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義炬·第二章 皈依與發菩提心 二、發菩提心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呼氣時,要呼出你從無始以來所積福德的“白光”。想一想當所有衆來生都收到它時,他們都將成佛,愉快地觀想,不斷地念:

  當我愉快時,願我的物德流向他人!

  願它的福澤充滿天空!

  當我不偷快時,願所有衆生的煩惱都變成我的!

  願苦海乾涸! 

  即使當小臨終而不能敞其他修法時,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在,就要做舍和取的功夫。

  當你遭遇不幸,如病、心煩氣躁、爭執或訴訟時,也不要責怪別人。要責怪你自己,心中想,這都是由於我執在作祟。

  因爲所有衆生——你的敵、友和非敵非友都可以讓你做舍和取的精神訓練,都能幫助你祛除惡業和障礙,想一想他們有多好啊!

  你的一言一行,不要只是爲了讓別人認爲你已經沒有我執。所有你的行爲,必須像戒律一樣地純潔。

  不要談論別人的錯誤。你要知道,他們的“錯誤”,實際上就是你不純潔投射。不要使人注意人類的過失,不要用辱罵的語句或凶惡的咒來對付非人(45)或其他生物。不要把麻煩的事給別人,不要叫別人做你的髒工作。

  爲對手可能失敗而歡喜,爲敵人去世而高興,爲競爭者生病而謀利,這些都是錯誤的。不要考慮你的健康情況或答覆閑話的能力,只要觀想菩提心。專心觀想:爲敵人或魔障等難以同情的對象而發菩提心。

  若因對佛法的信心不夠,修法時做時停,就必須做規律的修法。因爲修持佛法是對你自己有利的,不要誇耀你所遭遇到的苦頭。

  當別人張揚你的錯誤、羞辱你、打你或對你突然暴怒而傷害到你的時候,不要理他,只要以慈悲觀想。

  千萬不要顯露你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。

  如果你不能忍受任何犧牲或幫忙別人,你就疏忽了發菩提心的要義。把你的善業和幸福,與別人的惡業和苦難相交換,是一種特別強有力的善巧方便,因此你要以堅定的決心加以運用它。

  發菩提心的結果

  單是發菩提心,就可以洗淨無數的惡業,而且無限地擴大善業。你從一瞬間的菩提心所獲得的功德,遠勝過以鋪滿恒河沙數的珠寶的廣大國土供養每一尊佛!我們不需要提及它的無限福澤!它是整個佛法的心髒。

  後續行爲:善薩應有的二種道德行爲

  因爲所有的菩薩業行,如六度等,都是完全從悲心産生的,所以不要說:“我已經爲此修觀好幾個月了!”或“這個受苦的衆生多可憐啊!”你要爲所有衆生不偏不倚地培養持績、普遍、廣大的悲心。你要培修下面二種道德行爲:

  (一)爲你自己的精神發展而修各種善業,這是“積集善法的道德行爲”。

  (二)勸服其他衆生,爲他們的精神發展而適切地行一切善。這是“利盆別人的道德行爲”。

  你的菩薩願,涵蓋這二種道德行爲範圍內的一切事,所以應該二者都修。菩薩不如此修的話,就算失敗。因此,不管什麽事發生,你要自己行善,並且鼓勵他人行善。

  如果有人認爲只要修一種道德行爲就夠了,他只是執著“無實的禅修經驗”(46),將無法抗拒逆境。這種行爲的産生,是由於不了解佛的話和聖人的心路曆程。

  [注釋]

  1、(皈依境中)每一樣東西都是最好的;例如,水是清涼的,甜美的、溫柔的、清澈的、不含汙垢的、可以清胃潤喉的。在古印度思想裏,如意樹會生長任何人們想要的果實,象征著世俗權利(見第四章注(19))。此處,凡信賴在此樹上所觀想得到的皈依處,將可産生最高層次的願望——成佛。

