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十善业道经的启示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它的罪过就比较轻,如没有吃饭说已经吃饭了,吃饭了说没有吃饭,这种方便妄语就没有多大的过失。

   饮酒,它属于一种遮戒。遮戒在原则上来说,它不属于犯罪。但饮酒戒主要是保护其它的四条戒。饮酒的本身并不是犯罪,但是一个人喝了酒之后,酒精会使他失去理智,克制不了自己,所以不喝酒主要的是保护其它的戒律。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这五条戒。

   还有一种戒,就是在家居士想要体验出家人的生活所受的戒律,这种戒律目前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非常盛行,这种戒叫八关斋戒。八关斋戒法,指的是七关戒法,即①不杀生、②不偷盗、③不淫、④不妄语、⑤不饮酒、⑥不以香华曼涂身及装饰自身、不歌舞观听。⑦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。加上斋法,不非时食,共是八条斋戒。一般在一个月里,有六天可以受八关斋戒,这六天是初八,初九,十四,十五,二十三,二十九。另外,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里,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,他们不结婚,终身住在寺庙里。他们虽然没有出家,但受八关斋戒,过着跟出家人一样的生活,跟出家人一样修行。我们这次去泰国法身寺,就有五百名八戒女,她们在寺里过着跟出家人一模一样的生活。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,另外就是亲近三宝,跟着出家人一起学习,一起修行。这种情况下的修行生活就叫近住,就跟出家人住得很近了,生活方式也已经很接近了,仅仅是没有出家而已。

   八戒跟五戒的主要区别是第三条,五戒里,夫妻生活还是允许的,而作为八戒来说,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许的。但是受戒的时间比较短,只有一天一夜,所以叫一日戒,从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。受八戒的功德特别大,佛经里讲,一个人假若能受一天的八戒,他的功德会超过终身受五戒的功德,所以受八戒的功德非常大。八关斋戒也是在家居士的戒律。

   出家五众的戒律。沙弥、沙弥尼有十戒,还有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。出家五众的戒比起在家二众的戒要复杂得多。所有的戒律都是对出家五众生活的规范,围绕着杀、盗、淫、妄这个核心。所以佛陀对出家五众的戒律规定得特别微细,而在家二众的杀、盗、淫、妄戒相应的就粗糙一些。这些都是声闻的别解脱戒。

   另外还有菩萨戒。菩萨戒是汉传佛教地区很盛行的一种戒律,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《瑜伽菩萨戒》,另一种是《梵网菩萨戒》。而汉传佛教界千百年来弘扬的基本都是《梵网菩萨戒》,但是《梵网菩萨戒》的受持,非常难行,它是地上菩萨所行持的境界。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读,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自身能够做到几条。与《梵网菩萨戒》相比,《瑜伽菩萨戒》的开遮就非常善巧。我们认真学习后就会发现,只要我们愿意去做,每一条都可以做到。因为《瑜伽菩萨戒》所说的开遮持犯,就是针对我们凡人,初发心的菩萨所规定的,所以我们持起来就非常容易。近代的太虚大师就提倡《瑜伽菩萨戒》,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佛教界有更多的人受持瑜伽菩萨戒,学习瑜伽菩萨戒,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受的戒律成为生活中的规范,而不仅仅是一种条文。

   这段经文里讲的“以戒庄严”,当然指的是菩萨戒或在家居士的五戒、八戒。所有的戒其实都是摄在菩萨戒的范畴。如果我们能在十善道的基础上持戒,就“能生一切佛法义利”。可见,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。如果一个人离开戒律而想修行,修止观,修禅定,这一切的修行都是不能成立的,想开智慧,也是没有门的。只有持戒的修行,才能“满足大愿”,就是满足我们通过修学佛法而最终成佛的这种愿望。

   3、忍辱

   【“忍辱庄严故,得佛圆音具众相好”。】

  忍辱,是六度里面的第三度。忍辱的意义是什么呢?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别人都能得到一种安稳的修养。一个人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,他会使得自己和别人都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之中,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知道,一个人如果缺乏忍辱,他的嗔恨心很重。当他的嗔恨心来的时候,就把自己烧得不行了,坐立不安了,此时说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事情,都会伤害到别人。

   通常我们对忍辱认识不足。有人认为,忍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,所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,“大丈夫可杀不可辱”。因为有了这个观念,所以两个人一旦在街上吵起来,吵着吵着,吵到后来彼此之间就大动干戈。这都是缺乏忍辱的修养。反过来说,忍辱不是一种无能,真正具有忍辱修养的人,从他的身上会爆发出一种非常强大的人格力量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如果没有很高的修养,他是很难做到忍辱的。而一个真正要想在事业上能够有大成就的人,他就应该具备忍辱的涵养。如果没有忍辱的涵养,他只能是匹夫之勇,不足以成就大事,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例证。

