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非爱不得自在。“谓由恶行虽无爱欲而堕恶趣”一个人不想堕落到三恶道中去,但是,你假如不相信因果,坏事干绝,不想去也得去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就是于非爱不得自在。
“二于可爱不得自在,谓由妙行虽无爱欲而升善趣。”对于可爱的东西不能自在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:一是对可爱的东西,一般的人都希望能得到它,占有它。事实上不可能,有情人不一定能成眷属。所以说于可爱不得自在。二是“谓由妙行虽无爱欲而升善趣”。善趣,指人天道,行五戒十善必感人天乘果报。这种善的结果不论你喜欢抑或不喜欢,不喜欢会有,喜欢的当然也会有。这是因为种了善因,自然就得善果。所以,不喜欢的同样会有,这是因果的规律,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“三于清净不得自在,谓不断五盖不修七觉支决定不能作苦边际。”我们希望清净,希望没有烦恼。然而,并不是一个人想没有烦恼就没有烦恼,事实上没那么简单。想没有烦恼,烦恼可能更多。所以说,假如一个人不断五盖,不断五种烦恼──睡眠、昏掉、贪欲、嗔恚、疑,不修七种觉支,那绝对没办法断除烦恼,绝对不能断除生死痛苦。这就是说,一个人若想清净就必须通过修行。假如说不修行,想要清净就能清净,想要没有烦恼就没有烦恼,没那么容易。对清净的问题有情众生是不可能自在的。
“四于俱生不得自在,谓一世界无二如来二转轮王俱时出现。”什么叫俱生呢?就是说,在一个世界中不能同时有两位如来出世。想有两位如来同时出世,这不行,办不到。因为世界的众生福报没那么大。所以,在一个世界里不仅不可能出现两个如来,甚至不可能有两个转轮圣王同时出现,只能出现一个。这是俱生不得自在。
“五于胜主不得自在,谓女不作转轮王等。”女众不能当转轮圣王,如果等女性当上转轮圣王的时候,有可能已经转成男身了,不再是女的了。所以,女众不服气也不行,不服气的去找佛陀算帐,这是佛说的,我也作不了主。所以叫胜主不得自在。
“六于证得不得自在,谓女不证独觉无上正等菩提。”第六,于证得不得自在。证得什么呢?谓女身不能证得独觉无上正等菩提。女身成佛,没有的事。《法华经》中有龙女成佛的故事。不过,龙女在成佛的一刹那,已经是转女成男了。所以,女众现在不服气,那就好好地修行。等到修行成功的时候,你要成佛,那时你肯定是男身了。那时候你就不会不服气。所以女的不证独觉,不证无上正等菩提,但可以证得阿罗汉果。
“七于现行不得自在,谓见谛者必不现行害生等事。”初果的圣人和初地以上的菩萨,想让他干坏事也干不成的。因为见谛的圣人,深信因果,他们对众生有着同体的大悲,他们宁舍生命也不会去干伤害众生的事。“诸异生类容可现行。《多界经》中广说此等,应随决了是处非处。”相反,所有的异生,即地前的菩萨及初果以前的凡夫众生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。在《多界经》中有关这种道理说得很多。
处非处主要破除什么呢?主要破除执自在性。印度的外道认为有大自在天,大自在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象基督教的上帝一样,无所不能,是万能的全能的。佛陀可不是全能的,佛陀还有七能三不能之类的。《指月录》中有说,佛陀有三种不能。所以说于处非处不得自在。譬如象科学、哲学、佛学等等,都不是万能的。科学有科学解决的领域,佛学有佛学解决的领域。不能用佛学代替科学,也不能用科学代替佛学。所以,世间上任何一事一物都有它能与不能的两个方面。
乙七、根善巧
如是已说处非处义,根义云何?颂曰:
根于取住续,用二净增上。
论曰: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义立:谓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义;命根于住一期相续有增上义;男女二根于续家族有增上义;于能受用善恶业果乐等五根有增上义;于世间净信等五根有增上义;于出世净未知等根有增上义。
根是什么意思呢?根是增上义。根有哪些具体内容?有二十二根。《俱舍论·根品》专门讲二十二根。在一期生命中,生命流转还灭的过程中有二十二种增上的力量,因为有这二十二种的增上缘,一个人才能完成生命中很多的功能和作用。
“论曰: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义立。”二十二根主要根据六事增上而建立起来。所谓六事增上:“谓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义:”第一,对所认识的六尘境界,六根有增上义。因为有了六根──眼耳鼻舌身意,所以人们才能认识色声香味触法。假如没有六根,人们就无法认识六尘外境。
“命根于住一期相续有增上义;”第二,命根对于一期生命的延续有增上的作用。有了命根生命才得以生存,一直延续下来,直到死亡。假如没有命根呢?乌呼哀哉!没命根也就没有命了,还说什么生命的延续?所以,有命根生命才得以延续。“男女二根于续家族有增上义;”第三,男女二根对传宗接代有增上的作用。
