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等六识界。
界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,也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六根是能取,六尘是所取,六识是彼取。能取指能够认识的六根,所认识的是六尘,能对六根六尘进行总分别的是六识。
界,“种子义名界”。界是种子的意思。种子就是因,种子是十八界生起之因。十八界把宇宙人生的一切分为十八种类型,所以叫十八界。其实,在佛教的经典中,界,还有其它的解释方法。比如《俱舍论》中说,界是种族义。本论中所说的界是种子的意思,也就是因义,十八界就是十八种法生起之因。
“论曰:能取种子义,谓眼等六内界。”能取的种子指眼等六内界,即六根。“所取种子义,谓色等六外界。”所取的种子,指色等六外界,也就是指六尘。“彼取种子义,谓眼识等六识界。”彼取的种子,指眼识等六识。宇宙间的一切法不外乎十八界,也就是不外乎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六根属于生理方面,六尘属于物理方面,六识属于心理方面。宇宙间的一切法虽然很多很多,但它不外乎生理、物理、心理这三方面。所以,宇宙间的一切法也就不外乎十八界。
十八界是怎么产生的呢?每一法的产生都有它们生起的种子。六根有六根的种子,六尘有六尘的种子,六识有六识的种子。然后这些种子依因待缘,生起现行,才能产生十八界的现象。如果不明白不了解缘起的道理,就会执著有因性,认为宇宙间有第一因。什么叫第一因?基督教、伊斯兰教,还有印度的婆罗门教等,他们都认为宇宙中有一个主宰神,能够创造世界,主宰世界。东西方哲学,什么唯心论、唯物论,都是执著有第一因。唯心论以心为第一因,唯物论以物质为第一因。佛法认为世界是缘起的,没有第一因。一切法缘生缘灭。
了解十八界的道理主要为了破除第一因。佛法与哲学家之所以不同的地方也在这里。过去那些教授们研究佛法,往往用哲学的概念把佛法套上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啊、客观唯心主义啊等等。其实这些是错误的。因为佛法根本不讲第一因。主观唯心主义的心,它必须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一种心;唯物主义的物质,必须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物质。佛法不认为有这样一个固定不变的心,也不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物质作为万物生起之因。因为佛法从缘起论来看,不管是物质现象,还是精神现象,都是缘起的。唯识所说的八识,八识也是缘起的。所以,十八界的意义在于破除执因性。
乙四、处善巧
已说界义,处义云何?颂曰:
能受所了境,用门义名处。
论曰:此中能受受用门义,谓六内处。若所了境受用门义,是六外处。
十二处的内容是什么?六根和六尘。六根是能受,能受用六尘境界。眼睛能受五彩缤纷的颜色。眼睛以什么为食?以色为食。看到好看的颜色,眼睛就说“好吃,好吃!”(众笑)看了又看。耳朵以什么为食?以音声为食。听到好听的声音,听了又想听,听着那美妙的旋律心里就舒服,感到身心舒畅,身体也健康了。好听的声音营养丰富,难听的声音就象坏的食品,听了恶心。所以耳朵以音声为食,享受的是音声。鼻子享受香臭;舌头享受美味;身体享受环境,舒适的环境住了舒服;意念享受思惟,思考一些有益的问题,心里的感受很高兴欢喜,相反,思考一些伤脑筋的事,感受怎么样?难过。所以,能享受是六根。
佛教认为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,有情的生存要靠食。平常人们所理解的食往往指饮食。其实佛教讲的食有四种: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。这就包括美衣、美食、美音声和优雅的环境,精神上的享受等等。相反,不好的饮食和环境,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健康,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存。
什么叫处?处是用门义。处,指处所,是门的意思。六根是对外界开放的六个窗口,也是一个人内心与外在环境相沟通的六个渠道。六根缘六尘,然后,一切精神活动就由此而产生。如果一个人少了一个门,譬如说没有眼根,那就是少了眼睛的对外窗口,由眼睛所引发的一切精神活动也就不能产生了。所以人对外界的认识主要取决于六根。六根完整,才能比较完整地认识世界。如果少了一门,就是少了一个主要的认识和感受渠道,你比别人也少了一个世界。比如说,眼睛瞎了的人,他们就少了一个色彩世界;耳朵聋的人,他们就少了一个音声世界。鼻子不灵敏的人,就少了一个香味世界。没有味觉的人,他永远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好吃,就少了美味世界。
“论曰:此中能受受用门义,谓六内处。若所了境受用门义,是六外处。”什么叫门义呢?就是能够受用。六根能够受用外在的六尘境界,所以又称为十二处。能够受用的是六内处,所了别的境界就是六外处。因为不了解十二处的道理,有情众生执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受者,在感受痛苦,感受快乐。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受者,有情苦乐的感受,是六根面对不同的六尘,随缘生起的。处善巧就是为了破除受者的执著。
