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非愛不得自在。“謂由惡行雖無愛欲而墮惡趣”一個人不想墮落到叁惡道中去,但是,你假如不相信因果,壞事幹絕,不想去也得去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就是于非愛不得自在。
“二于可愛不得自在,謂由妙行雖無愛欲而升善趣。”對于可愛的東西不能自在。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:一是對可愛的東西,一般的人都希望能得到它,占有它。事實上不可能,有情人不一定能成眷屬。所以說于可愛不得自在。二是“謂由妙行雖無愛欲而升善趣”。善趣,指人天道,行五戒十善必感人天乘果報。這種善的結果不論你喜歡抑或不喜歡,不喜歡會有,喜歡的當然也會有。這是因爲種了善因,自然就得善果。所以,不喜歡的同樣會有,這是因果的規律,不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。
“叁于清淨不得自在,謂不斷五蓋不修七覺支決定不能作苦邊際。”我們希望清淨,希望沒有煩惱。然而,並不是一個人想沒有煩惱就沒有煩惱,事實上沒那麼簡單。想沒有煩惱,煩惱可能更多。所以說,假如一個人不斷五蓋,不斷五種煩惱──睡眠、昏掉、貪欲、嗔恚、疑,不修七種覺支,那絕對沒辦法斷除煩惱,絕對不能斷除生死痛苦。這就是說,一個人若想清淨就必須通過修行。假如說不修行,想要清淨就能清淨,想要沒有煩惱就沒有煩惱,沒那麼容易。對清淨的問題有情衆生是不可能自在的。
“四于俱生不得自在,謂一世界無二如來二轉輪王俱時出現。”什麼叫俱生呢?就是說,在一個世界中不能同時有兩位如來出世。想有兩位如來同時出世,這不行,辦不到。因爲世界的衆生福報沒那麼大。所以,在一個世界裏不僅不可能出現兩個如來,甚至不可能有兩個轉輪聖王同時出現,只能出現一個。這是俱生不得自在。
“五于勝主不得自在,謂女不作轉輪王等。”女衆不能當轉輪聖王,如果等女性當上轉輪聖王的時候,有可能已經轉成男身了,不再是女的了。所以,女衆不服氣也不行,不服氣的去找佛陀算帳,這是佛說的,我也作不了主。所以叫勝主不得自在。
“六于證得不得自在,謂女不證獨覺無上正等菩提。”第六,于證得不得自在。證得什麼呢?謂女身不能證得獨覺無上正等菩提。女身成佛,沒有的事。《法華經》中有龍女成佛的故事。不過,龍女在成佛的一刹那,已經是轉女成男了。所以,女衆現在不服氣,那就好好地修行。等到修行成功的時候,你要成佛,那時你肯定是男身了。那時候你就不會不服氣。所以女的不證獨覺,不證無上正等菩提,但可以證得阿羅漢果。
“七于現行不得自在,謂見谛者必不現行害生等事。”初果的聖人和初地以上的菩薩,想讓他幹壞事也幹不成的。因爲見谛的聖人,深信因果,他們對衆生有著同體的大悲,他們甯舍生命也不會去幹傷害衆生的事。“諸異生類容可現行。《多界經》中廣說此等,應隨決了是處非處。”相反,所有的異生,即地前的菩薩及初果以前的凡夫衆生才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。在《多界經》中有關這種道理說得很多。
處非處主要破除什麼呢?主要破除執自在性。印度的外道認爲有大自在天,大自在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象基督教的上帝一樣,無所不能,是萬能的全能的。佛陀可不是全能的,佛陀還有七能叁不能之類的。《指月錄》中有說,佛陀有叁種不能。所以說于處非處不得自在。譬如象科學、哲學、佛學等等,都不是萬能的。科學有科學解決的領域,佛學有佛學解決的領域。不能用佛學代替科學,也不能用科學代替佛學。所以,世間上任何一事一物都有它能與不能的兩個方面。
乙七、根善巧
如是已說處非處義,根義雲何?頌曰:
根于取住續,用二淨增上。
論曰: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義立:謂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義;命根于住一期相續有增上義;男女二根于續家族有增上義;于能受用善惡業果樂等五根有增上義;于世間淨信等五根有增上義;于出世淨未知等根有增上義。
根是什麼意思呢?根是增上義。根有哪些具體內容?有二十二根。《俱舍論·根品》專門講二十二根。在一期生命中,生命流轉還滅的過程中有二十二種增上的力量,因爲有這二十二種的增上緣,一個人才能完成生命中很多的功能和作用。
“論曰: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義立。”二十二根主要根據六事增上而建立起來。所謂六事增上:“謂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義:”第一,對所認識的六塵境界,六根有增上義。因爲有了六根──眼耳鼻舌身意,所以人們才能認識色聲香味觸法。假如沒有六根,人們就無法認識六塵外境。
“命根于住一期相續有增上義;”第二,命根對于一期生命的延續有增上的作用。有了命根生命才得以生存,一直延續下來,直到死亡。假如沒有命根呢?烏呼哀哉!沒命根也就沒有命了,還說什麼生命的延續?所以,有命根生命才得以延續。“男女二根于續家族有增上義;”第叁,男女二根對傳宗接代有增上的作用。
