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辩中边论探究▪P3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圣贤已经证得无颠倒的无漏法,但是,他们还有残余的烦恼在。所以叫做无颠倒有颠倒随。

   “三无颠倒无颠倒随。”第三种指声闻无学位的修行。无学位的圣人彻底证得无漏的圣道,不再有丝毫的有漏颠倒妄识。整个生命体都成无漏了,所以叫无颠倒无颠倒随。

   “如是三种修治差别,如次在异生有学无学位。”以上三种修行对治的差别,有颠倒顺无颠倒指凡夫异生位;无颠倒有颠倒随指声闻有学位;无颠倒无颠倒随指声闻无学位。

   菩萨二乘所修对治有差别相,云何应知?颂曰:

   菩萨所修习,由所缘作意,证得殊胜故,与二乘差别。

   论曰:声闻独觉以自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,菩萨通以自他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。声闻独觉于身等境以无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对治,若诸菩萨于身等境以无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对治。声闻独觉修念住等但为身等速得离系,若诸菩萨修念住等不为身等离不离系,但为证得无住涅磐。菩萨与二乘所修对治由此三缘故而有差别。

   “菩萨二乘所修对治有差别相,云可应知?颂曰:菩萨所修习,由所缘作意,证得殊胜故,与二乘差别。”这一颂讲菩萨乘与声闻缘觉乘在修行上的差别。表现在哪里呢?表现在所缘上的差别,作意上的差别,证得殊胜上的差别。从这三个方面来体现菩萨与二乘修行上的差别。

   “论曰:声闻独觉以自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,菩萨通以自他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。”第一,所缘上的差别。声闻人在修行的时候,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修行的对象。比如说观身是苦,或者说观身不净,所以最后成就的解脱,主要也是希望自己从痛苦中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。菩萨就不一样了。菩萨不仅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所缘的对象,同时还以一切有情的身体、生命作为所缘的对象而修对治,广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的宏愿。

   “声闻独觉于身等境,以无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对治,若诸菩萨于身等境,以无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对治。”第二,作意上的差别。声闻独觉对生命体抱什么样的态度呢?声闻的入道方式主要是观无常,他们通过修无常观来摆脱贪嗔痴等烦恼。菩萨就不一样了。菩萨修无所得观,观一切法空,观一切法了不可得,通过这样的修行方法来解脱烦恼。所以,声闻从无常入手,菩萨从空入手,从作意上来说不一样。

   “声闻独觉修念住等但为身等速得离系,若诸菩萨修念住等不为身等离不离系但为证得无住涅槃。”第三,证得殊胜的差别。声闻乘修四念住,目的是为了自己快速解脱烦恼,证得无余依涅槃。菩萨同样修四念住,但不是为了自己快速解脱烦恼,也不是为了自己快速证得涅槃,主要是为了证得最高的无住涅槃。无余依涅槃只求出离生死苦海,烦恼断尽,灰身灭智,不再来三界受生。无住涅槃就不是这样了。无住涅槃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尽未来际,利乐有情。

   “菩萨与二乘所修对治由此三缘故而有差别。”菩萨与二乘所修的对治,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别。  

  甲九、结 说

   修对治总义者,谓开觉修、损减修、莹饰修、发上修、邻近修谓邻近见道故、证入修、增胜修、初位修、中位修、后位修、有上修、无上修谓所缘作意至得殊胜。

   总结一下有关于修对治品的内容,把前面所说的这些修行的法门及对治差别作最后总结。本品所说的思想包括:

   开觉修:指四念住。四念住是开始悟入智慧的觉悟,它能够打开智慧的修行法门。

   损减修:指四正勤,这种法门能损减不善行。

   莹饰修:指四神足,通过修四神足能够成就一切神通和智慧,用神通和智慧来装饰生命,成就功德智慧,使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采。

   发上修:指五根,五种增上的力量。

   邻近修:指五力,五力邻近见道,因为修五力之后有可能进入见道,所以五力称为邻近见道。

   证入修:指七觉支。七觉支的修行能证入见道,证入真理,证入宇宙人生的真实。

   增胜修:指八正道。在见道的基础上,为了使智慧的力量越来越强,无漏的力量越来越强,让有漏的力量越来越微弱,这是以无漏对治有漏,所以称为增胜修。

   初位修:指凡夫位的修行──有倒顺无倒。

   中位修:指声闻有学位的修行──无倒有倒随。

   后位修:指声闻无学位的修行──无倒无倒随。

   有上修:指声闻的修行。

   无上修:指菩萨的修行。菩萨的修行为什么称为无上修呢?因为从菩萨所缘的境界、作意的殊胜以及证得的结果来说,已经都超过声闻乘,所以叫作无上修。关于菩萨乘超过声闻乘的道理,在本论的最后一品《无上乘品》中还会解释,无上乘品就是显示大乘的殊胜。《修对治品》中关于修行对治烦恼这一部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。

  辩修分位品第五

   前面《相品》、《障品》、《真实品》,告诉我们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?《修诸对治品》指出了修行的方法;本品《修分位品》则是介绍修行的整个过程。

