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义炬·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二、发菩提心

  发菩提心是伴随着皈依而来的。

  一个人的思想一旦转向佛法,只要发菩提心就可以走上佛法大道。如果不发菩提心,就走不上佛法大道。不论善行是多是少,只要获得成佛的方法(33),就算踏上佛法大游了。

  我们如何测量以菩提心行善所累积的功德呢

  再平凡的行为,若以菩提心为出发点,也会变成成佛的方法。因此,经上说:

  “如果你希望圆证佛道,并不需要修学许多法门,只要一个法门就够了。那一个,就是菩提心!”

  二种善捉心

  菩提心可分为二类:相对的(the relative)和究竟的(the ulimate)。因为它是“八万四千法门”(34)的基础,要想扼要解释是很困难的。当你沉潜於禅修时,并不需要很多有关这二种菩提心的理论。但如果你希望知道的话,请研究噶当派的六本标准叁考书(35)和其他著作。

  相对的菩提心,主要是慈悲;究竟的菩提心,主要是智慧。智慧的发展依赖於慈悲,帕当巴(phadampa)(36)说:“鱼会喜欢水而不会喜欢乾地;没有慈悲就不会有证悟。”同理,究竟的菩提心(真如本性的证悟)依赖於相对的菩提心。一个人只要唤醒纯真的慈悲力量,虽然还未证悟真如本性,他也能够在身口意三方面,为别人的福祉而行善。

  发相对的菩提心:菩萨愿

  因为相对的菩提心之有无,是菩提心本身之有无的唯一先决条件,我们必须先找出发相对菩提心的方法。我们必须使用特殊的修法,以产生相对菩提心的两面:“愿望”与“力行”。

  上智者只要面对三宝的形象,诚心会意地念菩萨愿三遍,就可以激起相对的菩提心。(37)

  凡夫就必须从傅承不断的上师接受菩萨愿。

  因此,最好是日夜各念菩萨愿六遍;其次是在白天四次修法的开始和结束时念菩萨愿一遍,如日夜各念菩萨愿一遍也可以。

  愿善提心和行善提心

  发愿菩提心(aspiration-bodhicitta)就是不断地想:“我要为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。”愿望就像希望要前往某地。

  发行菩提心(perseverance-bodhicitta)就是做实现上述承诺的善业,同时思维:“为了要达到此一目的,我要运用俱生大手印(Sahaja Mahamudra)禅修的教理(38)”。力行就像实际出发获踏上征途。

  修皈依(39)时,在你观想皈依境化空之前,你要念菩提愿三遍。如此,面对六皈依处殊胜的集会,你就可以像过去的诸佛菩萨一般地激发愿菩提心。然後,你可以观想:“一如他们所行的,我必须为我的父母(所有众生)发菩提心,并修持六度(40)。”力行菩提心就可以藉此而激发了。

  之後,你要欢喜地观想你已授菩提心了,并诵欢喜祈请文。

  之後,你要思维别人赞美你的成就,你也要为遍发菩提心和四无量心而祈请。

  之後,你要观想皈依境化空并收入你身中。

  你要重复发菩萨愿,边念边想,在你面前的天空中,确实有狮子座,其上有莲花和月轮,并有导师释迦牟尼佛,身旁围绕有八子、十六长老、菩萨、声闻和缘觉等僧众。最後,你心止於无念。

  愿菩提心的训练

  持善萨愿

  获菩提心的训练范围很广,因为它包含所有的宗教行为和修持。但简单地说,训练愿菩提心,必须持菩萨愿。

  因为(一)心理上遗弃众生,及(二)采取与菩提心相反的态度,二者都会连根摧毁菩萨愿,所以一旦你发了菩萨愿,千万二者都不可有。

  不论牵涉的众生有多少,怀有恶意,如“即使我有机会帮助你,我也不肯!”或对别人满怀厌恨、嫉妒或忿怒,都是一种罪业,称为“心理上遗弃众生”。

  同样地,如此思维:“我无法帮助自己或别人!我不如变成一个凡夫!佛道太难成就了,我是不是发菩提心并无关紧要!我不可能帮助任何人!”采取声闻或缘觉的自了汉态度;或想:“菩提心的利益并不那麽大”;或懈怠放松菩萨愿——这些都是违反菩提心的态度。

  如果你不在三小时之内忏悔改正这些态度,菩萨愿就破了(41)。随时随地都要小心!即使它们在无意中升起,及时忏悔(42)将可补救菩萨愿。

  总之,绝对不要让此殊胜心态——即使是仇敌和恶处也希望他们成佛之心——堕落。即使像声闻道中最坏的恶行(43)那么重的过错,也不会摧毁菩提心。因此,你要尽力行善。即使你无法真的帮助别人,也要经常存有将来帮助他们的意愿。

  记住菩提心

  要舍弃将使你在所有未来世中忘记菩提心的“四黑业”。培养将使你在所有未来世中永远记住菩提心的“四白业”。

  第一种黑业,是为了欺骗上师或其他应受崇拜的人,而有意地撒谎。不管你是不是使他受了骗,不管你的话是多是少,毁谤和撒谎就是不应该的,即使是开玩笑也应禁绝。

  第一种白业,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说真话。

  第二种黑业,是让别人为他们的善行而懊悔。你必须要让别人为他们的恶行而懊悔,但菩行是没有理由懊悔的。不管你是否成功地让他们为他们的善行而懊悔,你都是错的。

  第二种白业,就是尽你所能地敦促众生行善和信奉三乘(44)(尤其是大乘)。引导他们祈求无上正觉。

  第三种黑业,是公开或私下讥讽发菩提心的任何众生(即使他只是在口头上发了菩提心)。因为发了菩提心,就已经加入菩萨的行列。

  第三种白业,就是称赞而非责备,即使是平凡的众生。因为所有众生都具有“佛心”,也是你积聚资粮和消除障礙的园地,佛说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”。

