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辩中边论探究▪P3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为的是成就觉悟。

   “二觉自性支谓择法。”觉悟的本身就是见道,见道的智慧叫“择法”,也就是证得真理、证得诸法实相的智慧。

   “三觉出离支谓精进。”觉出离支指精进。通过觉悟的力量,有情从烦恼、困惑、生死中脱离出来,这必需依靠精进的力量。

   “四觉利益支谓喜。”觉悟之后,见道之后,会带来喜的利益。喜就是欢喜,法喜充满。所以,真正的法喜充满,在见道之后。一般只是小小的欢喜。

   “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舍。”觉无染支有三种:轻安、定、舍。这三支也是使有情觉悟、见道的几个部分。

   “何故复说无染为三,颂曰:由因缘所依,自性义差别。故轻安定舍,说为无染支。”为什么说无染有三种?这是什么原因?

   “论曰:轻安即是无染因缘,粗重为因,生诸杂染,轻安是彼近对治故。”轻安是产生无染的因缘。假如一个人在没有轻安的状态之下,就会生起种种杂染:譬如生起种种烦恼,种种痛苦,造种种业。这些都是在没有轻安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不良现象。但是,一个人有了轻安之后,没有粗重,身心安祥,不生烦恼,没有杂染生起。

   “所依谓定,自性即舍,故此无染义别有三。”轻安依止定才能生起。定的特点就是舍。舍是一种平等的平衡状态。所以,轻安、定、舍这三种是证得真理的重要条件,是摆脱染污的重要条件。这是因为,假如没有轻安、没有定、没有舍,就产生种种烦恼、种种困惑、造种种业,见不到真理。反过来说,有轻安有定有舍,则不会被五欲尘劳所染污,拥有正念,能见正道。所以说无染义有三种。    

  甲七、八正道

   说修觉支已,当说修道支。所修道支云何安立?颂曰:

   分别及诲示,令他信有三;对治障亦三,故道支成八。

   论曰:于修道位建立道支,故此道支广八略四。一分别支,谓正见,此虽是世间而出世后得,由能分别见道位中自所证故。二诲示他支,谓正思惟正语一分,等起发言诲示他故。三令他信支,此有三种,谓正语正业正命。四对治障支,亦有三种,谓正精进正念正定。由此道支略四广八。

   “说修觉支已,当说修道支。”八正道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。因为八正道是趣向解脱的不二中道。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没有离开八正道。八正道在修行,在这里指修道位的过程。因为见道之后就是修道。

   “所修道支云何安立?颂曰:分别及诲示,令他信有三;对治障亦三,故道支成八。”所修的八正道是如何安立的?八正道分为这么几个部分的内容:一分别,二诲示,三令他信有三种,四对治也有三种,合起来正好八支。所以,八正道也是在修行的过程中,根据它所应对治的障碍,以及它所能证得的真理,就不同功用而建立起来的。

   “论曰:于修道位建立道支,故此道支广八略四。”在修道位的过程中建立道支。八正道详细地说就是八种,简单地归纳为四种。

   “一分别支,谓正见,此虽是世间而出世后得,由能分别见道位中自所证故。”第一分别支。分别支指正见。正见有世间的,有出世间的。学佛修行首先要树立世间正见,但是究竟证得正见是在出世间。这种正见仍属于出世间的解脱知见。因为所要证的见道属于出世的内容。由于正见在见道位中,所以它是无分别智亲证真理、亲证真如。

   “二诲示他支,谓正思惟正语一分,等起发言诲示他故。”第二诲示他支。诲示是为他说法,要把佛法转化为世间上任何一个人所能接受的方式,那就有必要通过思考,有必要运用后得智。同时,还要通过语言的表达,在见道的基础上,运用后得智,然后用语言去教导他人。

   “三令他信支,此有三种,谓正语正业正命。”第三令他信支,令别人信仰、令别人信受你所说的佛法和你所悟到的真理。它包含有三种: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。正语是以正确的语言,──所谓正确的语言也有两种,一种是真实的语言,一种是利他的语言;以正确的语言度化有情。正语要远离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。正业指清净的、正确的身口意三业,正业要远离不善的三业。正命就是要选择正当的生活方式,不能够不择手段地去追名逐利。一个人有了正语、正业、正命后,世人才会信仰你,才能接受你所说的佛法。

   “四对治障支,亦有三种,谓正精进正念正定。”第四对治障支,也有三种,指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八正道里边,能够对治障碍的就是此对治障支。精进对治懈怠,正念对治邪念,正定对治掉举、散乱。八正道简单地说就这四类,详细地说为八种。

   何缘后二各分为三?颂曰:

   表见戒远离,令他深信受;对治本随惑,及自在障故。

   论曰:正语等三如次表已,见、戒、远离令他信受。谓由正语论议决择,令他信知已有胜慧;由正业故不作邪业,令他信知已有净戒;由正命故,应量应时如法乞求衣钵等物,令他信已有胜远离。正精进等三如次,对治本、随二烦恼及自在障。此所对治略有三种:一根本烦恼谓修所断,二随烦恼谓昏沉掉举,三自在障谓障所引胜品功德。此中正精进别能对治初,为对治彼勤修道故。正念别能对治第二,系念安住止等相中,远离昏沉及掉举故。正定别能对治第三,依胜静虑速能引发诸神通等胜功德故。

