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辯中邊論探究▪P3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聖賢已經證得無顛倒的無漏法,但是,他們還有殘余的煩惱在。所以叫做無顛倒有顛倒隨。

   “叁無顛倒無顛倒隨。”第叁種指聲聞無學位的修行。無學位的聖人徹底證得無漏的聖道,不再有絲毫的有漏顛倒妄識。整個生命體都成無漏了,所以叫無顛倒無顛倒隨。

   “如是叁種修治差別,如次在異生有學無學位。”以上叁種修行對治的差別,有顛倒順無顛倒指凡夫異生位;無顛倒有顛倒隨指聲聞有學位;無顛倒無顛倒隨指聲聞無學位。

   菩薩二乘所修對治有差別相,雲何應知?頌曰:

   菩薩所修習,由所緣作意,證得殊勝故,與二乘差別。

   論曰:聲聞獨覺以自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,菩薩通以自他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。聲聞獨覺于身等境以無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對治,若諸菩薩于身等境以無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對治。聲聞獨覺修念住等但爲身等速得離系,若諸菩薩修念住等不爲身等離不離系,但爲證得無住涅磐。菩薩與二乘所修對治由此叁緣故而有差別。

   “菩薩二乘所修對治有差別相,雲可應知?頌曰:菩薩所修習,由所緣作意,證得殊勝故,與二乘差別。”這一頌講菩薩乘與聲聞緣覺乘在修行上的差別。表現在哪裏呢?表現在所緣上的差別,作意上的差別,證得殊勝上的差別。從這叁個方面來體現菩薩與二乘修行上的差別。

   “論曰:聲聞獨覺以自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,菩薩通以自他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。”第一,所緣上的差別。聲聞人在修行的時候,他們以自己的身體作爲修行的對象。比如說觀身是苦,或者說觀身不淨,所以最後成就的解脫,主要也是希望自己從痛苦中、從煩惱中解脫出來。菩薩就不一樣了。菩薩不僅以自己的身體作爲所緣的對象,同時還以一切有情的身體、生命作爲所緣的對象而修對治,廣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宏願。

   “聲聞獨覺于身等境,以無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對治,若諸菩薩于身等境,以無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對治。”第二,作意上的差別。聲聞獨覺對生命體抱什麼樣的態度呢?聲聞的入道方式主要是觀無常,他們通過修無常觀來擺脫貪嗔癡等煩惱。菩薩就不一樣了。菩薩修無所得觀,觀一切法空,觀一切法了不可得,通過這樣的修行方法來解脫煩惱。所以,聲聞從無常入手,菩薩從空入手,從作意上來說不一樣。

   “聲聞獨覺修念住等但爲身等速得離系,若諸菩薩修念住等不爲身等離不離系但爲證得無住涅槃。”第叁,證得殊勝的差別。聲聞乘修四念住,目的是爲了自己快速解脫煩惱,證得無余依涅槃。菩薩同樣修四念住,但不是爲了自己快速解脫煩惱,也不是爲了自己快速證得涅槃,主要是爲了證得最高的無住涅槃。無余依涅槃只求出離生死苦海,煩惱斷盡,灰身滅智,不再來叁界受生。無住涅槃就不是這樣了。無住涅槃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盡未來際,利樂有情。

   “菩薩與二乘所修對治由此叁緣故而有差別。”菩薩與二乘所修的對治,從這叁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差別。  

  甲九、結 說

   修對治總義者,謂開覺修、損減修、瑩飾修、發上修、鄰近修謂鄰近見道故、證入修、增勝修、初位修、中位修、後位修、有上修、無上修謂所緣作意至得殊勝。

   總結一下有關于修對治品的內容,把前面所說的這些修行的法門及對治差別作最後總結。本品所說的思想包括:

   開覺修:指四念住。四念住是開始悟入智慧的覺悟,它能夠打開智慧的修行法門。

   損減修:指四正勤,這種法門能損減不善行。

   瑩飾修:指四神足,通過修四神足能夠成就一切神通和智慧,用神通和智慧來裝飾生命,成就功德智慧,使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多采。

   發上修:指五根,五種增上的力量。

   鄰近修:指五力,五力鄰近見道,因爲修五力之後有可能進入見道,所以五力稱爲鄰近見道。

   證入修:指七覺支。七覺支的修行能證入見道,證入真理,證入宇宙人生的真實。

   增勝修:指八正道。在見道的基礎上,爲了使智慧的力量越來越強,無漏的力量越來越強,讓有漏的力量越來越微弱,這是以無漏對治有漏,所以稱爲增勝修。

   初位修:指凡夫位的修行──有倒順無倒。

   中位修:指聲聞有學位的修行──無倒有倒隨。

   後位修:指聲聞無學位的修行──無倒無倒隨。

   有上修:指聲聞的修行。

   無上修:指菩薩的修行。菩薩的修行爲什麼稱爲無上修呢?因爲從菩薩所緣的境界、作意的殊勝以及證得的結果來說,已經都超過聲聞乘,所以叫作無上修。關于菩薩乘超過聲聞乘的道理,在本論的最後一品《無上乘品》中還會解釋,無上乘品就是顯示大乘的殊勝。《修對治品》中關于修行對治煩惱這一部分的內容到這裏就結束了。