“于能受用善恶业果乐等五根有增上义;”第四,五受根对于受用善恶业的果报有增上作用。有情造的善业还是不善业,将来所感得的苦乐忧喜舍的五种结果,这五种感受对于人们享受所招感的果报有重要的作用。这是因为,人类假如没有痛苦的感觉,没有快乐的感觉,没有欢喜的感觉,没有忧愁的感觉,那么有情众生干好事或是干坏事都无所谓,反正结果没有感受,在痛苦面前你没有感觉,在快乐面前你同样没有感觉。
“于世间净信等五根有增上义;”第五,信等五根是信仰、精进、正念、禅定、智慧。对世间的清净这五根具有增上作用。“于出世净未知等根有增上义。”第六,已知根、未知根、具知根等三无漏根对于出世解脱断烦恼具有增上的作用。
说二十二根的目的是什么呢?在有情不了解二十二根的情况下,总觉得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和左右着自己的行为,在决定着我们的命运。二十二根揭示了人生的一切,并非有某种永恒不变的主体在支配着。
乙八、世善巧
已说根义,世义云何?颂曰:
因果已未用,是世义应知。
论曰:应知因果已未受用随其所应三世义别。谓于因果俱已受用是过去义,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来义,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现在义。
世,就是三世。世间从时间上来说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。如何区别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呢?这三者不好区别。比如说现在,现在还没说完就过去了;我们说未来,未来还没说完就变成现在了。所以时间就是这样交替飞逝,逝者如斯,象流水一样,流呀,流呀,流过去了。那么到底如何去区分这三世因果呢?
“论曰:应知因果已未受用随其所应三世义别。”根据因果的规律性,以感果还是未感果来区分三世的区别,“谓于因果俱已受用是过去义”,因果都已经发生过了。比如,从开学典礼的准备到开完,开学典礼的整个过程都已经完成了,发生过了,那就是过去时。“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来义”,如果说因和果都没有发生,那就属于未来。“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现在义”,是说因已经种下,而结果还没有产生或正在发生的过程。属于现在。
如果不了解三世因果的变化会有什么样的执著呢?执著有一个常。认为世间是永恒的,不变的。而佛教法告诉我们,一切事物的因果都在变化过程中,不是永恒不变的。
乙九、谛善巧
已说世义,谛义云何?颂曰:
受及受资粮,彼所因诸行。二寂灭对治,是谛义应知。
论曰:应知谛者即四圣谛。一苦圣谛,谓一切受及受资粮,契经中说诸所有受皆是苦故,受资粮者谓顺受法;二集圣谛,谓即彼苦所因诸行;三灭圣谛,谓前二种究竟寂灭;四道圣谛,谓即苦集能对治道。
“论曰:应知谛者即四圣谛。”谛,指四谛。四谛是佛法的大纲,整个佛法的理论不外乎四谛。四谛,即四圣谛,也就是四种真实,显示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真实因果。
“一苦圣谛,谓一切受及受资粮,契经中说诸所有受皆是苦故,受资粮者谓顺受法。”苦谛包括哪些内容呢?包括一切受及受资粮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,佛教所说的受不仅仅是苦受,还有乐受、喜受、忧受、舍受。不管是哪一种受,从它们的本质上来说都是苦的。什么叫受资粮?跟受相关的异熟果报。譬如人的色身,人的感情,人的思想等,这些都是受资粮。因为有了这些受资粮,我们才有能力感受苦乐。“二集圣谛,谓即彼苦所因诸行。”什么叫集谛?是招感痛苦的原因,即烦恼、业等。“三灭圣谛,谓前二种究竟寂灭。”灭谛,是消除痛苦与烦恼之后,所证得的涅槃。“四道圣谛,谓即苦集能对治道。”什么叫道谛?能对治苦集的途径,即八正道。
如果不了解四谛法门将会怎么样呢?将会执著染净所依性,认为染净法的生起,有一种外在的特殊力量在决定着。其实,染净法的生起也是因缘,也是缘起的。了解四谛法门之后,就是破除执染净所依性。
乙十、乘善巧
已说谛义,乘义云何?颂曰:
由功德过失,及无分别智。依他自出离,是乘义应知。
论曰:应知乘者,谓即三乘。此中如应显示其义。若从他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而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离者,是声闻乘。不从他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自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离者,是独觉乘。若自然起无分别智,由斯智故得出离者,名无上乘。
乘指三乘、五乘或一乘。乘是运载的意思,从凡夫修行到成佛,修行的整个过程所运用的方法,就叫作乘。就象旅客必须乘坐汽车、火车、飞机、轮船才能到达目的地一样。同样,在学佛修行上也要依止某一种法门,或是人天乘,或是声闻乘,或是菩萨乘,修行的人才能成就。依止人天乘的法门,就能成就人天乘的果位;依止声闻乘的法门,就能成就声闻乘的果位;依止菩萨乘的法…
《辩中边论探究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