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义炬·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二、发菩提心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呼气时,要呼出你从无始以来所积福德的“白光”。想一想当所有众来生都收到它时,他们都将成佛,愉快地观想,不断地念:

  当我愉快时,愿我的物德流向他人!

  愿它的福泽充满天空!

  当我不偷快时,愿所有众生的烦恼都变成我的!

  愿苦海乾涸! 

  即使当小临终而不能敞其他修法时,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在,就要做舍和取的功夫。

  当你遭遇不幸,如病、心烦气躁、争执或诉讼时,也不要责怪别人。要责怪你自己,心中想,这都是由於我执在作祟。

  因为所有众生——你的敌、友和非敌非友都可以让你做舍和取的精神训练,都能帮助你祛除恶业和障礙,想一想他们有多好啊!

  你的一言一行,不要只是为了让别人认为你已经没有我执。所有你的行为,必须像戒律一样地纯洁。

  不要谈论别人的错误。你要知道,他们的“错误”,实际上就是你不纯洁投射。不要使人注意人类的过失,不要用辱骂的语句或凶恶的咒来对付非人(45)或其他生物。不要把麻烦的事给别人,不要叫别人做你的脏工作。

  为对手可能失败而欢喜,为敌人去世而高兴,为竞争者生病而谋利,这些都是错误的。不要考虑你的健康情况或答覆闲话的能力,只要观想菩提心。专心观想:为敌人或魔障等难以同情的对象而发菩提心。

  若因对佛法的信心不够,修法时做时停,就必须做规律的修法。因为修持佛法是对你自己有利的,不要夸耀你所遭遇到的苦头。

  当别人张扬你的错误、羞辱你、打你或对你突然暴怒而伤害到你的时候,不要理他,只要以慈悲观想。

  千万不要显露你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。

  如果你不能忍受任何牺牲或帮忙别人,你就疏忽了发菩提心的要义。把你的善业和幸福,与别人的恶业和苦难相交换,是一种特别强有力的善巧方便,因此你要以坚定的决心加以运用它。

  发菩提心的结果

  单是发菩提心,就可以洗净无数的恶业,而且无限地扩大善业。你从一瞬间的菩提心所获得的功德,远胜过以铺满恒河沙数的珠宝的广大国土供养每一尊佛!我们不需要提及它的无限福泽!它是整个佛法的心脏。

  後续行为:善萨应有的二种道德行为

  因为所有的菩萨业行,如六度等,都是完全从悲心产生的,所以不要说:“我已经为此修观好几个月了!”或“这个受苦的众生多可怜啊!”你要为所有众生不偏不倚地培养持绩、普遍、广大的悲心。你要培修下面二种道德行为:

  (一)为你自己的精神发展而修各种善业,这是“积集善法的道德行为”。

  (二)劝服其他众生,为他们的精神发展而适切地行一切善。这是“利盆别人的道德行为”。

  你的菩萨愿,涵盖这二种道德行为范围内的一切事,所以应该二者都修。菩萨不如此修的话,就算失败。因此,不管什麽事发生,你要自己行善,并且鼓励他人行善。

  如果有人认为只要修一种道德行为就够了,他只是执着“无实的禅修经验”(46),将无法抗拒逆境。这种行为的产生,是由於不了解佛的话和圣人的心路历程。

  [注释]

  1、(皈依境中)每一样东西都是最好的;例如,水是清凉的,甜美的、温柔的、清澈的、不含污垢的、可以清胃润喉的。在古印度思想里,如意树会生长任何人们想要的果实,象征着世俗权利(见第四章注(19))。此处,凡信赖在此树上所观想得到的皈依处,将可产生最高层次的愿望——成佛。

