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赚来的钱修的布施,他将来招感的果报是很有钱,很富有,有可能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家,物质条件很丰富,但他还没有长大成人就短命而死了。所以修布施一定要在不杀生的基础上来修,这样才会“不为一切怨贼所害”。意思是说,一个人如果靠杀生修布施,不是短命而死,也会被怨贼杀害。
“离不与取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最胜无比,悉能备集诸佛法藏。”不与取,就是不偷盗,我们用合法的手段赚来的钱去修布施,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“常富财宝无能侵夺”。那些强盗、土匪想抢劫我们的财富,也是办不到的。“最胜无比”,就是指我们将来得到的财富非常地殊胜,像吃的、穿的、住的都比别人要好,而且世间的财富“悉能备集”,同时还能闻到佛法,具备功德法财,即获得“诸佛法藏”。
“离非梵行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其家贞顺,母及妻子,无有能以欲心视者”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不尽人意的事情,有些人很富有,但他们的家庭并不和睦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他在前世虽能修布施,因为种下邪淫的因,所以才招感了这样的果报。因此,我们在修布施的同时,要远离邪淫。非梵行是邪淫,离非梵行就是不邪淫。只有这样,我们将来招感的果报,不但很富有,而且家庭很和睦。
“离虚诳语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离众毁谤,摄持正法,如其誓愿所作必果”。虚诳语,是妄语。一个人在前生用正当手段赚来的钱修布施,在今生今世不但很富有,而且名声非常好。这种人信誉特别高,跟人家做生意,人家信得过,跟人家洽谈合同,一谈就成,这就是经文上所说的:“摄持正法,如其誓愿,所作必果”的现代含义。
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眷属和睦,同一志乐,恒无乖诤”。离间语,就是挑拨是非的语言。一个人如果在过去是靠离间语赚来的钱修布施,他今世虽然很富有,但他不会有和睦的家庭,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。因为作为人生的幸福不仅仅是财富,还有家庭、人际关系、地位、良好的心境等各种东西。这各种的因缘,才构成了人生的幸福。一个光有财富或光有地位的人,或仅有一个和睦的家庭,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人生幸福。因为佛法讲的是因缘,就是说幸福由众多方面组成的。然而,一个人如果在过去不离间语,也就是说没搬弄过是非,他在这个基础上修布施,在今生招感的果报就是六亲眷属和睦,志同道合,彼此间没有争吵,相处得很和谐。
“离粗恶语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一切众会欢喜皈依,言皆信受无违拒者”。粗恶语是粗暴的语言,像挖苦,讽剌之类的语言,还有那些泼妇骂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语言。在现实社会中,有人虽然非常乐善好施,待人的语言也十分刻薄尖酸,污秽不堪入耳,他将来招感的果报,虽然很富有,但惹人讨厌,不会受到人们尊重。一个人如果能够远离粗恶语而修布施的话,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“常富财宝无能侵夺”,而且在任何群众集会的场所,大家都喜欢以他为中心,他说出来的话大家都愿意接受,没有人反对。
“离无义语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言不虚设,人皆敬受,能善方便断诸疑惑”。无义语,就是绮语,没有意义的语言,邪知邪见的语言,或是带着染污心说出的话。像色情录音录像,武侠小说里的复仇语言,这些语言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烦恼。一个人如果边修布施,边说绮语,将来他尽管很有钱,但没有信誉,说出来的话没有人相信。如果远离无义语而修布施的话,情况就不同了,将来招感的果报是:不但财富很多,而且说话有信誉。“言不虚设”,只要话一出口,大家都会认真地听。“人皆尽受”,话一旦讲出来,人家就会坚决执行。“能善方便,断诸疑惑”,还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,解决人们的困惑。
“离贪求心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一切所有悉以惠舍,信解坚固,具大威力”。一个人抱着无贪求心的动机去修布施,将来所招感的果报当然是财富很多,虽然拥有很多财富,但他还继续修布施,就是“一切所有悉以惠舍”。这样连续不断地修布施,就使他的财富一日比一日多,一世比一世多,同时也使生命得到良性循环。就像现代社会里的一些老字号公司,由于信誉特别好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它做生意,这家公司的生意就越做越大。“信解坚固,具大威力”,一个无贪求心理的人,他会对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,他在社会上的经济实力就会越来越强,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。