  2、雙手交叉在心前,拿著金剛軒和銀鈴,象征著智(金剛軒)和悲(銀鈴)的統合。

  3、佛和菩薩所佩戴的八塊珠寶和五件絲衣,通常象征著報身佛令人充實,活潑的影響力。

  4、傳統的佛陀容貌,包括耳垂廣長、手足缦綱相等。

  5、這些上師爲大手印傳承,源自金剛持法身佛。

  6、藏文本“了儀炬”完成與一八四四年,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幾年,原書所列上師,只到姜貢康著仁波切的時代爲止,特加入最新資料,使之成爲完整的大手印傳承。

  7、六位偉大的印度上師:提婆(Aryadeva)、無著(Asanga)、世友(Vasumitra)、陳那(Dignaga)、法稱(Dharmakirti)和龍天(Nagendra)。

  8、噶舉派的四個支派。

  9、本尊代表凡夫在修行某個階段所看到的佛,因此也就是成爲接近佛這一遙遠目標的媒介。行者獲得本尊的方法是:接受他的灌頂、修他的觀想、念他的咒和向他祈請。每一行者在上師的指導下,依自己的需要的性情,選擇一位本尊,然後專修與該本尊有關的一套修法。

  至于本尊和他們的功用,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。本尊的分類以及與每一本尊有關的特有成就(Siddhi),各種書的說法都不一樣。但一般說來,觀想下列本尊和其他重要本尊,將可掃除障礙,産生修持各種瑜珈的能力。被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五毒所汙染的凡夫生命,從此可以轉化成具有五智(1、法界體性智;2、大圓鏡智;3、平等性智;4、妙觀察智;5、成所作智)的開悟境界。

  金剛亥母是噶舉派的女性本尊之首,而上樂金剛則爲男性本尊之首。

  10、賢劫是佛出世的時代。

  11、十方是傳統佛叫宇宙觀的東、西、南、北、四維、上、下。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  12、長方形的布,上有書名,覆蓋在西藏式經書的頭部上。堆放經書時,以此頭部面對前方以資識別。

  13、“叁族系之主”是文殊菩薩(Manjushri)(智)、金剛菩薩(Vajrapani)(證)和觀音菩薩(Avalokitesvara)(悲)。

  佛陀八子或八大菩薩,除上述叁位之外,還有地藏菩薩(Kshitigarbha)、除蓋藏菩薩(Sarvanivaranavishambhi)、虛空藏菩薩(Akashagarbha)、彌勒菩薩(Maitreya)和普賢菩薩(Samabhadra)。

  “兩大弟子”是釋迦牟尼佛的二位主要弟子——舍利弗(Shariputra)和目犍連(Maudgalyayana)

  阿難是佛陀的侍者。

  “十六長老”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于佛滅後,分赴各地講經說法。

  14、這叁者合稱爲“智尊”,因爲他們象征開悟者的某些特色。如,六臂瑪哈嘎拉象征大悲觀音菩薩忿怒的一面。

  護法幫助掃除行者的修行障礙,所以常想忿怒相,一直到魔障被征服爲止,就象選本尊一樣,行者要在上師的指引下。選擇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護法,並接受他的灌頂,修他的儀軌。

  多傑柏健(Dorje Berchen)是主要的噶舉派護法,是瑪哈嘎拉的另一種形式。

  這些是已經開悟的護法,因此與“世俗神祇”大爲不同,後者是輪回的鬼,不是皈依的對象。

  勇父(男性)和空行母(女性)分擔護法的某些任務。空行者是女性菩薩,常常擔任凡夫和佛菩薩之間的信差。

  15、皈依文是六皈依處及它們所象征的目標所作的口頭承諾,行大禮拜時就要念皈依文。因爲念皈依文的時間比大禮拜還長,而且兩者都必須111,111次,所以不足的念皈依文次數,可以在所有的大禮拜都作完或在每一節大禮拜作完後加上去。

  在“浪遊聖道之車”中的皈依文是幾種藏文皈依文中最複雜的。早期的印度皈依文,只祈求皈依佛、法、僧。皈依上師也許是西藏人加的。由佛、法、僧之外的其余叁個皈依處,可辨認此文爲金剛乘之皈依文。

  西藏人皈依儀式之複雜,反映出一個事實,現代人不像幸運的早期佛教徒那樣,親身遇見釋迦牟尼,可以只在叁寶的指引下修行。相反的,現代人在修行上碰到很大的障礙,及需要任何可以得到的皈依處。

