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目标。
“三加行位,谓发心已未得果证。”已经发心之后就得开始用功修行,从开始加功用行到证得果位的整个过程都叫加行位。大概包括了资粮位和加行位。
“四果位,谓已得果。”经过加功用行的努力,经历了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四个位次,断三界见惑,证得初果。
“五有所作位,谓住有学。”声闻乘四果向的前四向三果都属于有学位。为了断尽三界见思二惑,从有漏进入无漏,所以还要继续学习,还要继续修行,所以称为有学。
“六无所作位,谓住无学。”指声闻无学位。无学位就是不需要再做什么了。断尽三界见思二惑,出三界生死牢狱,在声闻乘的修学意义上已经毕业了,在声闻乘中果位最高,不用再学,不用再修,所以叫无学。
“七殊胜位,谓已成就诸神通等殊胜功德。”是证无学果后,成就三明六通各种种殊胜功德。
“八有上位,谓超声闻等已入菩萨地。”前面从第一因位到第七殊胜位,主要从声闻乘的修行过程来说,现在第八有上位是从菩萨道说的。菩萨道行者声闻证入无学位之后,转而发大心济世救苦,慈悲度生,就进入菩萨地了。
“九无上位,谓已成佛,从此以上无胜位故。”成佛就是无上位。再没有比这个果位更高更无上,所以叫无上位。第八位到第九位指的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和成佛的过程。
“十胜解行位,谓胜解行地一切菩萨。”胜解行位就菩萨修行的位次来说明。菩萨修行过程中,所有的资粮位、加行位都属于胜解行地的范畴。因为在资粮位、加行位的菩萨还没有见道,他们对道、对实相停滞在行解的状态之下。所以佛法中说,悟有两种:一种是解悟,一种是证悟。通过学习教理之后,做到解悟并不难。经典看得多了,知道佛法的深意,对见道、真如、涅槃等能懂,但仅仅是一种知识,仅仅知道而已,你无法亲证那种境界。不过,这种解悟是证悟的基础。因为有了解悟的基础,你才能时时刻刻懂得如何去修行,懂得怎么样去接近这个道。
“十一证入位,谓极喜地。”这是证入道的一个过程,指极喜地,是菩萨地的初地。
“十二出离位,谓次六地。”指十地中的第二地至第七地。从二地离垢地到三地发光地、四地焰慧地、五地极难胜地、六地现前地、七地远行地,这六地都属于出离位。从有漏的状态中走出来,使生命逐渐进入无漏的状态。
“十三受记位,谓第八地。”受记位指的是第八不动地。第八地在修行的过程中,已经能做到无漏无分别智的相续。所以,它在菩萨修行过程中,属于一生补处的“阿惟越致”,成佛的位次对于这一地的菩萨来说已经是固定下来,已经正式取得成佛的资格了。
“十四辩说位,谓第九地。”辩说位指第九善慧地。第九地成就四无碍解,雄辩滔滔,辩才无碍。
“十五灌顶位,谓第十地。”成佛之前所行的灌顶。古印度太子登位前要举行灌顶仪式,灌顶后将来才能确认他做国王。佛教用这件事例来说明即将成佛的第十地菩萨。
“十六证得位,谓佛法身。”证得佛的法身,彻底圆满地证得佛的法身。其中的深义就象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“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”。证得位与第十一位的证入位不一样。证入位属于见道位,见了实相一下就跑了,有可能再也找不到它了。你必须修行修行再修行,修行到那种境界才能再见。证得位就不一样,它已经圆满地证得实相,整个生命已经彻底地进入无漏无分别智的状况,彻底地证得诸法实相。
“十七胜利位,谓受用身。”胜利位指成就受用身,在法身的基础上成就受用身。受用身有两种:一种是自受用,另一种是他受用。自受用指佛陀自己受用,自作自受。他受用指给别人受用,自作他受。佛陀的他受用是为大菩萨所显现的色身。
“十八成所作位,谓变化身。”成所作位是变化身。变化身也有好几种,所谓“三类分身息苦轮”。根据不同的根机示现不同的身相,以此来度化众生成就一切度生的事业,这就需要变化身。