  2、双手交叉在心前,拿着金刚轩和银铃,象征着智(金刚轩)和悲(银铃)的统合。

  3、佛和菩萨所佩戴的八块珠宝和五件丝衣,通常象征着报身佛令人充实,活泼的影响力。

  4、传统的佛陀容貌,包括耳垂广长、手足缦纲相等。

  5、这些上师为大手印传承,源自金刚持法身佛。

  6、藏文本“了仪炬”完成与一八四四年,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几年,原书所列上师,只到姜贡康著仁波切的时代为止,特加入最新资料,使之成为完整的大手印传承。

  7、六位伟大的印度上师:提婆(Aryadeva)、无著(Asanga)、世友(Vasumitra)、陈那(Dignaga)、法称(Dharmakirti)和龙天(Nagendra)。

  8、噶举派的四个支派。

  9、本尊代表凡夫在修行某个阶段所看到的佛,因此也就是成为接近佛这一遥远目标的媒介。行者获得本尊的方法是:接受他的灌顶、修他的观想、念他的咒和向他祈请。每一行者在上师的指导下,依自己的需要的性情,选择一位本尊,然后专修与该本尊有关的一套修法。

  至于本尊和他们的功用,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。本尊的分类以及与每一本尊有关的特有成就(Siddhi),各种书的说法都不一样。但一般说来,观想下列本尊和其他重要本尊,将可扫除障碍,产生修持各种瑜珈的能力。被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五毒所污染的凡夫生命,从此可以转化成具有五智(1、法界体性智;2、大圆镜智;3、平等性智;4、妙观察智;5、成所作智)的开悟境界。

  金刚亥母是噶举派的女性本尊之首,而上乐金刚则为男性本尊之首。

  10、贤劫是佛出世的时代。

  11、十方是传统佛叫宇宙观的东、西、南、北、四维、上、下。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

  12、长方形的布,上有书名,覆盖在西藏式经书的头部上。堆放经书时,以此头部面对前方以资识别。

  13、“三族系之主”是文殊菩萨(Manjushri)(智)、金刚菩萨(Vajrapani)(证)和观音菩萨(Avalokitesvara)(悲)。

  佛陀八子或八大菩萨,除上述三位之外,还有地藏菩萨(Kshitigarbha)、除盖藏菩萨(Sarvanivaranavishambhi)、虚空藏菩萨(Akashagarbha)、弥勒菩萨(Maitreya)和普贤菩萨(Samabhadra)。

  “两大弟子”是释迦牟尼佛的二位主要弟子——舍利弗(Shariputra)和目犍连(Maudgalyayana)

  阿难是佛陀的侍者。

  “十六长老”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于佛灭后,分赴各地讲经说法。

  14、这三者合称为“智尊”,因为他们象征开悟者的某些特色。如,六臂玛哈嘎拉象征大悲观音菩萨忿怒的一面。

  护法帮助扫除行者的修行障碍,所以常想忿怒相,一直到魔障被征服为止,就象选本尊一样,行者要在上师的指引下。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护法,并接受他的灌顶,修他的仪轨。

  多杰柏健(Dorje Berchen)是主要的噶举派护法,是玛哈嘎拉的另一种形式。

  这些是已经开悟的护法,因此与“世俗神祇”大为不同,后者是轮回的鬼,不是皈依的对象。

  勇父(男性)和空行母(女性)分担护法的某些任务。空行者是女性菩萨,常常担任凡夫和佛菩萨之间的信差。

  15、皈依文是六皈依处及它们所象征的目标所作的口头承诺,行大礼拜时就要念皈依文。因为念皈依文的时间比大礼拜还长,而且两者都必须111,111次,所以不足的念皈依文次数,可以在所有的大礼拜都作完或在每一节大礼拜作完后加上去。

  在“浪游圣道之车”中的皈依文是几种藏文皈依文中最复杂的。早期的印度皈依文,只祈求皈依佛、法、僧。皈依上师也许是西藏人加的。由佛、法、僧之外的其余三个皈依处,可辨认此文为金刚乘之皈依文。

  西藏人皈依仪式之复杂,反映出一个事实,现代人不像幸运的早期佛教徒那样,亲身遇见释迦牟尼,可以只在三宝的指引下修行。相反的,现代人在修行上碰到很大的障碍,及需要任何可以得到的皈依处。