“离忿怒心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速自成就无碍心智,诸根严好见皆敬爱”一个人如果离开忿怒心而修布施的话,他会有什么好处呢?“常富财宝无能侵夺”,就是他在来世招感的财富,不会被人家夺走。“速自成就,无碍心智”,无碍心,就是没有烦恼的心,没有挂碍心,能够很自在的一种心态,这是通过远离忿怒心修布施招感的果报。如果带着忿怒心去修布施,将来招感的果报虽是有财富,但他的脾气不好,经常对别人发火,搞不好人际关系。“诸根严好,见皆敬爱”,一个人如能远离忿怒心去修布施,将来就会招感有一幅庄严的相貌,人家见了都会喜欢。如果用忿怒的心态去修布施,将来招感的福报虽然很大,但相貌十分丑陋,像天龙八部里的龙王、夜叉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大鹏金翅鸟之类。无论福报还是能力,虽然都比人大得多,但相貌却没有人这么庄严。究其原因,就是它们在过去因地修布施的时候,带有忿怒心。
“离邪倒心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无能侵夺,恒生正见敬信之家,见佛闻法供养众僧,常不忘失大菩提心”。一个人如果能够离开邪倒心修布施,因修布施的关系,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“常富财宝无能侵夺”,并且能够“恒生正见敬信之家”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如果带着邪知邪见在因地修布施,像古印度的祭天、祭火外道,虽能招感财富很多的果报,但生在邪知邪见的家庭,不能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,他就没有机会听闻佛法。所以,只有信仰三宝,经过修布施,才能生生世世生在“敬信之家”。只有出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的人,才能“见佛闻法供养众僧”,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,不会造很多恶业,甚至还有机会出家。“常不忘失大菩提心”,在生生世世中,不会忘失发菩提心。
“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,行十善业,以施庄严所获大利”。这是大士在修布施时与十善业的关系,在行十善业的基础上修布施,能得到上面讲的这些好处和利益。
一个人无论是修六度、四摄、四无量心,还是修三十七道品,都离不开十善的基础。只有这样修行,将来所招感的果报才没有缺陷,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。如果离开十善去修行,那将来所招感的果报,总是有缺陷的。像一个人在因地广修布施,种福田,但没有认真地修十善业,这样他可以招感富有的果报,家里可能有很多的电器,但这些电器三天两头就坏了。同样的电器产品,一放到他家里就坏。买来的房子,不是厕所漏水,就是房顶漏水,门窗有毛病。在他的实际生活中,总会有缺陷,不是圆满的。
2、持戒
【“如是,龙王!举要言之:行十善道,以戒庄严故,能生一切佛法义利,满足大愿”。】
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。持戒在佛法里非常重要,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学。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,三无漏学就是三种解脱烦恼的法门或学问。在三学里边,以戒为首,戒是根本的。戒又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,或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。
声闻戒是七众别解脱戒。七众指的是在家两众(优婆塞、优婆夷),出家五众(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、比丘、比丘尼),出家、在家七众所守的戒律叫别解脱戒。什么叫别解脱戒呢?就是别别解脱。我们能够遵守一分戒律,就有一分解脱;能够遵守二分戒律,就有二分解脱。持戒就是通向解脱的途径,所以称为别解脱戒。在家戒里,优婆塞、优婆夷要遵守五戒。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相似,就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持每一条戒,大家都要注意两点,就是每一条戒都有轻重之分,可忏悔和不可忏悔之分,犯轻罪和重罪之分。
我们对五戒作一个简单的说明:就杀戒而言,如果杀的是畜生,如牛、马、猪、羊乃至蚂蚁、蚊子之类,这种犯戒是轻罪,是可以忏悔的。所谓犯重罪,是不可忏悔的罪行,一旦犯了就失去了在家居士的资格,这个戒体就失去了,这叫重戒。像杀人,就是杀戒里的重戒,一旦犯了,后果就不堪设想了,在佛法里不通忏悔,在世间法里,不能赦免。
就盗戒而言,佛陀根据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法而制重戒。凡是偷盗了五钱,就算是重戒,在佛法里就不能忏悔了。因为摩揭陀国的法律规定,一个人如果偷了五钱,就要判处死刑。所以佛陀规定,如果一个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,要是偷了人家五钱,那就是犯了重罪。如果偷了五钱以下呢?或是想偷五钱而没偷成,这又属于什么样的情况呢?这属于轻罪,是可以忏悔的。忏悔的方法主要是:在佛菩萨的像前自我谴责,或跟其他人说。
邪淫,它的标准,除了法律所允许的夫妻关系,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夫妻关系外,所有两性关系都属于邪淫。邪淫也有轻重之分,想行邪淫,但没有结果,就是轻罪。想行邪淫,达到目的,就是重罪。
妄语,有大妄语、小妄语、方便妄语之分。一个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,而他却对人家说,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。或是没有神通,而骗人家说他有神通。他说这话的目的,主要是想得到别人对他的恭敬,希望通过这种欺骗的语言得到别人的供养,这种妄语就属于大妄语。一旦犯了大妄语之后,就是重罪,不可悔。另外,还有小妄语,在日常生活中,看到了说没有看到,没看到说看到了,这是比较轻的妄语。还有一种妄语,叫方便妄语,…
《十善业道经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