现相,你自己的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这个境界,刚才说过,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,依《华严经》来说,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你最低限度已经证得圆教初住菩萨,入这个境界。虽入这个境界,我们身还留在世间,可是确实证得这个境界。这个境界在佛法里有个术语,叫「入般涅槃」,你已经证入般涅槃。涅槃有二种:一种叫「有余依涅槃」,一种叫「无余依涅槃」。什么叫有余?身体还在,身体还在是有余的。涅槃不是死,有很多人认为,佛教死了就叫涅槃,哪有这个话!这个话把名词完全错会了。涅槃是不生不灭;你已经完全了解、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跟事实真相,就叫做入般涅槃。身体还在,身体还在有没有妨碍?没有妨碍,刚才讲了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这个时候的身体,就是此地讲的「虽示入生死」,示是示现。跟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两样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会起一个妄念,生即无生,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。我们世间人把生跟死看作两桩事情,入般涅槃的人晓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,生死即涅槃。生死就是生灭,涅槃就是不生不灭,这个意思就说明生灭跟不生不灭是一不是二,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说法。

  「烦恼即菩提」,烦恼是迷,菩提是觉;我们一般人把这个看作两桩事情;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不觉跟觉是一不是二,这是入不二法门。这些话很难懂,而且很容易把意思会错了。如果能够正确的体会,非常有受用,在日常生活当中,确确实实去做转烦恼成菩提的功夫。菩提是智慧,迷的时候是烦恼,悟的时候是智慧,所以烦恼都不怕,转过来是无量智慧。我们在以前讲席当中说到这一句,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讲,大家比较容易体会。烦恼转成菩提,怎么转法?我举个比喻说,譬如做小偷的,做小偷也很聪明,他不聪明他偷不到东西。他有很多坏点子、坏主意、坏的手段。他一旦觉悟了,知道这个是不好、不道德的事情;转过头来,他就当警察,专门抓小偷。他那一套东西都会了,那不就是转成智慧了吗?所以在一念之间,烦恼转过来就是无量智慧。所以不要怕烦恼多,烦恼多,换句话说,转过来之后你的智慧就多,要会转才行;也就是一个用在错误的地方,一个用在正当的地方,用在正当的地方就叫做菩提,用在错误地方那是犯罪,造作罪业,那个错误了。

  【本经唯一主旨,在於无住。】

  这个在经的上半部就讲过,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佛把修行的总纲领、总原则在前面已经都说出来了,所以一部经的主旨就在无住。

  【以破我也】

  佛门里面常讲到迷悟、善恶的标准,有很多人没搞清楚。佛法里面讲善恶的标准,凡是为我都是恶的,凡是念念为众生那就是善的。为什么为我就是恶的?佛法要破我执。你起心动念,「我」摆在这个地方,你哪一天才能够脱离轮回?诸位要知道,只要有「我」这个念头在,你就出不了三界,六道轮回你永远不能超越,你有「我」。所以佛教给我们,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,不要想自己,这是大乘的修学纲领。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,慢慢把我就淡掉了。为一切众生,我是众生之一,一切众生都好,那我也不会坏到哪里去,念念为一切众生。善恶标准是这么订的,迷悟标准也在此地,起心动念执著我就迷了。所以,第一个就是要破我。

  【观上说如梦之义,可知作如梦观,是贯彻到底的。即是由粗而细、由浅而深、从初学至究竟。】

  其实《金刚经》上,可以说每一句、每一个字,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,这是这部经的好处。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:「受持读诵、为人演说,乃至四句偈」,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的四句,不是指末后这首偈子,它是指任何的四句,四句就是一首偈,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。这首偈当然更好,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,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,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。「梦」是总说,「幻、泡、影」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。总而言之,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,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,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。我们把它看作梦境,说实在的话,还是隔了一层,确实是梦境,确实是虚妄的,决定不是真实的。这个样子,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;也就是说,心於一切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当中,自自然然就不执著、不分别,可以放下了。放下,智慧就现前。放下一分,就透一分智慧;放下二分,就透二分智慧,这是真实的智慧,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光明。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。只要一放下,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,就现前。所以应作如是观,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「如露如电」,是讲所有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短暂,极其短暂。千万不要以为:我们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十年。你这样想法错误了!几十年当然比起无限的时空是很渺小、很短暂,但是你没有看出真正的真相,事实真相没看出;事实真相刹那生灭。我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提示过,我们的光阴过去不再回来,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?去年过去了,上一个月过去了,上一个星期过去了,昨天过去了,今天早晨过去了,中午过去了,下午过去了,能再回来吗?不能!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?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还能够存在多少年,我们这个身体存在是刹那刹那计算的,不是一小时一小时计算的,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计算的,刹那刹那计算的。你才晓得是如露亦如电,才知道不可能存在,这个经上讲的「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」,这两句话的意思你就明白了;《楞严》上讲的「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」,就说这个意思。

  这样作观,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,而且是非常管用,所以说这是贯彻到底的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你能够作如是观,正确!非常正确!这个观,由粗而细、由浅而深,粗细浅深随著你的境界不一样,因为你作观,你晓得作观改变我们的想法、看法。观是观念。我们以前都把它当作实在,当作真实,这是错误的观念。以为我们的寿命很长久,以为我们会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,这都是错误的观念,全是假的,梦境!什么东西你得到?什么也得不到,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样得不到,身体都得不到。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,我们大家都晓得这个常识。我们进这个佛堂来,一个半小时出去,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多少个了。可见得我们进门来的身体,跟出去不是一个身体,这是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的。身体都是假的,何况身外之物?把这些观念统统改正过来,这叫作观。

  想法、看法修正过来了,改正过来了,当然我们的说法、做法就跟著改正。说法、做法那是行为,修行,修正我们的行为。粗细浅深,刚才讲了,随著你的境界在提升,会由粗而细、由浅而深。换句话说,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样,不但年年不一样,月月不一样。诸位要知道,年年不一样,年的时间比较长。年年有进步,你的功夫可以说得力了,已经进入了状况。年年不一样,你自己会感觉到,别的人也会感觉到,从什么地方感觉到?相上,心变了相就变了。你的气色不一样,你的光采不一样,你的身体健康不一样,这是非常非常显著的。也就是说,你要是真的能够作如是观,你的相貌一天会比一天好,你一年会比一年年轻,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,所有一切病痛都会恢复正常,这一定的道理。你的心清净了,清净心变出来的相就是正常的。你为什么会有病痛,为什么会那样?妄想,清净心破坏了,里面的相也破坏了,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的。功夫更要得力的话,月月不一样。到月月不一样,你自己充满了信心,真正是佛法里头讲的法喜充满,你得到法喜,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、非常幸福。这个快乐幸福,绝对不是物质,不是从外面境界,是从你内心里头生出来的。「从初学至究竟」,这个我们更容易了解,从十信位、十住位、十行位、十回向位、十地位,不断的向上提升。

  【一切行门,皆不外此观。】

  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,都不能离开这四句的观法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一二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