   “何缘后二各分为三?颂曰:表见、戒、远离,令他深信受;对治本随惑,及自在障故。”为什么后两支每支里都包括三种呢?信他支里,主要表示见、戒、远离,如果这几个方面做好了就能令他信受。对治障支能对治本、随以及自在障烦恼。

   “论曰:正语等三如次表已,见、戒、远离令他信受。谓由正语论议决择,令他信知已有胜慧。”正语、正业、正命等三种表示一个人在见、戒、远离等三方面的成就和具足,使得别人信受他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一个人,只有具足正语以后,在发表议论时、在说话时、在研讨佛法的时,别人才会相信你有真实的智慧,你说的话能够真正地对别人有利益,你说的话不是弄虚作假,而是真实的。反之,一个人没有正语,肯定没有智慧,没有正见,才会有邪语。因为有智慧的人、有正见的人,说的是正语。

   “由正业故,不作邪业,令他信知已有净戒。”一个人有了正业之后,就不会作邪业,身口意三业都能如法如律,都能按佛陀制订的戒律去做。这样,信众才会相信你具足戒律,具足清净的梵行,信众才会信仰你。

   “由正命故,应量应时,如法乞求衣钵等物,令他信已有胜远离。”一个人只有具足正命,具足正当的谋生手段,信众才会信受你。比如出家人,乞食、接受供养,不起贪心,如法如律地乞食,信众才会相信你对名利等都看淡了。否则,又做生意,又赶经忏,什么都干,只要能赚钱,不择手段。这样,信众不会相信你,觉得这个人出家人很贪婪,比在家人更贪婪,信众肯定不会恭敬你。所以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是一个出家人在信徒中建立威信的重要内容。

   “正精进等三如次对治本随二烦恼及自在障,此所对治略有三种,一根本烦恼谓修所断,二随烦恼谓昏沉掉举,三自在障谓障所引胜品功德。”正精进等三种,它们属对治障这一支的内容。对治什么呢?对治“本”──根本烦恼、“随”──随烦恼和自在障。正精进等三种所要对治的内容就这三种。第一种根本烦恼,如《百法明门论》中所讲的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就是根本烦恼。第二种随烦恼,比如说昏沉、掉举之类。第三种自在障。修行本来要成就自在的,一个人如果能够成就神通、成就智慧,本来可以很自在。但是,如果有障碍,不能成就神通,不能成就智慧,也就不能自在。不能自在,就属于自在障的范畴,影响自在的一种障碍。

   “此中正精进别能对治初,为对治彼勤修道故。”在这三种之中,正精进能对治第一种根本烦恼。为了对治根本烦恼,必须精进地修道。

   “正念别能对治第二,系念安住止等相中远离昏沉及掉举故。”第二种,正念主要能对治昏沉、掉举等随烦恼。必须时时系念,时时保持正念,安住在止的状态中,然后就能远离昏沉和掉举。

   “正定别能对治第三,依胜静虑速能引发诸神通等胜功德故。”正定主要能对治第三种自在障。因为正定能够引发神通等功德,令得神通自在。

   八正道的建立,简单地说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建立起来的,详细地说是从八种修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。必需注意的是,整个八正道在修学过程中的重要性。    

  甲八、三乘修治差别

   修治差别云何应知?颂曰:

   有倒顺无倒,无倒有倒随;无倒无倒随,是修治差别。

   论曰:此修对治略有三种,一有颠倒顺无颠倒,二无颠倒有颠倒随,三无颠倒无颠倒随。如是三种修治差别,如次在异生有学无学位。

   本品其实主要有两个部分的内容。一是修行对治的法门,讲三十七道品。一是讲凡夫、二乘、菩萨在修行以及修证上的差别。也就是说,从凡夫、声闻到菩萨乘,这三种人修行过程中思想境界的差别。

   “修治差别云何应知?颂曰:有倒顺无倒,无倒有倒随;无倒无倒随,是修治差别。”这一颂主要讲三种人修行的差别。有倒顺无倒--凡夫的修行;无倒有倒随--声闻有学位的修行;无倒无倒随--声闻无学位的修行。

   “论曰:此修对治略有三种。一有颠倒顺无颠倒。”修治简略地说有三种不同情况。第一种指凡夫异生的修行。什么叫异生?在没有见道之前的众生都叫凡夫异生。见道之后就不叫凡夫异生,而称为圣贤了。有颠倒指有漏法,无颠倒就是无漏法。凡夫的修行状况是有颠倒,圣者是无颠倒。什么意思呢?凡夫在有漏的状况之下,以有漏的凡夫顺着无漏正法修行,但仍然没有离开有漏妄识,所以叫有颠倒顺无颠倒。

   “二无颠倒有颠倒随。”第二种指声闻有学位的修行。声闻前三果人都属于有学位。有学位…

《辩中边论探究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