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爲的是成就覺悟。
“二覺自性支謂擇法。”覺悟的本身就是見道,見道的智慧叫“擇法”,也就是證得真理、證得諸法實相的智慧。
“叁覺出離支謂精進。”覺出離支指精進。通過覺悟的力量,有情從煩惱、困惑、生死中脫離出來,這必需依靠精進的力量。
“四覺利益支謂喜。”覺悟之後,見道之後,會帶來喜的利益。喜就是歡喜,法喜充滿。所以,真正的法喜充滿,在見道之後。一般只是小小的歡喜。
“五覺無染支此複叁種謂安定舍。”覺無染支有叁種:輕安、定、舍。這叁支也是使有情覺悟、見道的幾個部分。
“何故複說無染爲叁,頌曰:由因緣所依,自性義差別。故輕安定舍,說爲無染支。”爲什麼說無染有叁種?這是什麼原因?
“論曰:輕安即是無染因緣,粗重爲因,生諸雜染,輕安是彼近對治故。”輕安是産生無染的因緣。假如一個人在沒有輕安的狀態之下,就會生起種種雜染:譬如生起種種煩惱,種種痛苦,造種種業。這些都是在沒有輕安的狀態下所産生的不良現象。但是,一個人有了輕安之後,沒有粗重,身心安祥,不生煩惱,沒有雜染生起。
“所依謂定,自性即舍,故此無染義別有叁。”輕安依止定才能生起。定的特點就是舍。舍是一種平等的平衡狀態。所以,輕安、定、舍這叁種是證得真理的重要條件,是擺脫染汙的重要條件。這是因爲,假如沒有輕安、沒有定、沒有舍,就産生種種煩惱、種種困惑、造種種業,見不到真理。反過來說,有輕安有定有舍,則不會被五欲塵勞所染汙,擁有正念,能見正道。所以說無染義有叁種。
甲七、八正道
說修覺支已,當說修道支。所修道支雲何安立?頌曰:
分別及誨示,令他信有叁;對治障亦叁,故道支成八。
論曰:于修道位建立道支,故此道支廣八略四。一分別支,謂正見,此雖是世間而出世後得,由能分別見道位中自所證故。二誨示他支,謂正思惟正語一分,等起發言誨示他故。叁令他信支,此有叁種,謂正語正業正命。四對治障支,亦有叁種,謂正精進正念正定。由此道支略四廣八。
“說修覺支已,當說修道支。”八正道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。因爲八正道是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。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沒有離開八正道。八正道在修行,在這裏指修道位的過程。因爲見道之後就是修道。
“所修道支雲何安立?頌曰:分別及誨示,令他信有叁;對治障亦叁,故道支成八。”所修的八正道是如何安立的?八正道分爲這麼幾個部分的內容:一分別,二誨示,叁令他信有叁種,四對治也有叁種,合起來正好八支。所以,八正道也是在修行的過程中,根據它所應對治的障礙,以及它所能證得的真理,就不同功用而建立起來的。
“論曰:于修道位建立道支,故此道支廣八略四。”在修道位的過程中建立道支。八正道詳細地說就是八種,簡單地歸納爲四種。
“一分別支,謂正見,此雖是世間而出世後得,由能分別見道位中自所證故。”第一分別支。分別支指正見。正見有世間的,有出世間的。學佛修行首先要樹立世間正見,但是究竟證得正見是在出世間。這種正見仍屬于出世間的解脫知見。因爲所要證的見道屬于出世的內容。由于正見在見道位中,所以它是無分別智親證真理、親證真如。
“二誨示他支,謂正思惟正語一分,等起發言誨示他故。”第二誨示他支。誨示是爲他說法,要把佛法轉化爲世間上任何一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,那就有必要通過思考,有必要運用後得智。同時,還要通過語言的表達,在見道的基礎上,運用後得智,然後用語言去教導他人。
“叁令他信支,此有叁種,謂正語正業正命。”第叁令他信支,令別人信仰、令別人信受你所說的佛法和你所悟到的真理。它包含有叁種: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。正語是以正確的語言,──所謂正確的語言也有兩種,一種是真實的語言,一種是利他的語言;以正確的語言度化有情。正語要遠離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。正業指清淨的、正確的身口意叁業,正業要遠離不善的叁業。正命就是要選擇正當的生活方式,不能夠不擇手段地去追名逐利。一個人有了正語、正業、正命後,世人才會信仰你,才能接受你所說的佛法。
“四對治障支,亦有叁種,謂正精進正念正定。”第四對治障支,也有叁種,指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八正道裏邊,能夠對治障礙的就是此對治障支。精進對治懈怠,正念對治邪念,正定對治掉舉、散亂。八正道簡單地說就這四類,詳細地說爲八種。
何緣後二各分爲叁?頌曰:
表見戒遠離,令他深信受;對治本隨惑,及自在障故。
