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辩中边论探究▪P3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照。因为念的记言,在正念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正知,如果没有正念,有可能在昏沉或掉举的状态中。如果说有正念,就能从昏沉掉举两种过失中摆脱出来,然后使心念处在正知的状态中。所以,禅宗的修行,非常重视正知的力量,禅宗虽然不重视戒律,但是,他们对心念的要求非常严格。平常人,一天到晚,有很多时间都是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,而禅宗祖师们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清清明明的心境。

   “伏行谓思,由能随觉沉掉失已为欲伏除发起加行。”伏行指思。当我们处在昏沉掉举的状态时,必需正念当提,起心观照。“灭等流者,谓彼沉掉既断灭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。”当摆脱了昏沉和掉举两种状态之后,心念当住于平等壮态中,不必作意观照。永嘉禅师有四句话:“恰恰用心时,恰恰无心用。无心恰恰用,常用恰恰无。”这四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。用心的时候,但又是无心。无心的时候,又在用心,但又不起心动念地加功用行。如果起心动念去加功用行,这个时候,反而观照力太强,不容易寂静,不容易入定。所以说要不作行。     

  甲四、五 根

   已说修神足,当说修五根。所修五根云何安立?颂曰:

   已种顺解脱,复修五增上。谓欲行不忘,不散乱思择。

   论曰: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,复应修习五种增上:一欲增上;二加行增上;三不忘境增上;四不散乱增上;五思择增上。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。

   “已说修神足,当说修五根。所修五根云何安立?”在整个修证过程中,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属于顺解脱分,种下的是解脱之因,离见道还比较远。而五根、五力属于顺抉择分。五根是怎么样安立的?根有增上的力量。这五种法门是进入见道的增上力量,所以叫五根。

   “颂曰:已种顺解脱,复修五增上。谓欲行不忘,不散乱思择。”前面已经介绍了顺解脱分,进一步还要修五种增上。这五种,第一种是欲,第二种是行,第三种是不忘,第四种是不散,第五种是思择。也就是信进念定慧。

   “论曰: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,复应修习五种增上。”由修四神足圆满之后,有能力种下解脱之因。解脱之因圆满之后,还应该修习五种增上。

   “一欲增上。”欲增上,也就是信根。信,指对佛法的信仰,有信仰才能对佛法产生希求。信的特点就是欲,有信仰才会产生希求和希望。“二加行增上。”加行增上指精进根,精进的特点就是要加功用行。“三不忘境增上。”不忘境增上指念,建立正念。比如说修四念住。念的特点是不忘境。“四不散乱增上。”不散乱增上指定,定的特点是不散乱。“五思择增上。”思择增上指慧。慧的特点就是思择。     

  甲五、五 力

   已说修五根,当说修五力。何者五力?次第云何?颂曰:

   即损障名力,因果立次第。

   论曰: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力复说为力,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。此五次第依因果立,以依前因引后果故。谓若决定信有因果,为得此果以勤精进,勤精进已便住正念,住正念已心则得定,心得定已能如实知,既如实知无事不办,故此次第依因果立。

   五根和五力,从它们的内容上来讲是一样的,五力也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。但是,为什么一个叫五根,一个叫五力?主要从作用的不同来安立的。五根从增上的意义来说,五力从能够降伏烦恼和对治烦恼的角度来说。五力所显示的五种,它的力量特别强大。所以叫“即损障名力”。“因果次第立”,这五种根据因果的次第而建立。

   “论曰: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力复说为力,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。”五根具有特殊的作用,从它特殊的力量和殊胜的势力这个角度来说,它又可以叫作力。五力具有降伏和灭除不信障等的功用。信力能够对治不信,精进能够对治懈怠,念能够对治昏沉、掉举,定能够对治散乱,慧能够对治愚痴。五力能够对治五种障碍,不被五障所左右。

   “此五次第依因果立,以依前因引后果故。”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根据因果的关系建立起来,由前面的因能引后面的果。

   “谓若决定信有因果,为得此果以勤精进,勤精进已便住正念,住正念已心则得定,心得定已能如实知,既如实知无事不办,故此次第依因果立。”五力建立的因果次第。比如说,当决定信佛法的因果道理,信世间出世间的染净因果;或者说相信涅槃菩提的佛果;或者说相信禅定、智慧、解脱的结果。于是发起精进。精进之后,才能安住在正念中。这种信仰如果长时安住在正念之中,久而久之,自然就能得定。心如果能够得定,就能开发智慧。智慧开发了,才能如实知。有了智慧之后,才能做到无事不办。所以,智慧的成就,它的作用是世界上最大的。我经常说,在今天这个时代,不要学神通,要学智慧,科学就是神通。懂得科学,懂得运用科学,就能神通广大。不过,必须有智慧。如果没有智慧,面对科技不会运用,还是不能得神通。前因引后果,五力的次第得以建立。

