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与生活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处所,大部分的寺庙都分为三个方面:一是有个学习的地方、二是有个专门学习仪轨修法的地方,能依照仪轨不断修法,三是一个比较小的团体,在寺里专门进行闭关,从事禅修。每个寺庙至少会有一位仁波切或转世活佛负责行政和领导工作,有的寺庙也会有堪布当住持。当然,寺庙也分为种种不同的形态,有一些是完全独立的,有些则属于一个系统,由一个负有行政权和责任的母寺派出一些代表到属于它的、比较小的分寺里,不过有些寺庙的领导人并不是由比较大的寺院派出,这是两种不同的形态。另外有一种规模比较小的寺院,是一个闭关的地方,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闭关中心。闭关中心比较简陋,也没有很正式的领导组织,在这里一切都是比较简单的。在台湾则比较复杂,这几个状况几乎都会混在一起,有关*轮中心的历史也不是很长,我建议*轮中心最好能规划每天及每一周、每个月的法务活动,让每个人尽量来参加,这样大家就可以从*轮中心得到一些利益。

   可能的话,大家要尽量参与中心的这些活动。在台湾的都市环境里,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是大家都在工作的时间,所以同时都没有空,但有空闲的时间也都一致,所以可以做每周或每月的计划,怎么样来共修的一个计划,彼此互相支持。例如持咒,一个人一小时可能持咒几百次,但十个人算起来就有几千次,如果人更多,一个小时就可以持几万次咒,每个人彼此之间都会得到一种「共」的加持。参加共修一起持咒、禅修,它的力量会更大,大家彼此支持、鼓励,这样做是非常有帮助的。在这个城市,每个人都非常需要支持。我们都会被人影响,也好像常常被某种事情压迫着,如果能一起共修,彼此之间就会有一个支持。当然,对于修法的内容也应当妥善安排,总不能一年到头修同样的一个东西,最好是每个月或每一年做有次第、有秩序的安排,这样会比较有意义,而在这之前大家会需要多些了解,需要有一个上师好好指导该怎么做。最重要的是,既然参加中心的团体活动,大家应该要有这样一个心愿,就像发一个愿一样要好好参与,不要第一次办活动来了一百个人,第二次、第三次就慢慢减少了,到最后办活动的人都觉得「我好像很笨,为什么要办这个活动,都没有人要来」。所以大家要严守「我一定要尽量护持、尽量参加这样的修法」的一个心愿,这就是我想到可以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法的方式。

   在参加团体活动之外,每个人最好每天都有自己所修的法,这是满重要的事,而且对我们会有所帮助。有许多人老是想着一些没有用的事情,跑来问我修这个法好不好、修那个法好不好?其实任何一个本尊法──即使是最简单的本尊法──没有一、两个月的基本时间,根本无法对一个本尊法有深人的了解,何况大家还有语言不通的问题之类的,就算每天花两个小时与上师一起研读,那也不过如同飞机才刚要起飞一般,根本还没能飞上天,这样对大家并不是最有帮助的方式。事实上,有些比较简单的修法我们是可以运用的,比如观世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阿弥陀佛、白度母、绿度母和莲师等等,这种比较短的法也许仪轨只有几页,我们只要花一、二个礼拜的时间跟着上师、喇嘛从第一页好好研读到最后一页,知道每个字如何发音、如何作观想、其意义又是什么,每天如法地修持,先好好研读之后再修持这些法本。在修持前也应该要准备好法本、唐卡、画像及其他修法必备的东西。我建议大家要尽量参加团体的活动,并且要维持自己每天该修的法。

   除了参加中心的活动之外,喜欢去灌多少顶都是很好的事,就像山上的雨下得越大,山下河流积聚的水就越多,所以不管是去参加修法、火供、接受开示或灌顶,这些加持就好像雨水一样,而我们本身就像那河流,会不断地将这些加持汇集起来,但是如何汇集?总要有个容器,而这个容器就是我们每天所必须要修的、最基本的法,否则若是没有一个容器,再多的加持也只会流失,对我们没有真正的帮助。等到将来真正可以放下,可以离开工作岗位,在财物上没有问题了,拥有好几个月属于自己的时间,那个时候就可以每天花比较多的时间作比较技巧上的禅修。当我们能真正这样做到的时候,才是真正可以深入修行的时候。在此之前,你的心很大,想修这个、想修那个,都不过是障碍而已,因为我们所能做的努力只有一点点。

   无论如何,我们已经是金刚乘的修行者,那就应该把握一些基本原则:第一、应该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本性即是佛。虽然现在因为我们的业力、染污与障碍,使我们显现的状态并不是很好,但是我们应该知道,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众生内在即具佛性,具有佛的精髓,因此我们应该很自然地开展我们的慈悲心和虔敬心。对于比我们了解更多、智慧比我们更高、比我们更纯净的,我们应该生起虔敬心,比我们还差一点的,应该要对其生起慈悲心。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,就好像我们站在一座山的中间,往上面一看、往下面一看,上面是如何、下面是如何,我们自然非常清楚,这样便很容易生起慈悲心和虔敬心。如此一来,我们的嫉妒和傲慢就会消失,使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态度。

   第二、我们所做的一切,无论如何应该尽力遵守、重视业力的法则,不要欺骗和误导他人。当我们做事前先想想,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利益?我做了之后对他人又有什么利益?如果是令他人不好或痛苦的就不要做,如果是利益他人、利益自己的就可以去做,重要的是以业力的法则来衡量我们对他人应该做的一切行动。

   第三、在业力之外,我们还应该留心我们自己所说、所做、所思惟的,即使在走路或是与别人谈话时也应当非常留心。当然这也是有所限制的,如果想得太多我们可能会发疯,这对我们没什么帮助,因此应该很正确地保持我们的觉知。

   上面所说的三点,第一、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,第二、尊重业力的法则,第三、时时保持正确的觉知。我们应该尽力把握好这三者,这是我的建议。

   不过这仅仅是最基本的法则,如果想修得深入一点,简轨最好是修四加行。四加行不仅是个很简单的、基本的修法,事实上它是一个圆满的修法。四加行中,任何一个法都足以使你成佛,只是因为修法内容非常丰富,所以我们将四加行以不同的目的安排成四个加行。事实上我们应该一个加行、一个加行地圆满十万遍,即使要花上十年、二十年,也应该这样去做。修这个法并不是在比赛,每天做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,最重要的是修法的品质,而不是数量。数量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帮助,我们应该注意修法的品质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 最后作个结论。大部分来说,所有最高、最究竟的法,就是要能够维持对佛性的觉知,也就是识自本心,做到了解自己。要达到这样的程度,除非我们能做到没有任何的染污,染污得到净化、业力得到净化、兼具福德与智慧资粮,并且得到许多的加持,否则这是不可能达成的。而当我们达到这个最终的境界,就比如一只小鸟,原本住在一个小小的洞穴里,我们将它带到一艘大船上,这艘船在广大的太平洋中持续它的航程,这时我们把小鸟放出去,这只鸟一定会不断地绕着这艘船飞来飞去,最后它还是回到这艘船上,觉得这艘船最好。所以,只要我们能洞见我们的佛性,识自本心,我们的心就可以达到一个很平和的境界,如果不能,我们的心将充满五毒-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的作用,或是雄心勃勃,要做这个、做那个,就是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心平和下来。我祈祷,希望大家都能在此生当中认识自己。

  

  

《佛法与生活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皈依与持戒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