  16、菩薩願是一種口頭上的承諾,爲了一切衆生,誓以修六度及其他菩薩行求取正覺。

  17、行者歡喜,因爲發了菩薩願,就已開始了菩薩生涯。

  18、比較正確地說,所有覺者的身口意化爲光,融入金剛持身內。金剛持然後化爲光,融入你的身口意之內。

  19、“願以次修行,遠得大手印;一切諸衆生,普令皆如是。”這是回向功德文的一個例子,作完任何修行之後都可以念,只要將修行目標的名稱嵌入文中,取代“大手印”即可。回向功德是所有大乘修行的最後一個項目,它可以增加任何修行的效力,將該項修行輪回的業,轉化爲解脫的業。所有宗教修行都可爲修行者累積功德。但假如他僅爲自己積功德,只要瞋心一起或口出惡言,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中把功德毀掉。若已將這些功德回向衆生,則不會受這類行爲的毀壞。

  20、加持是個人把他所積累的某些功德,引介到別人“生命”中的過程,施與加持的能力,即決定于施者精神成就的程度,也要依受者的信心而定。施者一般是根本上師,他的加持,可以包括所有皈依處的加持。

  雖然未來的結果大都是由現在業所形式的,但根本上師的加持可以改善一部分。換句話說,上師的加持可以産生良好的條件,促使我們過去業所産生的任何宗教傾向成熟,給予我們開始修行時所需要的啓示和精力。因此,除非我們的行爲罪大惡極,上師的加持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煩惱和其他障礙。珍由仁波切(Tsengyur Rinpoche)用過這個比喻:“就象太陽一樣,佛性是無所不在的。就象太陽光透過放大鏡集中之後可以燒紙一樣,透過上師的加持力集中之後,悟性可以摧毀煩惱。因此,上師的加持可以幫助我們體悟我們所擁有的佛性。”

  21、成就可以分成二種:世俗谛成就,包括財勢;第一義谛成就,是精神上的成就,如大手印的證悟。

  任何本尊都可以把這二種成就賜給任何接受灌頂、修觀及誦念該本尊咒和祈請文的人。

  22、佛行事業就是“成就”的運用。就凡夫而言,這是身口意叁方面的宗教活動,包括宏法和遵守佛戒,就諸佛而言,“經上解釋爲:自然圓成菩提願的不間斷之流。”

  德松仁波切把四種佛行事業界定爲“對輪回情境的四種主宰,等于是世俗谛成就,它們是第一義谛成就的副産品。”這四種佛行事業包括:1、化幹戈爲玉帛;2、財富、學識、功績、壽命和其他有價值的世間事物的增加;3、領導各類衆生的權威和影響力;4、強力掃除因輪回現象所引起的困擾。

  “從前和瑜珈行者把這些技巧發展到很高的境界——比如說,他們能夠在天空飛——今日則較爲少見。但比起菩提心的發展來說,這些神通就只算是雕蟲小技了,發菩提心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標。”

  23、叁身並非叁個肉身,而是佛行所用叁種方式的象征,是我們希望經由宗教修行來達成的叁種“存在規範”。

  化身代表佛陀在凡夫間所扮演的各種角色。譬如說,他可以化爲某種藝術或藝術天才;可以化爲凡夫之相,如DB法王;可以化爲某一年代的佛陀,如釋迦牟尼。這是化身的最高形式。化身通常成爲“變化身”或“幻身”因爲它有能力完全像四周衆生一樣地顯現和運作。這使得佛陀能夠和個類衆生溝通,並且最有效地影響他們。

  報身象征佛陀在上品菩薩之間的活動。它的“五了義”是:1、報身佛只居住于身高層次的佛界;在那兒2、他只以報身出現;3、他只教大乘4、他四周只圍繞有十地菩薩5、他一直住到輪回空盡爲止。

