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量。在开始萌芽之时,它只是一个妄想;发展到某个阶段,就表现为我们的某种思想境界;而一旦成熟之时,则能代表我们整个的生命状态。从一个妄想演变为我们的思想境界,进而成长为我们的生命状态,就是生命转化的过程。我们熏习哪些妄想,在人性中培养哪些心所和念头,就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将进入什么样的生命状态。
所以说,我们的心灵有很多频道,可以进入这一层世界,也可以进入另一层世界。而这正体现了“唯识所现”的道理,也就是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之所以会有十法界的区别,关键也是在于我们现前的一念。而我们所认为的坚固外相,就是我们的妄想和执著所致。比如水,本来只是流动的液体,是低温将它们冻成了冰。而执著就像低温一样,把妄想凝聚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。
八、现量违宗难
我们的认识有现量、比量和非量。现量所缘的境界是性境,性者实也,即真实的境界。前五识和第六意识都有现量的作用,如果所现为真实之境,那么外境也应是有的,否则如何去缘?现量所缘的真实境界又如何成立?
唯识宗告诉我们,当我们在现量的状态时,根本就不知道是内境还是外境。我们所认为的外境,其实已是意识的分别状态,也就是非量,即错误的推断;而我们认为这个外境好或不好等等,又属于比量的范畴,也不是现量。
九、梦觉相违难
梦中的境界,虽然在梦中感觉是真实的,但梦醒之后就知道是妄境了。如果我们清醒时感觉的境界不是实境的话,我们也应当能够知道。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我们并不知道所面对的境界是虚妄的,可见和梦境还是有区别的。
事实上,我们所谓的清醒也是相对的。凡夫之所以是凡夫,就是因为生活在无明大梦之中。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如梦,其实不仅我们今生在梦中,过去的生生世世也都在梦中,唯有无漏智慧显现后,才会如梦初醒。也就是到见道的那天,有漏妄识不再现行,我们才能从梦中真正醒来,知道现有的生命状态皆是妄想显现。
十、外取他心难
佛法所说的他心智,乃是缘他人之心,即知道他人的所思所想。如果承认有他心智,能够了解他人的心念,说明心还是能够缘心外的境界。
而唯识宗对此的解释是,他心智所缘的他心不是亲所缘缘,而是疏所缘缘。当我们在缘他心时,他心只是作为疏所缘缘呈现于我们的内心。就像外境在镜子前会呈现出相应的影像,但镜子所呈现的只是外境投射的影像,并不是外境本身。因此,镜外的影像为疏所缘缘,镜内的影像才是亲所缘缘。
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认识,当我看到你的时候,你是我的疏所缘缘,你的影像会在我的认识上投射出来。但我所看到的并不是原始的你,而是我认识和理解的你。因为我们缘任何一个对象时,都会在对方所投射的影像的基础上,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、认识或爱好进行再加工,这也就是我们的理解和对象始终存在差距的原因所在。
十一、异境非违难
关于这个问题,前面已多次涉及:既然有疏所缘缘,说明还是有外境,不能说没有。
唯识宗告诉我们,唯识并非唯我一人的识,如果唯我的话,“我”岂不是等同于一神教的上帝:因为“我”的出现,才有了人类的世界;有一天“我”死了,整个世界也将随之消失。而唯识是告诉我们,每个人所认识的世界,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认识之上。每个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,离开了自己的认识,这一世界也就不存在了。但除了你个人之外,宇宙中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。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,所谓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
唯识将一切法分为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行法、无为法五类,其中心法是一切最胜。与物质世界相比,心的作用最为强大并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。关于这一点上,大小乘经论都有共同的认识。佛法早期的唯心思想主要是突显心的作用,尚未建构唯识的理论。因为当时的人根基较好,不需太多理论就可接受唯心的思想;而后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复杂,必须通过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理解并接受。对佛陀宣说的教法,如果没有信的力量,必须更多的比量去论证;反之,如果信达到某种程度,一经听闻就欢喜顶受、依教奉行,自然不必太多的比量和推理。就像对现在的人宣讲轮回之理就很难,因为一定要自己看到才能接受,即使是佛说也无用。但他们却不知道,自己看到的未必真实,何况很多东西本来就是看不到的,不在我们经验和感官的范畴之内。因为我们的感官非常迟钝,且充满错误。