  辯修分位品第五

   前面《相品》、《障品》、《真實品》,告訴我們如何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?《修諸對治品》指出了修行的方法;本品《修分位品》則是介紹修行的整個過程。

   佛法中關于修行的過程在各個宗派中都有講。如《俱舍論》,其中《聖賢品》講修行的過程,七賢四聖、五停心、總相念、別相念、四加行等修行次第講得很詳細。唯識宗的也講到這個問題,比較正規的說法,如《唯識叁十頌》中的五位:資糧位、加行位、通達位、修習位、究竟位。在《成唯識論》中又把五位演繹成四十一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佛果位。然後通過叁大阿僧祗劫的時間,每一劫修到哪一位都有明確地交待。這些都屬于修行的分位和過程。說明從學佛到成佛要經曆一個漫長的過程。所以,很多人學了唯識之後對成佛一點信心也沒有,覺得還是禅宗好,當下頓悟,見性成佛。我覺得學唯識最好與禅宗結合起來,這樣,修行才比較有信心。

   現在漢傳佛教最大的問題就是修行的問題。中國的八大宗派,禅宗和律宗屬于難行,戒律一般人都不敢去碰它,沒有勇氣去學它,學了也做不到。即使有一些人真正做起來,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怪怪的,做不好。淨土宗難信,雖然信的人也很多,但是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,對淨土宗能夠深信不疑,老老實實地念佛,也還不太容易做得到。唯識、中觀、天臺、華嚴難學,學起來很不容易,要學懂、學通很困難。所以,八大宗派變成了叁難:難學、難信、難行。爲什麼中國佛教有這麼多問題呢?跟這叁難有關系。

   《辯中邊論》關于修行的過程有特殊的分法。本論與以往其它的經論不太一樣。比如說,象聲聞乘的經論,如《俱舍論》專門講聲聞乘的修行過程,大乘經論一般講的是菩薩的修行過程。《辯中邊論》把聲聞乘的修行過程和菩薩乘的修行過程綜合起來說明,這是本論的特點。    

  甲一、叁乘修證位次

   已說修對治,修分位雲何?頌曰:

   所說修對治,分位有十八。謂因入行果,作無作殊勝。

   上無上解行,入出離記說,灌頂及證得,勝利成所作。

   論曰:如前所說修諸對治,差別分位有十八種:一因位,謂住種性補特伽羅;二入位,謂已發心;叁加行位,謂發心已未得果證;四果位,謂已得果;五有所作位,謂住有學;六無所作位,謂住無學;七殊勝位,謂已成就諸神通等殊勝功德;八有上位,謂超聲聞等已入菩薩地;九無上位,謂已成佛,從此以上無勝位故;十勝解行位,謂勝解行地一切菩薩;十一證入位,謂極喜地;十二出離位,謂次六地;十叁受記位,謂第八地;十四辯說位,謂第九地;十五灌頂位,謂第十地;十六證得位,謂佛法身;十七勝利位,謂受用身;十八成所作位,謂變化身。

   這兩頌包括了叁乘聖賢修證的十八個過程。

   “論曰:如前所說修諸對治差別分位有十八種。”關于叁乘修行對治的過程一共有十八個站點。每一個修行過程就象站點一樣,比如乘坐火車從廈門到北京需要經過多少個站點:有大站,也有小站。假如是特快列車,停靠的都是大站。如果坐普快列車,那就不止十八個站點了。如果坐特慢列車,停靠的站點就更多了,不是十八個站,有可能是一百零八個站了。

   “一因位,謂住種性補特伽羅。”因位,大概是唯識宗的一個特點。唯識宗認爲叁乘聖賢的修行都有他們各自的因,因是唯識學上所說的種子,確切地說應該指種性。修聲聞乘應該有聲聞乘的種性,修緣覺乘應該具有緣覺乘的種性,要成佛必需具備菩薩的種性。具備了種性之後,修行才能有所成就。一個人如果沒有菩薩的種性而想成佛,沒門!一點門也沒有!這種唯識的思想跟中國傳統的涅槃思想不太一樣。涅槃思想認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。唯識思想中的“五種性”思想,五種性其中有一種是“無種性”。無種性就是沒有種性,這種人就慘了,完了!永遠也沒有成佛的希望。

   對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看法。無種性是相對而言的,不能絕對化。人有沒有實在的種性差別呢?其實是有的。就好比人存在著天賦的差別一樣,天生的禀賦不同。但是,這種禀賦是從哪裏來的?它也是無始以來形成的,它並不是絕對的,它有可能改變。比如說對一個無種性的人來說,要讓他學佛,讓他修行成佛,這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。就象現在,我們想讓社會上的某些人來學習佛法,對他宣講佛法,他卻一點也不以爲然,根本就不把這當作一回事。

   唯識宗關于種性的問題,認爲成佛一定要有根基,要有成佛的根基,這種根基就是住在某一種種性的補特伽羅有情。比如說具有菩薩種性的有情,或者說具有聲聞乘種性的有情,或者說具有緣覺種性的有情,這是基礎。沒有這種基礎,想證聲聞果或是想證佛果都是不可能的。

   “二入位,謂已發心。”什麼叫入位呢?已經開始發心就叫入位。具備了種性之後,如果沒有發心,那也是不管用的。具備種性之後,就得進一步發心,或發增上心,或發出離心,或發菩提心。發心了才有動力,發心了才…
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