論曰:正語等叁如次表已,見、戒、遠離令他信受。謂由正語論議決擇,令他信知已有勝慧;由正業故不作邪業,令他信知已有淨戒;由正命故,應量應時如法乞求衣缽等物,令他信已有勝遠離。正精進等叁如次,對治本、隨二煩惱及自在障。此所對治略有叁種:一根本煩惱謂修所斷,二隨煩惱謂昏沈掉舉,叁自在障謂障所引勝品功德。此中正精進別能對治初,爲對治彼勤修道故。正念別能對治第二,系念安住止等相中,遠離昏沈及掉舉故。正定別能對治第叁,依勝靜慮速能引發諸神通等勝功德故。
“何緣後二各分爲叁?頌曰:表見、戒、遠離,令他深信受;對治本隨惑,及自在障故。”爲什麼後兩支每支裏都包括叁種呢?信他支裏,主要表示見、戒、遠離,如果這幾個方面做好了就能令他信受。對治障支能對治本、隨以及自在障煩惱。
“論曰:正語等叁如次表已,見、戒、遠離令他信受。謂由正語論議決擇,令他信知已有勝慧。”正語、正業、正命等叁種表示一個人在見、戒、遠離等叁方面的成就和具足,使得別人信受他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一個人,只有具足正語以後,在發表議論時、在說話時、在研討佛法的時,別人才會相信你有真實的智慧,你說的話能夠真正地對別人有利益,你說的話不是弄虛作假,而是真實的。反之,一個人沒有正語,肯定沒有智慧,沒有正見,才會有邪語。因爲有智慧的人、有正見的人,說的是正語。
“由正業故,不作邪業,令他信知已有淨戒。”一個人有了正業之後,就不會作邪業,身口意叁業都能如法如律,都能按佛陀製訂的戒律去做。這樣,信衆才會相信你具足戒律,具足清淨的梵行,信衆才會信仰你。
“由正命故,應量應時,如法乞求衣缽等物,令他信已有勝遠離。”一個人只有具足正命,具足正當的謀生手段,信衆才會信受你。比如出家人,乞食、接受供養,不起貪心,如法如律地乞食,信衆才會相信你對名利等都看淡了。否則,又做生意,又趕經忏,什麼都幹,只要能賺錢,不擇手段。這樣,信衆不會相信你,覺得這個人出家人很貪婪,比在家人更貪婪,信衆肯定不會恭敬你。所以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是一個出家人在信徒中建立威信的重要內容。
“正精進等叁如次對治本隨二煩惱及自在障,此所對治略有叁種,一根本煩惱謂修所斷,二隨煩惱謂昏沈掉舉,叁自在障謂障所引勝品功德。”正精進等叁種,它們屬對治障這一支的內容。對治什麼呢?對治“本”──根本煩惱、“隨”──隨煩惱和自在障。正精進等叁種所要對治的內容就這叁種。第一種根本煩惱,如《百法明門論》中所講的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等就是根本煩惱。第二種隨煩惱,比如說昏沈、掉舉之類。第叁種自在障。修行本來要成就自在的,一個人如果能夠成就神通、成就智慧,本來可以很自在。但是,如果有障礙,不能成就神通,不能成就智慧,也就不能自在。不能自在,就屬于自在障的範疇,影響自在的一種障礙。
“此中正精進別能對治初,爲對治彼勤修道故。”在這叁種之中,正精進能對治第一種根本煩惱。爲了對治根本煩惱,必須精進地修道。
“正念別能對治第二,系念安住止等相中遠離昏沈及掉舉故。”第二種,正念主要能對治昏沈、掉舉等隨煩惱。必須時時系念,時時保持正念,安住在止的狀態中,然後就能遠離昏沈和掉舉。
“正定別能對治第叁,依勝靜慮速能引發諸神通等勝功德故。”正定主要能對治第叁種自在障。因爲正定能夠引發神通等功德,令得神通自在。
八正道的建立,簡單地說主要是從四個方面建立起來的,詳細地說是從八種修習的方式建立起來的。必需注意的是,整個八正道在修學過程中的重要性。
甲八、叁乘修治差別
修治差別雲何應知?頌曰:
有倒順無倒,無倒有倒隨;無倒無倒隨,是修治差別。
論曰:此修對治略有叁種,一有顛倒順無顛倒,二無顛倒有顛倒隨,叁無顛倒無顛倒隨。如是叁種修治差別,如次在異生有學無學位。
本品其實主要有兩個部分的內容。一是修行對治的法門,講叁十七道品。一是講凡夫、二乘、菩薩在修行以及修證上的差別。也就是說,從凡夫、聲聞到菩薩乘,這叁種人修行過程中思想境界的差別。
“修治差別雲何應知?頌曰:有倒順無倒,無倒有倒隨;無倒無倒隨,是修治差別。”這一頌主要講叁種人修行的差別。有倒順無倒--凡夫的修行;無倒有倒隨--聲聞有學位的修行;無倒無倒隨--聲聞無學位的修行。
“論曰:此修對治略有叁種。一有顛倒順無顛倒。”修治簡略地說有叁種不同情況。第一種指凡夫異生的修行。什麼叫異生?在沒有見道之前的衆生都叫凡夫異生。見道之後就不叫凡夫異生,而稱爲聖賢了。有顛倒指有漏法,無顛倒就是無漏法。凡夫的修行狀況是有顛倒,聖者是無顛倒。什麼意思呢?凡夫在有漏的狀況之下,以有漏的凡夫順著無漏正法修行,但仍然沒有離開有漏妄識,所以叫有顛倒順無顛倒。
“二無顛倒有顛倒隨。”第二種指聲聞有學位的修行。聲聞前叁果人都屬于有學位。有學位…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