  16、菩萨愿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,为了一切众生,誓以修六度及其他菩萨行求取正觉。

  17、行者欢喜,因为发了菩萨愿,就已开始了菩萨生涯。

  18、比较正确地说,所有觉者的身口意化为光,融入金刚持身内。金刚持然后化为光,融入你的身口意之内。

  19、“愿以次修行,远得大手印;一切诸众生,普令皆如是。”这是回向功德文的一个例子,作完任何修行之后都可以念,只要将修行目标的名称嵌入文中,取代“大手印”即可。回向功德是所有大乘修行的最后一个项目,它可以增加任何修行的效力,将该项修行轮回的业,转化为解脱的业。所有宗教修行都可为修行者累积功德。但假如他仅为自己积功德,只要瞋心一起或口出恶言,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中把功德毁掉。若已将这些功德回向众生,则不会受这类行为的毁坏。

  20、加持是个人把他所积累的某些功德,引介到别人“生命”中的过程,施与加持的能力,即决定于施者精神成就的程度,也要依受者的信心而定。施者一般是根本上师,他的加持,可以包括所有皈依处的加持。

  虽然未来的结果大都是由现在业所形式的,但根本上师的加持可以改善一部分。换句话说,上师的加持可以产生良好的条件,促使我们过去业所产生的任何宗教倾向成熟,给予我们开始修行时所需要的启示和精力。因此,除非我们的行为罪大恶极,上师的加持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烦恼和其他障碍。珍由仁波切(Tsengyur Rinpoche)用过这个比喻:“就象太阳一样,佛性是无所不在的。就象太阳光透过放大镜集中之后可以烧纸一样,透过上师的加持力集中之后,悟性可以摧毁烦恼。因此,上师的加持可以帮助我们体悟我们所拥有的佛性。”

  21、成就可以分成二种:世俗谛成就,包括财势;第一义谛成就,是精神上的成就,如大手印的证悟。

  任何本尊都可以把这二种成就赐给任何接受灌顶、修观及诵念该本尊咒和祈请文的人。

  22、佛行事业就是“成就”的运用。就凡夫而言,这是身口意三方面的宗教活动,包括宏法和遵守佛戒,就诸佛而言,“经上解释为:自然圆成菩提愿的不间断之流。”

  德松仁波切把四种佛行事业界定为“对轮回情境的四种主宰,等于是世俗谛成就,它们是第一义谛成就的副产品。”这四种佛行事业包括:1、化干戈为玉帛;2、财富、学识、功绩、寿命和其他有价值的世间事物的增加;3、领导各类众生的权威和影响力;4、强力扫除因轮回现象所引起的困扰。

  “从前和瑜珈行者把这些技巧发展到很高的境界——比如说,他们能够在天空飞——今日则较为少见。但比起菩提心的发展来说,这些神通就只算是雕虫小技了,发菩提心才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标。”

  23、三身并非三个肉身,而是佛行所用三种方式的象征,是我们希望经由宗教修行来达成的三种“存在规范”。

  化身代表佛陀在凡夫间所扮演的各种角色。譬如说,他可以化为某种艺术或艺术天才;可以化为凡夫之相,如DB法王;可以化为某一年代的佛陀,如释迦牟尼。这是化身的最高形式。化身通常成为“变化身”或“幻身”因为它有能力完全像四周众生一样地显现和运作。这使得佛陀能够和个类众生沟通,并且最有效地影响他们。

  报身象征佛陀在上品菩萨之间的活动。它的“五了义”是:1、报身佛只居住于身高层次的佛界;在那儿2、他只以报身出现;3、他只教大乘4、他四周只围绕有十地菩萨5、他一直住到轮回空尽为止。