乙五、缘起善巧
已说处义,缘起义如何?颂曰:
缘起义于因,果用无增减。
论曰:于因果用若无增益及无损减是缘起义。应知此中增益因者,执行等有不平等因;损减因者,执彼无因。增益果者,执有我行等缘无明等生;损减果者,执无明等无行等果。增益用者,执无明等于生行等有别作用;损减用者,执无明等于生行等全无功能。若无如是三增减执,应知彼于缘起善巧。
缘起的主要内容指什么?指十二因缘。怎样正确地认识缘起?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十二因缘?佛法告诉我们,应该对缘起的因、缘起的果、缘起的用做到无增益执和无损减执。增益执就是增多,损减执就是减少。如实地认识事物不增不减,不能多认识,也不能少认识。五个苹果就是五个,如果认为是六个,就是增益执;如果认为是四个,就是损减执。五个就是五个,这种认识是正确的、中道的看法,这是实相真实的看法。对十二因缘的认识也应该这样。
“论曰:于因果用若无增益及无损减是缘起义,应知。”对缘起的因,对缘起的果,对缘起的用,如果能够产生不增益的执著,也不产生损减的执著,这就是正确地认识缘起。这点学佛的人应该知道。
“此中增益因者,执行等有不平等因。”什么叫增益因?增益就是添油加醋,本来没有,添加上去多出来的。比方说,本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第一性,如果执著有第一性,这就是增益因。就如十二因缘中“行”的生起,有情行为的生起,并没有一个独存的主宰者在产生作用,而是因缘和合的。如果有人执著有个实在的主宰者,这就是属于增益因。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因,也是一种错误的因。“损减因者,执彼无因。”损减因,执著没有因,一切都是偶然的。真实的认识必须远离两边,不能执著有真实不变的自我和上帝,或者哲学家所说的第一因,能生万物。这些都属于增益因。象某些唯物论者,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,这就是属于损减因。
“增益果者,执有我行等缘无明等生。”增益果就是多出来的结果。诸法无我。但有情执著有一实在的我,从无明生起。其实,无明缘行,这是一种缘起的过程。“损减果者,执无明等无行等果。”损减果,执著无明等没有行等果。无明缘行,因果的规律如此。如果认为无明没有行等结果,不会生起行等,那就是损减果。
“增益用者,执无明等于生行等有别作用。”假如执著无明生行之外还有其它的作用,这就属于一种增益。“损减用者,执无明等于生行等全无功能。”如果执著无明等不能产生行的功能,这就属于一种损减执。
“若无如是三增减执,应知彼于缘起善巧。”对十二缘起,从无明生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乃至生缘老死,能够离开增益执和损减执这两种状态,就可以正确地认识缘起的道理。反之,对世界就不能正确地认识,会认为世界有一个能作者。譬如神教,他们认为上帝就是这个世界的作者,世界是上帝创造的。缘起法告诉我们,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作者,这世界是缘起的。所以,如实地认识缘起主要在于破除执作者性。
乙六、处非处善巧
已说缘起义,处非处义云何?颂曰:
于非爱爱净,俱生及胜主。得行不自在,是处非处义。
论曰:处非处义略由七种不得自在,应知其相:一于非爱不得自在,谓由恶行虽无爱欲而堕恶趣;二于可爱不得自在,谓由妙行虽无爱欲而升善趣;三于清净不得自在,谓不断五盖不修七觉支决定不能作苦边际;四于俱生不得自在,谓一世界无二如来二转轮王俱时出现;五于胜主不得自在,谓女不作转轮王等;六于证得不得自在,谓女不证独觉无上正等菩提;七于现行不得自在,谓见谛者必不现行害生等事,诸异生类容可现行。《多界经》中广说此等,应随决了是处非处。
什么叫处非处?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能与不能的两个方面。举例子来说,譬如水,它具有湿性,可以清洗肮脏东西。火具有暖性,可以烤熟生的食物。水可以把面粉糅在一起,但是水没有热能,不能把生物煮熟。而火可以煮熟生的食物,但它不能把面粉糅在一起。所以,每一件事物都有它能的一面和不能的一面。这叫作处非处义。
“论曰:处非处义略由七种不得自在,应知其相。”处非处义简单地说有七种不得自在。首先应该知道处非处的意义是怎么回事,它主要在于破除我执,破除上帝的无所不能。佛法告诉我们,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能与不能的两面,并没有一种事物能够代替一切。
“一于非爱不得自在,谓由恶行虽无爱欲而堕恶趣。”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能自在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譬如我们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,心里希望远离它。但是,在很多情况下偏偏就远离不了,“不是冤家不碰头”、“冤家路窄”。你不喜欢的人偏偏同住一个房间,床铺挨着床铺,真是难受!这叫作…
《辩中边论探究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