   像我国古代的一些大人物,诸如韩信之流,就有很高的忍辱修养。据说韩信在没有得志的时候,他虽然有远大的抱负,但因家里很穷,他的抱负难以实现。韩信一天到晚总喜欢背着一把剑,有一次,在街头碰到一个无赖,这个无赖指着韩信的鼻子尖说:“你神气什么?你有本事就把我砍了,没有本事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。”韩信嘛,有忍辱的修养,他知道跟这种无赖没什么好计较的,于是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钻过去了。钻过去之后,韩信很坦然地站起来走了,他觉得这没有什么。后来他成为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,为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。由此可见,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关系。

   在佛教里也很讲究忍辱,像天王殿里的弥勒菩萨就有很好的忍辱涵养。他作的一首偈子说:“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有人吐老拙,让它自干了。”这样“他也省力气,我也没烦恼”。勉得他要把我打倒在地上,这还很麻烦,“有人吐老拙”,他如果往我脸上吐口水怎么办呢?“让它自干了”,我擦都不要擦,他有这么高的涵养。另外象寒山、拾得两位大士,他们也有关于忍辱方面的对话,大意是说世间上的人要谤我、欺我、骂我、诽我,我该怎么办呢?我就忍他,让他,等几年再且看他。这些都是忍辱的代表,忍辱反应了一个人的修养层次而不是无能,我们在观念上要认识清楚。

  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,忍辱修养非常重要!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,称为娑婆世界,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。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忍辱的涵养,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好,要是没有忍辱的修养,就会生活得很难过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,需要忍辱,没有忍辱,修行就难以成就。譬如,我们在念佛打坐时,瞌睡来了,腿酸了,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哎呀,睡觉吧,今天辛苦了,明天再说吧,这样就不会再坚持修了。我们在生活中,对衣食住也需要忍辱。如对不可口的饮食,穿低档的衣服,住破旧的房子,也需要忍辱。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,痛苦就会随之而来。我们对大自然的气候像热呀、冷呀,也需要忍辱。我们对佛法的接受也需要有忍辱的修养,因为佛法跟我们固有的观念不一样,佛法的修行跟我们原有的习气是相冲突的。譬如,我们喜欢吃好吃的东西,喜欢穿高档的衣服,我们有种种欲望,这些欲望都希望得到满足,但佛法告诉我们,哪些欲望是合理的,哪些欲望是不合理的,“此应做,此不应做”。

   我们要持戒,持戒就要有忍辱的基础,没能忍辱,我们持戒也持不好,所以忍辱对于学佛的人来说,显得非常的重要。我们只有在忍辱的基础上修行,将来才能“得佛圆音,具众相好”。为什么通过忍辱的修行才能得到佛的圆满音声呢?因为,一个人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,他在嗔恨的心态里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呢?这种音声肯定是不动听的。但如果在忍辱的心态里,在一种慈悲的心态里所发出的声音,这种声音一定是非常悦耳的。所以说“得佛圆音”。所谓的“具众相好”,就是成佛时的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都是要以忍辱作为基础才能修成的。

   4、精进

   【“精进庄严故,能破魔怨,入佛法藏”。】

  什么叫精进呢?精进就是一种努力,就是一种奋斗。任何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,都希望事业有所成就,这就需要努力,需要奋斗。一个人的成就,往往是经过百折不挠,不懈努力换来的。世间上人为的、暂时的人生幸福和快乐,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努力,去奋斗。那么,我们要想成就成佛的事业,普度十方众生,就更要付出精进和努力。

   那么,是不是说所有的努力都叫精进呢?不是的。佛法的精进有它精进的内涵,精进就是断恶修善的行为。除了断恶修善的行为以外,像社会上的人拚命地赚钱,拚命地追求权力地位,这些都不可以称为精进。甚至像有些人努力地干坏事,努力地杀生,努力地偷盗,努力地邪淫,努力地说假话,这些都不可以称为精进。

   精进要在佛法的指导下,改善自我,断恶修善,才可以称为精进。佛法所说的精进,它有一个标准,就是要在中道、不着相这两个前提下的断恶修善行为,才可以称为精进。譬如,一个人用一种掉举的心态,过分地勇猛精进,着相地精进,反而会使他的修行不相应。在佛陀住世的时候,他的弟子里有一个叫亿耳的比丘,他出家后,在修行上非常地精进,修了几个月下来,一点进展都没有,而且心里很浮躁,他觉得烦恼,就想退心做一名居士,凭着自己家庭的富有,照样可以供养三宝,培养福田。于是他就向佛陀说明情况,想回家做居士去。佛陀问他,你在家里是干什么工作的?亿耳比丘回答说,是弹琴的。佛陀问他,你弹琴时,把琴弦绷得太紧会怎么样?亿耳比丘说,这样会把琴弦弄断。佛陀接着追问说,你把琴弦放得太松驰又会怎么样呢?亿耳说,这样琴就发不出声音。这时佛陀就告诉亿耳比丘说,修行也是这样,过分地勇猛精进,会增加掉举的情绪,与修行不容易相应,而过分的放松懈怠,就会增长懈怠、放逸、昏沉、睡眠,同样跟修行不相应。所以真正…

《十善业道经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