唯识宗为什么以如此繁琐的理论来进行论证?其实很多问题在《阿含经》中属于十四无记,说了并无太大意义,徒然浪费时间而已。许多学唯识的人往往费时数十年进行研究,唯识见未必能建立起来。民国年间,欧阳竟无手下有很多学者,有些人学到最后就卷入了名相的思辩中,结果将唯识学作为纯粹的哲学研究,与现实人生完全脱节,这就违背了佛陀建立唯识的意义。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,而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,由此导致众生轮回生死。所以,唯识见的树立是为了帮助我们破除二执和二障,以正确观念取代错误观念,而不是另增一套哲学体系。
在一切法中,唯识特别强调心的独到作用。心所法代表了我们的心理活动,而色法则是由心所呈现出来的。心不相应行法是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,如时间、空间、速度,但这些并非实有,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。比如我们的手按照一定的速度转动,但离开手就没有独立的速度。我们在这里上两小时的课,这一时间概念也不能离开当下的人和事。时间、空间、速度之所以叫做心不相应,是因为它们有自身的运动规律,不是心能够随便加以改变的。所以,心不相应行法是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的分位假定。无为法是唯识性,也就是唯识的实性。唯识有唯识相和唯识性之分,唯识性同样没有离开唯识:“如是诸法皆不离识,总立识名。”世间万法都没有离开这五法,而五法又都没有离开识。
这里有两个表。第一个表告诉我们,在百法中,哪些法是实法,哪些法是假法;在实法中,哪些是心法,哪些是色法;在心法中,哪些是主,哪些是伴。
(表)
唯识的条理非常清楚,是既是,非既非,不太讲究圆融。很多人学习佛法总是过分强调不分别,动辄大谈圆融,再就是不可说、不可说。若无法可说,三藏十二部典籍又是怎么来的呢?禅宗强调不立文字,但禅师的书最多,《禅宗全书》就收录了一百册,份量几乎与《大正藏》相当。当然佛法的确有不可说的层面,也就是超越思维的层面。但毕竟还是有可说的层面,如果一开始都以不可说来推脱,那么初学者又如何入手修学呢?
第二个表是“五法事理唯识”,说明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行法、无为法的关系,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体现诸法唯识的真理。
(表)
我曾经写过一篇《唯识学上的唯识义》,对唯识宗如何成立唯识作了综合性的说明。全文由七个部分组成:第一、什么是唯识;第二、从经教上证明唯识;第三、从理论上成立唯识;第四、从实践上体验唯识;第五、从业力上说明唯识;第六、从譬喻上说明唯识;第七、从解答疑难来成立唯识。这篇文章是多年前完成的,语言比较通俗,还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,大家也可以作为参考。对唯识的道理,我们既要知其然,又要知其所以然。不仅要清晰地把握每个概念,更要把握唯识思想的重点。
成立唯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解答外人的疑难,一是正面的成立。
西方哲学中也有类似唯识的思想理论,尤其是现象学。当然佛法和世间哲学还是有不共之处,哲学纯粹是比量的产物,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思考的结果,但这思考可能是对,也可能是错。佛法则不同,佛法是佛菩萨和禅者们在修行中的体验和证悟。
在佛法修行中,观想非常重要。早期部派佛教的典籍中,如《观佛三昧经》、《般舟三昧经》等,都有许多关于禅观的内容,如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观不净、观无常、观佛像等等。到大乘净土法门的修行中,也有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,一旦观想成熟后,佛就会随着观想显现,这就是从实践上体证唯识。
《摄大乘论》说:“瑜伽师于一物,种种胜解各不同,种种所见皆成立。”修瑜伽止观,无论所观想的是什么,在观想成熟之时都可显现。那么,为什么常人的观想达不到如此效果呢?原因就在于心力不同。我们平时总处于散心的状态,而散乱的心是没有什么力量的。一旦处于定中,威力就不同了,即佛经里所说的“置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这就和激光的道理相同。同样是光,灯光不能聚集于一点,只能起到普通的照明效果;但通过透境将光聚集于一点,威力就增加了无数倍。心的作用也是这样,我们平时起心动念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,而对于一个修行有素的人来说,他的起心动念就会形成极大的力量。所以说,唯识是禅者们修行的体验。我们通过唯识观的修行,最终是为了证得唯识性,而不是纯粹地学习理论。
第七节 唯识中道观
三性三无性所解决的是关于空和有的认识,在唯识学各个时期的论典中都是作为重点来介绍。如《瑜伽师地论》的“菩萨地”,《解深密经》的“一切法相品”和“无自性相品”,《辩中边论》的“辩相品”和“辩真实义品”,及《摄大乘论》的“所知相品”,都着重谈到了三性三无性的思想。
一、三性
唯识宗将一切法归纳为三种,遍计所执代表着主观的、错觉的世界;依他起代表着客观的、现象的世界;圆成实代表着客观的、本质的世界。其中,遍计所执为凡夫的境界,圆成实为圣贤的境界。如果说五蕴是佛法对现象所作的归纳,那么三性就是唯识学对一切法所作的透视性总结。
三性也代表了整个唯识的…
《唯识三十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