  报身有时称为“受用身”,因为它激励和启示众生求取佛果。这种充实生命的功用,表现在肖像上,则为衣着华丽,如皇族的报身佛。

  法身是三身之中唯一究竟真实者,因此无法透过观念来理解,它是纯粹超越的智觉,没有任何特征(完全无相)。 

  24、包括所有供阅读,学习和运用的经典。

  25、与成佛俱来的证悟。

  26、完全开悟者,称为真实僧。

  27、已经皈依或受戒者,以及声闻或缘觉和罗汉等、都还没有达到完全开悟的境界,称为临时僧。

  28、小乘皈依:1、皈依尚未完全开悟者,如罗汉、声闻或缘觉等、2、为个人的安全或解脱而皈依。

  世俗皈依:皈依本身还在轮回的众生,如天神或魔。

  29、“象征”在字面上的意义为“容器”。佛像或佛书,就某种意义而言,“包容”佛身,佛书或佛语“包容”佛口所说的话;佛塔“包容”佛或其他觉者的舍利,代表佛的心。

  30、“擦擦”是藏语,意为小佛塔或佛菩萨像,以泥土或吃剩的动物骨头磨成粉注入模型而作成。如系后者,将给该动物带来福报。

  31、这三种禁条包含皈依愿的主要条文或“根”。如果违反了,皈依愿就破了。卡鲁仁波切曾开示,“外道”是指不信宗教的人,他们怀疑解脱的可能性及佛的存在。

  32、在家居士是已经皈依并发愿修持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五戒之一部或全部的人。

  “冒牌和尚”是不能遵守僧戒的出家人。

  33、即菩提心。

  34、“八万四千”是传统用来指全部佛法的数字。

  35、噶当派用来训练僧侣观想的六本书,称为噶当六论。包括1、佛本生鬘发论(Buddha-Jataka),2、集法句经(Udanavarga)、3、阐谛提婆(Shantideva)的入菩提行论(Bodhicary-avatara)、4、集菩萨学论(Siksasamuccaya)、5、菩萨地(Bodhisattvabhumi)和6、大乘经庄严论(Sravakabhumi),如果再加上7、菩提道论,则和称噶当七论。

  36、帕当巴是十一世纪噶当派的上师。

  37、上智者并不需要正式从上师接受菩萨愿。他只需要在三宝的象征面前,或观想他们在天空中时,念菩萨愿三遍。不过,学密者最好是尽可能从越多的上师接受有益的誓愿愈多次愈好。(非皈依愿,而是菩萨颂)。

  38、因为俱生大手印是本体系中最高的修持,所以此处用来说明“力行”或菩提心的应用。

  39、即使你不是在修皈依时发菩提心,也要观想皈依处亲见你发菩萨愿。

  40、六度也称六波罗密多或六胜行,就是帮助我们超越轮回,到达彼岸的六种善行。

  41、誓愿通常是被明显的的行动所击破的。但菩萨愿却非常脆弱,因为单单以思想就可以击破它,为了保持菩萨愿,时时注意自己的思想,是很重要的。

  42、忏悔有二种:1、一般忏悔,2、特别忏悔,即为某种错误行为,如破了菩萨愿,而忏悔。

  一个人不必对自己的上师或其他人忏悔。忏悔需要面对皈依境的象征或观想他们,以及1、承认错误,2、真诚悔悟,3、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。在忏悔违反菩萨愿之后,可以念某些长的祈请文,但只要念遍发菩提心的祈请文就足够了。忏悔之后,观想皈依境化解为光,然后入你身中。之后,让你的心止息,不再思维,时间越久越好。

  43、杀生、偷窃、撒谎修行有成就、身于色欲。

  44、乘是一种特别的宗教生涯或道路。此处指的是声闻乘、缘觉乘和大乘。

  45、现人身专门惹麻烦的鬼神。

  46、因为他不是以正确的态度修禅,他将无法发展菩提心或行菩萨行。“无实的禅修经验”,就是只修第一种道德行为所得到的经验。第一种道德行为是只与自己有关的善行(特别是禅修)。

  

  

《了义炬·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二、发菩提心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