   如前所说顺解脱分既圆满已复修五根,何位修习顺抉择分为五根位五力位耶?颂曰:

   顺抉择二二,在五根五力。

   论曰:顺抉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,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。

   五根位和五力位属于顺抉择分,顺抉择分就是见道位。以智慧的力量能够亲证真理,叫抉择,属于抉择的范畴。顺抉择分,在五根五力部分,它的内容就是“二二”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所谓顺抉择分,在修道的过程中,它属于加行位。加行位有四个步骤,也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。暖、顶是两种,忍、世第一又是两种。所以说顺抉择分是两个部分组成的,故说“二二”。

   “论曰:顺抉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,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。”顺抉择分有四个位置,前二就是暖位和顶位。从唯识的角度来看,它们所修行的内容,主要修四种寻思,思考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。名就是名称,义就是名称所包含的内涵。比如说到桌子时候,必然包括两个部分,一个是桌子的名称,一个是桌子的实体,一个是名,一个是实。当对名和实进行认识的时候,又会产生两种状态,就是自性和差别。说到一个名称,觉得这个名称实实在在,这就是名的自性。说到桌子,觉得桌子实实在在,这就是对桌子产生的自性执。当说到名称的时候,会觉得这名称或者是好听,或者是难听,这就是对名称产生的一种差别执著。当说到桌子的时候,分辩这张桌子好看不好看,质量好不好,喜欢不喜欢,这就是对桌子产生差别执著。

   凡夫时时刻刻处在遍计所执的状态,对世间上的一切事物,所产生对名的执著以及对实的执著,都是错误的。所以,修学佛法之后,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世间上的一切名和实的法,通过寻思,把以往对事物所造成的认识,用佛法的观点重新思考,名到底是什么东西?是不是象众生所执著的那样,有一个实实在在的“名”?是不是象大家所执著的那样,名真正地好听抑或是真正地难听?同样,对实体的事物,也要进行一番考查,是不是象大家所想象的那样,这个桌子就是实在的?永恒不变的?是不是桌子在客观上就存在好看或者是难看?对这些问题,进行重新的思考,这就是四寻思。

   四种寻思的修行,主要在暖位和顶位。修四寻思之行,就能够证到暖位和顶位。所以,在暖位和顶位两种状态之下修五根法门,然后在忍和世第一的状态之下,用四寻思来思考一切法,通过思考之后,对事物重新认识。这种重新认识所取得的智慧,就是如实智。这四种如实智的成就,主要在忍和世第一位。所以,当在忍和世第一位的时候,就能够成就四种世间上最高的智慧,对事物接近于正确地认识。虽然这个时候根本智还没有产生,但是,它的影子已经出来了,马上就要产生了。这就是说,在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位,通过修五根五力,起四寻思、四如智所能产生的结果,能证入见道的状态。     

  甲六、七觉支

   已说修五力,当说修觉支。所修觉支,云何安立?颂云:

   觉支略有五,谓所依自性,出离并利益,及三无染支。

   论曰:此支助觉故名觉支,由此觉支位在见道。广有七种略为五支,一觉所依支谓念;二觉自性支谓择法;三觉出离支谓精进;四觉利益支谓喜;五觉无染支,此复三种谓安定舍。何故复说无染为三,颂曰:

   由因缘所依,自性义差别。故轻安定舍,说为无染支。

   论曰:轻安即是无染因缘,粗重为因,生诸杂染,轻安是彼近对治故,所依谓定,自性即舍,故此无染义别有三。

   觉支有七种,指七种觉悟之因。支,是因的意思。七种能够使人觉悟的法门,七觉支能使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,即见道。七觉支的结果就是见道。七觉支的内容有七种,第一是念,第二是择法,第三是精进,第四是喜,第五是轻安,第六是定,第七是舍。

   “颂云:觉支略有五,谓所依、自性,出离并利益,及三无染支。”觉支虽然有七种,但是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分为所依、自性、出离、利益、三无染五个部分。

   “论曰:此支助觉故名觉支,由此觉支位在见道。”什么叫觉支?因为它能够帮助有情众生觉悟,所以叫觉支。觉支的成就,在见道位。觉支有七,简单地归纳一下,有五个部分,如上所说。

   “一觉所依支谓念。”觉悟依止念而生起,正念是觉悟生起之因。所以,要成就智慧,首先要保持正念。佛教为什么反对喝酒?在佛教所有的戒律之中,不管是小乘戒还是大乘戒,都禁止喝酒。禁酒,可以说是佛教所特有。其它宗教,如基督教、道教等,它们并不禁酒,唯独佛教禁酒,这是为什么?原因是佛教要成就觉悟,成就智慧。学佛修行,需要保持正念,从正念的基础上,才能产生智慧。如果喝醉了,不可能保持正念。正念丢失,如何成就智慧?所以佛教禁酒…

《辩中边论探究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