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義炬·第二章 皈依與發菩提心 二、發菩提心

  發菩提心是伴隨著皈依而來的。

  一個人的思想一旦轉向佛法,只要發菩提心就可以走上佛法大道。如果不發菩提心,就走不上佛法大道。不論善行是多是少,只要獲得成佛的方法(33),就算踏上佛法大遊了。

  我們如何測量以菩提心行善所累積的功德呢

  再平凡的行爲,若以菩提心爲出發點,也會變成成佛的方法。因此,經上說:

  “如果你希望圓證佛道,並不需要修學許多法門,只要一個法門就夠了。那一個,就是菩提心!”

  二種善捉心

  菩提心可分爲二類:相對的(the relative)和究竟的(the ulimate)。因爲它是“八萬四千法門”(34)的基礎,要想扼要解釋是很困難的。當你沈潛於禅修時,並不需要很多有關這二種菩提心的理論。但如果你希望知道的話,請研究噶當派的六本標准叁考書(35)和其他著作。

  相對的菩提心,主要是慈悲;究竟的菩提心,主要是智慧。智慧的發展依賴於慈悲,帕當巴(phadampa)(36)說:“魚會喜歡水而不會喜歡乾地;沒有慈悲就不會有證悟。”同理,究竟的菩提心(真如本性的證悟)依賴於相對的菩提心。一個人只要喚醒純真的慈悲力量,雖然還未證悟真如本性,他也能夠在身口意叁方面,爲別人的福祉而行善。

  發相對的菩提心:菩薩願

  因爲相對的菩提心之有無,是菩提心本身之有無的唯一先決條件,我們必須先找出發相對菩提心的方法。我們必須使用特殊的修法,以産生相對菩提心的兩面:“願望”與“力行”。

  上智者只要面對叁寶的形象,誠心會意地念菩薩願叁遍,就可以激起相對的菩提心。(37)

  凡夫就必須從傅承不斷的上師接受菩薩願。

  因此,最好是日夜各念菩薩願六遍;其次是在白天四次修法的開始和結束時念菩薩願一遍,如日夜各念菩薩願一遍也可以。

  願善提心和行善提心

  發願菩提心(aspiration-bodhicitta)就是不斷地想:“我要爲一切衆生成就無上佛道。”願望就像希望要前往某地。

  發行菩提心(perseverance-bodhicitta)就是做實現上述承諾的善業,同時思維:“爲了要達到此一目的,我要運用俱生大手印(Sahaja Mahamudra)禅修的教理(38)”。力行就像實際出發獲踏上征途。

  修皈依(39)時,在你觀想皈依境化空之前,你要念菩提願叁遍。如此,面對六皈依處殊勝的集會,你就可以像過去的諸佛菩薩一般地激發願菩提心。然後,你可以觀想:“一如他們所行的,我必須爲我的父母(所有衆生)發菩提心,並修持六度(40)。”力行菩提心就可以藉此而激發了。

  之後,你要歡喜地觀想你已授菩提心了,並誦歡喜祈請文。

  之後,你要思維別人贊美你的成就,你也要爲遍發菩提心和四無量心而祈請。

  之後,你要觀想皈依境化空並收入你身中。

  你要重複發菩薩願,邊念邊想,在你面前的天空中,確實有獅子座,其上有蓮花和月輪,並有導師釋迦牟尼佛,身旁圍繞有八子、十六長老、菩薩、聲聞和緣覺等僧衆。最後,你心止於無念。

  願菩提心的訓練

  持善薩願

  獲菩提心的訓練範圍很廣,因爲它包含所有的宗教行爲和修持。但簡單地說,訓練願菩提心,必須持菩薩願。

  因爲(一)心理上遺棄衆生,及(二)采取與菩提心相反的態度,二者都會連根摧毀菩薩願,所以一旦你發了菩薩願,千萬二者都不可有。

  不論牽涉的衆生有多少,懷有惡意,如“即使我有機會幫助你,我也不肯!”或對別人滿懷厭恨、嫉妒或忿怒,都是一種罪業,稱爲“心理上遺棄衆生”。

  同樣地,如此思維:“我無法幫助自己或別人!我不如變成一個凡夫!佛道太難成就了,我是不是發菩提心並無關緊要!我不可能幫助任何人!”采取聲聞或緣覺的自了漢態度;或想:“菩提心的利益並不那麽大”;或懈怠放松菩薩願——這些都是違反菩提心的態度。

  如果你不在叁小時之內忏悔改正這些態度,菩薩願就破了(41)。隨時隨地都要小心!即使它們在無意中升起,及時忏悔(42)將可補救菩薩願。

  總之,絕對不要讓此殊勝心態——即使是仇敵和惡處也希望他們成佛之心——墮落。即使像聲聞道中最壞的惡行(43)那麼重的過錯,也不會摧毀菩提心。因此,你要盡力行善。即使你無法真的幫助別人,也要經常存有將來幫助他們的意願。