“于能受用善惡業果樂等五根有增上義;”第四,五受根對于受用善惡業的果報有增上作用。有情造的善業還是不善業,將來所感得的苦樂憂喜舍的五種結果,這五種感受對于人們享受所招感的果報有重要的作用。這是因爲,人類假如沒有痛苦的感覺,沒有快樂的感覺,沒有歡喜的感覺,沒有憂愁的感覺,那麼有情衆生幹好事或是幹壞事都無所謂,反正結果沒有感受,在痛苦面前你沒有感覺,在快樂面前你同樣沒有感覺。
“于世間淨信等五根有增上義;”第五,信等五根是信仰、精進、正念、禅定、智慧。對世間的清淨這五根具有增上作用。“于出世淨未知等根有增上義。”第六,已知根、未知根、具知根等叁無漏根對于出世解脫斷煩惱具有增上的作用。
說二十二根的目的是什麼呢?在有情不了解二十二根的情況下,總覺得在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和左右著自己的行爲,在決定著我們的命運。二十二根揭示了人生的一切,並非有某種永恒不變的主體在支配著。
乙八、世善巧
已說根義,世義雲何?頌曰:
因果已未用,是世義應知。
論曰:應知因果已未受用隨其所應叁世義別。謂于因果俱已受用是過去義,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來義,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現在義。
世,就是叁世。世間從時間上來說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。如何區別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呢?這叁者不好區別。比如說現在,現在還沒說完就過去了;我們說未來,未來還沒說完就變成現在了。所以時間就是這樣交替飛逝,逝者如斯,象流水一樣,流呀,流呀,流過去了。那麼到底如何去區分這叁世因果呢?
“論曰:應知因果已未受用隨其所應叁世義別。”根據因果的規律性,以感果還是未感果來區分叁世的區別,“謂于因果俱已受用是過去義”,因果都已經發生過了。比如,從開學典禮的准備到開完,開學典禮的整個過程都已經完成了,發生過了,那就是過去時。“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來義”,如果說因和果都沒有發生,那就屬于未來。“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現在義”,是說因已經種下,而結果還沒有産生或正在發生的過程。屬于現在。
如果不了解叁世因果的變化會有什麼樣的執著呢?執著有一個常。認爲世間是永恒的,不變的。而佛教法告訴我們,一切事物的因果都在變化過程中,不是永恒不變的。
乙九、谛善巧
已說世義,谛義雲何?頌曰:
受及受資糧,彼所因諸行。二寂滅對治,是谛義應知。
論曰:應知谛者即四聖谛。一苦聖谛,謂一切受及受資糧,契經中說諸所有受皆是苦故,受資糧者謂順受法;二集聖谛,謂即彼苦所因諸行;叁滅聖谛,謂前二種究竟寂滅;四道聖谛,謂即苦集能對治道。
“論曰:應知谛者即四聖谛。”谛,指四谛。四谛是佛法的大綱,整個佛法的理論不外乎四谛。四谛,即四聖谛,也就是四種真實,顯示了世間與出世間的真實因果。
“一苦聖谛,謂一切受及受資糧,契經中說諸所有受皆是苦故,受資糧者謂順受法。”苦谛包括哪些內容呢?包括一切受及受資糧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,佛教所說的受不僅僅是苦受,還有樂受、喜受、憂受、舍受。不管是哪一種受,從它們的本質上來說都是苦的。什麼叫受資糧?跟受相關的異熟果報。譬如人的色身,人的感情,人的思想等,這些都是受資糧。因爲有了這些受資糧,我們才有能力感受苦樂。“二集聖谛,謂即彼苦所因諸行。”什麼叫集谛?是招感痛苦的原因,即煩惱、業等。“叁滅聖谛,謂前二種究竟寂滅。”滅谛,是消除痛苦與煩惱之後,所證得的涅槃。“四道聖谛,謂即苦集能對治道。”什麼叫道谛?能對治苦集的途徑,即八正道。
如果不了解四谛法門將會怎麼樣呢?將會執著染淨所依性,認爲染淨法的生起,有一種外在的特殊力量在決定著。其實,染淨法的生起也是因緣,也是緣起的。了解四谛法門之後,就是破除執染淨所依性。
乙十、乘善巧
已說谛義,乘義雲何?頌曰:
由功德過失,及無分別智。依他自出離,是乘義應知。
論曰:應知乘者,謂即叁乘。此中如應顯示其義。若從他聞涅槃功德生死過失而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是聲聞乘。不從他聞涅槃功德生死過失自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是獨覺乘。若自然起無分別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名無上乘。
乘指叁乘、五乘或一乘。乘是運載的意思,從凡夫修行到成佛,修行的整個過程所運用的方法,就叫作乘。就象旅客必須乘坐汽車、火車、飛機、輪船才能到達目的地一樣。同樣,在學佛修行上也要依止某一種法門,或是人天乘,或是聲聞乘,或是菩薩乘,修行的人才能成就。依止人天乘的法門,就能成就人天乘的果位;依止聲聞乘的法門,就能成就聲聞乘的果位;依止菩薩乘的法…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