  報身有時稱爲“受用身”,因爲它激勵和啓示衆生求取佛果。這種充實生命的功用,表現在肖像上,則爲衣著華麗,如皇族的報身佛。

  法身是叁身之中唯一究竟真實者,因此無法透過觀念來理解,它是純粹超越的智覺,沒有任何特征(完全無相)。 

  24、包括所有供閱讀,學習和運用的經典。

  25、與成佛俱來的證悟。

  26、完全開悟者,稱爲真實僧。

  27、已經皈依或受戒者,以及聲聞或緣覺和羅漢等、都還沒有達到完全開悟的境界,稱爲臨時僧。

  28、小乘皈依:1、皈依尚未完全開悟者,如羅漢、聲聞或緣覺等、2、爲個人的安全或解脫而皈依。

  世俗皈依:皈依本身還在輪回的衆生,如天神或魔。

  29、“象征”在字面上的意義爲“容器”。佛像或佛書,就某種意義而言,“包容”佛身,佛書或佛語“包容”佛口所說的話;佛塔“包容”佛或其他覺者的舍利,代表佛的心。

  30、“擦擦”是藏語,意爲小佛塔或佛菩薩像,以泥土或吃剩的動物骨頭磨成粉注入模型而作成。如系後者,將給該動物帶來福報。

  31、這叁種禁條包含皈依願的主要條文或“根”。如果違反了,皈依願就破了。卡魯仁波切曾開示,“外道”是指不信宗教的人,他們懷疑解脫的可能性及佛的存在。

  32、在家居士是已經皈依並發願修持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五戒之一部或全部的人。

  “冒牌和尚”是不能遵守僧戒的出家人。

  33、即菩提心。

  34、“八萬四千”是傳統用來指全部佛法的數字。

  35、噶當派用來訓練僧侶觀想的六本書,稱爲噶當六論。包括1、佛本生鬘發論(Buddha-Jataka),2、集法句經(Udanavarga)、3、闡谛提婆(Shantideva)的入菩提行論(Bodhicary-avatara)、4、集菩薩學論(Siksasamuccaya)、5、菩薩地(Bodhisattvabhumi)和6、大乘經莊嚴論(Sravakabhumi),如果再加上7、菩提道論,則和稱噶當七論。

  36、帕當巴是十一世紀噶當派的上師。

  37、上智者並不需要正式從上師接受菩薩願。他只需要在叁寶的象征面前,或觀想他們在天空中時,念菩薩願叁遍。不過,學密者最好是盡可能從越多的上師接受有益的誓願愈多次愈好。(非皈依願,而是菩薩頌)。

  38、因爲俱生大手印是本體系中最高的修持,所以此處用來說明“力行”或菩提心的應用。

  39、即使你不是在修皈依時發菩提心,也要觀想皈依處親見你發菩薩願。

  40、六度也稱六波羅密多或六勝行,就是幫助我們超越輪回,到達彼岸的六種善行。

  41、誓願通常是被明顯的的行動所擊破的。但菩薩願卻非常脆弱,因爲單單以思想就可以擊破它,爲了保持菩薩願,時時注意自己的思想,是很重要的。

  42、忏悔有二種:1、一般忏悔,2、特別忏悔,即爲某種錯誤行爲,如破了菩薩願,而忏悔。

  一個人不必對自己的上師或其他人忏悔。忏悔需要面對皈依境的象征或觀想他們,以及1、承認錯誤,2、真誠悔悟,3、決心不再犯同樣的錯。在忏悔違反菩薩願之後,可以念某些長的祈請文,但只要念遍發菩提心的祈請文就足夠了。忏悔之後,觀想皈依境化解爲光,然後入你身中。之後,讓你的心止息,不再思維,時間越久越好。

  43、殺生、偷竊、撒謊修行有成就、身于色欲。

  44、乘是一種特別的宗教生涯或道路。此處指的是聲聞乘、緣覺乘和大乘。

  45、現人身專門惹麻煩的鬼神。

  46、因爲他不是以正確的態度修禅,他將無法發展菩提心或行菩薩行。“無實的禅修經驗”,就是只修第一種道德行爲所得到的經驗。第一種道德行爲是只與自己有關的善行(特別是禅修)。

  

  

《了義炬·第二章 皈依與發菩提心 二、發菩提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