   佛法中关于修行的过程在各个宗派中都有讲。如《俱舍论》,其中《圣贤品》讲修行的过程,七贤四圣、五停心、总相念、别相念、四加行等修行次第讲得很详细。唯识宗的也讲到这个问题,比较正规的说法,如《唯识三十颂》中的五位:资粮位、加行位、通达位、修习位、究竟位。在《成唯识论》中又把五位演绎成四十一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佛果位。然后通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,每一劫修到哪一位都有明确地交待。这些都属于修行的分位和过程。说明从学佛到成佛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所以,很多人学了唯识之后对成佛一点信心也没有,觉得还是禅宗好,当下顿悟,见性成佛。我觉得学唯识最好与禅宗结合起来,这样,修行才比较有信心。

   现在汉传佛教最大的问题就是修行的问题。中国的八大宗派,禅宗和律宗属于难行,戒律一般人都不敢去碰它,没有勇气去学它,学了也做不到。即使有一些人真正做起来,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怪怪的,做不好。净土宗难信,虽然信的人也很多,但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,对净土宗能够深信不疑,老老实实地念佛,也还不太容易做得到。唯识、中观、天台、华严难学,学起来很不容易,要学懂、学通很困难。所以,八大宗派变成了三难:难学、难信、难行。为什么中国佛教有这么多问题呢?跟这三难有关系。

   《辩中边论》关于修行的过程有特殊的分法。本论与以往其它的经论不太一样。比如说,象声闻乘的经论,如《俱舍论》专门讲声闻乘的修行过程,大乘经论一般讲的是菩萨的修行过程。《辩中边论》把声闻乘的修行过程和菩萨乘的修行过程综合起来说明,这是本论的特点。    

  甲一、三乘修证位次

   已说修对治,修分位云何?颂曰:

   所说修对治,分位有十八。谓因入行果,作无作殊胜。

   上无上解行,入出离记说,灌顶及证得,胜利成所作。

   论曰:如前所说修诸对治,差别分位有十八种:一因位,谓住种性补特伽罗;二入位,谓已发心;三加行位,谓发心已未得果证;四果位,谓已得果;五有所作位,谓住有学;六无所作位,谓住无学;七殊胜位,谓已成就诸神通等殊胜功德;八有上位,谓超声闻等已入菩萨地;九无上位,谓已成佛,从此以上无胜位故;十胜解行位,谓胜解行地一切菩萨;十一证入位,谓极喜地;十二出离位,谓次六地;十三受记位,谓第八地;十四辩说位,谓第九地;十五灌顶位,谓第十地;十六证得位,谓佛法身;十七胜利位,谓受用身;十八成所作位,谓变化身。

   这两颂包括了三乘圣贤修证的十八个过程。

   “论曰:如前所说修诸对治差别分位有十八种。”关于三乘修行对治的过程一共有十八个站点。每一个修行过程就象站点一样,比如乘坐火车从厦门到北京需要经过多少个站点:有大站,也有小站。假如是特快列车,停靠的都是大站。如果坐普快列车,那就不止十八个站点了。如果坐特慢列车,停靠的站点就更多了,不是十八个站,有可能是一百零八个站了。

   “一因位,谓住种性补特伽罗。”因位,大概是唯识宗的一个特点。唯识宗认为三乘圣贤的修行都有他们各自的因,因是唯识学上所说的种子,确切地说应该指种性。修声闻乘应该有声闻乘的种性,修缘觉乘应该具有缘觉乘的种性,要成佛必需具备菩萨的种性。具备了种性之后,修行才能有所成就。一个人如果没有菩萨的种性而想成佛,没门!一点门也没有!这种唯识的思想跟中国传统的涅槃思想不太一样。涅槃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。唯识思想中的“五种性”思想,五种性其中有一种是“无种性”。无种性就是没有种性,这种人就惨了,完了!永远也没有成佛的希望。

   对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。无种性是相对而言的,不能绝对化。人有没有实在的种性差别呢?其实是有的。就好比人存在着天赋的差别一样,天生的禀赋不同。但是,这种禀赋是从哪里来的?它也是无始以来形成的,它并不是绝对的,它有可能改变。比如说对一个无种性的人来说,要让他学佛,让他修行成佛,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。就象现在,我们想让社会上的某些人来学习佛法,对他宣讲佛法,他却一点也不以为然,根本就不把这当作一回事。

   唯识宗关于种性的问题,认为成佛一定要有根基,要有成佛的根基,这种根基就是住在某一种种性的补特伽罗有情。比如说具有菩萨种性的有情,或者说具有声闻乘种性的有情,或者说具有缘觉种性的有情,这是基础。没有这种基础,想证声闻果或是想证佛果都是不可能的。

   “二入位,谓已发心。”什么叫入位呢?已经开始发心就叫入位。具备了种性之后,如果没有发心,那也是不管用的。具备种性之后,就得进一步发心,或发增上心,或发出离心,或发菩提心。发心了才有动力,发心了才…

《辩中边论探究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