  記住菩提心

  要舍棄將使你在所有未來世中忘記菩提心的“四黑業”。培養將使你在所有未來世中永遠記住菩提心的“四白業”。

  第一種黑業,是爲了欺騙上師或其他應受崇拜的人,而有意地撒謊。不管你是不是使他受了騙,不管你的話是多是少,毀謗和撒謊就是不應該的,即使是開玩笑也應禁絕。

  第一種白業,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說真話。

  第二種黑業,是讓別人爲他們的善行而懊悔。你必須要讓別人爲他們的惡行而懊悔,但菩行是沒有理由懊悔的。不管你是否成功地讓他們爲他們的善行而懊悔,你都是錯的。

  第二種白業,就是盡你所能地敦促衆生行善和信奉叁乘(44)(尤其是大乘)。引導他們祈求無上正覺。

  第叁種黑業,是公開或私下譏諷發菩提心的任何衆生(即使他只是在口頭上發了菩提心)。因爲發了菩提心,就已經加入菩薩的行列。

  第叁種白業,就是稱贊而非責備,即使是平凡的衆生。因爲所有衆生都具有“佛心”,也是你積聚資糧和消除障礙的園地,佛說“心佛衆生叁無差別”。

  第四種黑業,是爲了增近自己的利益,在身口意方面欺瞞、詐騙或出賣別人。

  第四種白業,就是把別人的福祉當作自己的事情,希望所有衆生在這一世或未來世中,都能登上幸福而快樂的境界。你必須說話坦誠,就象父親對兒子說話一樣。

  總之,爲了激發願菩提心而做的任何事,都可以用下面的話涵蓋:把所有利益和勝利給別人,自己接受所有的損失和挫敗。

  因爲菩薩願的意向最重要,你要經常把菩提心放在心上、放在你的一言一行上。因爲增加二資糧,可以導致菩提心的穩定成長,你要訓練自己這麼做。

  行菩提心的訓練

  實現菩薩十事

 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(Sagaramatiparipriccha sutra)說:

  “菩薩有十事。(1)安住於信以爲根,依賴阿阇梨;(2)勤習聖法的每一面;(3)誠心助人,勤於行善,永不罷手;(4)小心避免浪費的行爲;(5)幫助衆生道業成熟,不執著由此所産生的功德;(6)不惜身命堅信佛法;永不滿意自己所累積的功德;(8)勤積智慧;(9)牢記最高的目標;(10)以善巧方便追求自己所選擇的道路。”

  勤奮實現這十事!至於行菩提心的訓練,就像希望豐收的農夫,不只是需要播種,還要耕耘,你即想成佛,光是願望還不夠,你必須盡你所能地成就各種菩薩行。

  修特六度

  (1)布施;(2)持戒;(3)忍辱;(4)精進;(5)神定;(6)智慧。修持這六度!

  總之,“六度之中,佛菩薩無有不修者。”因此,你要做各種善業,見別人行善也要心生歡喜。

  運用四無量心

  運用四無量心,就是用以下四種心念,對待所有如虛空的衆生,不分敵、友或非敵非友:

  (1)慈:希望衆生都登上他們過去所不曾享受過的幸福境界,讓他們都做好事、積善因。

  (2)悲:希望衆生從今日起都脫離苦海,讓他們不再做壞事、積苦因。

  (3)喜:因別人身心都快樂而高興。

  (4)舍:視衆生如母,誰也不比誰重要或不重要。對於別人不論親疏,都無偏好心或憎恨心,衆生平等。

  這就是四無量心。

  一旦你開始大乘修行,你就該把佛法的重心——四無量心當作你最關切的事。

  依據噶當派的開示,思維某些因和果的關系,就可讓一個人發展四無量心。思維:

  “我必須成佛,是爲第一要務。

  我必須發菩提心,這是成佛的因。

  悲是發菩提心的因。

  慈是悲的因。

 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。

  體認衆生皆我父母,這個事實是不忘恩的因。

  我必須體認這一點!

  如此做以後,首先我必須念念不忘今世母親的恩,而觀想慈。然後我必須擴大這種態度,以包括所有還活著的衆生!”

  二種“墮落的根”是:(1)假裝是菩薩,希望別人把我看成是“好佛教走”,希望獲得良物、衣服或名望,或希望看起來比別人好。(2)僞裝君子,稱你自己爲“覺者”或成就者。對冶的藥方:觀想人身雖得、苦空無常。

  只求未來世獲得人天福報而做幾件善事或修幾次法,是與菩提心相違反的。對治的藥方:思維因果業力、六道輪回。

  只想到你自己的福祉,不顧別人的福祉,是本末倒置的。對治的藥方:觀想以你自己的善業和幸福,來交換別人的惡業和痛苦,這是最重要的。

  而且,記住衆生如同你自己,因爲他們也要快樂,不要痛苦。像你自己一樣,他們也沒有自己的真實自性。

  因爲你只是一個人,而衆生則很多,他們不只是與你平等,而且此你重要得多。因此,不要光說不做,你要有信心和決心:一旦自己成了佛,也要令衆生都成佛。

  爲了做得有益,你不可珍愛自己,你要把衆生看得遠比自己還重要。你必須准備接受極大的苦難,把幸福帶給衆生,你要只爲衆生的利益而思而行。

  今天,即使我們做了幾椿好事,大部分也只是爲自己著想。要爲自己而做指定的工作,將毫無利益!

  你必須行住坐臥(修法時更不用說)都一心一意想要幫助別人!

  舍和取

  當你被病或魔所困、被閑言閑語或無名怒火所苦時,你就要承擔所有其他衆生的苦難。知道你過去的業是目前的苦因之後,當煩惱折折磨你的時候,就不要氣餒,而要承擔起別人的煩惱。

  當你偷快的時侯,就要使用你的財富、影響力和功德來行善。不要無所事事,要以你的身體和言語來行善,如祈求衆生幸福。

  總之,不要讓你的任何行爲牽涉到私利,要以去除我執的程度,來評估你對佛法的修行。

  當你從鼻子吸氣時,要吸進所有衆生惑業苦的黑氣,讓它溶進你的心。當你從鼻子…

《了義炬·第二章 皈依與發菩提心 二、發菩提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