  第四种黑业,是为了增近自己的利益,在身口意方面欺瞒、诈骗或出卖别人。

  第四种白业,就是把别人的福祉当作自己的事情,希望所有众生在这一世或未来世中,都能登上幸福而快乐的境界。你必须说话坦诚,就象父亲对儿子说话一样。

  总之,为了激发愿菩提心而做的任何事,都可以用下面的话涵盖:把所有利益和胜利给别人,自己接受所有的损失和挫败。

  因为菩萨愿的意向最重要,你要经常把菩提心放在心上、放在你的一言一行上。因为增加二资粮,可以导致菩提心的稳定成长,你要训练自己这么做。

  行菩提心的训练

  实现菩萨十事

 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(Sagaramatiparipriccha sutra)说:

  “菩萨有十事。(1)安住於信以为根,依赖阿阇梨;(2)勤习圣法的每一面;(3)诚心助人,勤於行善,永不罢手;(4)小心避免浪费的行为;(5)帮助众生道业成熟,不执著由此所产生的功德;(6)不惜身命坚信佛法;永不满意自己所累积的功德;(8)勤积智慧;(9)牢记最高的目标;(10)以善巧方便追求自己所选择的道路。”

  勤奋实现这十事!至於行菩提心的训练,就像希望丰收的农夫,不只是需要播种,还要耕耘,你即想成佛,光是愿望还不够,你必须尽你所能地成就各种菩萨行。

  修特六度

  (1)布施;(2)持戒;(3)忍辱;(4)精进;(5)神定;(6)智慧。修持这六度!

  总之,“六度之中,佛菩萨无有不修者。”因此,你要做各种善业,见别人行善也要心生欢喜。

  运用四无量心

  运用四无量心,就是用以下四种心念,对待所有如虚空的众生,不分敌、友或非敌非友:

  (1)慈:希望众生都登上他们过去所不曾享受过的幸福境界,让他们都做好事、积善因。

  (2)悲:希望众生从今日起都脱离苦海,让他们不再做坏事、积苦因。

  (3)喜:因别人身心都快乐而高兴。

  (4)舍:视众生如母,谁也不比谁重要或不重要。对於别人不论亲疏,都无偏好心或憎恨心,众生平等。

  这就是四无量心。

  一旦你开始大乘修行,你就该把佛法的重心——四无量心当作你最关切的事。

  依据噶当派的开示,思维某些因和果的关系,就可让一个人发展四无量心。思维:

  “我必须成佛,是为第一要务。

  我必须发菩提心,这是成佛的因。

  悲是发菩提心的因。

  慈是悲的因。

 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。

  体认众生皆我父母,这个事实是不忘恩的因。

  我必须体认这一点!

  如此做以後,首先我必须念念不忘今世母亲的恩,而观想慈。然後我必须扩大这种态度,以包括所有还活着的众生!”

  二种“堕落的根”是:(1)假装是菩萨,希望别人把我看成是“好佛教走”,希望获得良物、衣服或名望,或希望看起来比别人好。(2)伪装君子,称你自己为“觉者”或成就者。对冶的药方:观想人身虽得、苦空无常。

  只求未来世获得人天福报而做几件善事或修几次法,是与菩提心相违反的。对治的药方:思维因果业力、六道轮回。

  只想到你自己的福祉,不顾别人的福祉,是本末倒置的。对治的药方:观想以你自己的善业和幸福,来交换别人的恶业和痛苦,这是最重要的。

  而且,记住众生如同你自己,因为他们也要快乐,不要痛苦。像你自己一样,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真实自性。

  因为你只是一个人,而众生则很多,他们不只是与你平等,而且此你重要得多。因此,不要光说不做,你要有信心和决心:一旦自己成了佛,也要令众生都成佛。

  为了做得有益,你不可珍爱自己,你要把众生看得远比自己还重要。你必须准备接受极大的苦难,把幸福带给众生,你要只为众生的利益而思而行。

  今天,即使我们做了几椿好事,大部分也只是为自己着想。要为自己而做指定的工作,将毫无利益!

  你必须行住坐卧(修法时更不用说)都一心一意想要帮助别人!

  舍和取

  当你被病或魔所困、被闲言闲语或无名怒火所苦时,你就要承担所有其他众生的苦难。知道你过去的业是目前的苦因之後,当烦恼折折磨你的时候,就不要气馁,而要承担起别人的烦恼。

  当你偷快的时侯,就要使用你的财富、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。不要无所事事,要以你的身体和言语来行善,如祈求众生幸福。

  总之,不要让你的任何行为牵涉到私利,要以去除我执的程度,来评估你对佛法的修行。

  当你从鼻子吸气时,要吸进所有众生惑业苦的黑气,让它溶进你的心。当你从鼻子…

《了义炬·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二、发菩提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