这就是十八位次。看完之后,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?也就是说,十八种位次既是分位,是一个过程,同时它是果位,也是最终的结果。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。所以,过程和结果不是截然分开的。如果再进一步明确地把过程和结果分开,那么,从第一位到第十七位都是属于过程,第十八位才是结果。但是,当讲过程的时候,同时也讲到结果。所以,在下一品《辩得果品》,还会进一步发现这个过程和结果似乎很难辨别清楚。
甲二、略为三位
此诸分位差别虽多,应知略说但有三种。其三者何?颂曰:
应知法界中,略有三分位。不净净不净,清净随所应。
论曰:于真法界位略有三,随其所应摄前诸位。一不净位,谓从因位乃至加行。二净不净位,谓有学位。三清净位,谓无学位。
“此诸分位差别虽多,应知略说但有三种。其三者何?颂曰:应知法界中,略有三分位。不净净不净,清净随所应。”修行的过程虽然有很多,但是不外乎这三种状态:一是不干净的状态;二是干净和不干净混在一起的状态;三是纯粹清净的状态。
“论曰:于真法界位略有三,随其所应摄前诸位。”在真法界位上,从整个成佛修行的本身来说,总共略有三个过程,三种状态。这三种状态可以概括前面所说的十八种过程,十八个位次。
“一不净位,谓从因位乃至加行。”不净位就是不清净。有漏就是不净,无漏就是清净。从因位一直到加行位的过程都属于不净位,因为他们都在有漏状态中修行与生活。
“二净不净位,谓有学位。”有漏和无漏夹杂在一起。当在有学位的修习过程就是有漏和无漏夹杂现行的,一会儿是有漏,一会儿是无漏。
“三清净位,谓无学位。”当一个人进入无学状态,这个时候生命也进入一种纯粹无漏的状态,进入清净位。这三位分得非常好,简单明了,特别清楚。
甲三、依位说人
云何应知依前诸位差别建立补特伽罗。颂曰:
依前诸位中,所有差别相,随所应建立,诸补特伽罗。
论曰:应知依前诸位别相,如应建立补特伽罗,谓此住种性,此已发心等。
“云何应知依前诸位差别建立补特伽罗。”刚才已经谈了修行的位次,现在再来谈谈人在修行的过程中与修行过程到底有什么差别。在一些位次一些过程中修行人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?
“颂曰:依前诸位中,所有差别相,随所应建立,诸补特伽罗。”根据前面修行过程的不同来确认修行人到底是属于哪一种位次的人。
“论曰:应知依前诸位别相如应建立补特伽罗,谓此住种性此已发心等。”根据修行人的位次来确认他到底属于哪一修行层次的人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比如读小学的就是小学生;读中学的就是中学生;读大学的就是大学生。同样的,从修行的过程中来确认修行人的位次也是这个道理。在发心位的状态就是发心位的菩萨;如果说已经进入初果位,那么就是初果的圣人;如果说已经进入无学位了,那么就是无学位的圣人。根据所修证的位次来确定修行地位,就象拿到硕士证书了就是硕士学位,拿到博士证书就是博士学位。
甲四、结说
修分位总义者,谓堪能位即种性位,发趣位即入加行位,不净位、净不净位、清净位,有庄严位,遍满位谓遍满十地故,无上位。
这是总结。
堪能位就是种性位。这种人有能力学佛,有能力修行。比如有菩萨种性,就有能力做菩萨,有能力成为一个菩萨。如果有声闻种性,就有能力成为声闻,这是基础,所以很重要。发趣位指入加行位。不净位指所有初果之前和初地之前的位次都属于不净位。净不净位指三果之前和八地之前的果位都属于净不净位。清净位指四果、八地以后的果位都属于清净位。有庄严位指在修行的过程中,初果以上,初地以上所成就的种种神通、智慧、功德等就是有庄严位。遍满位指十地。无上位指成佛。
辩得果品第六
《辩得果品》,从内容上说跟《辩修分位品》大体相同。分位品重点讲的是过程,而得果品的重点讲的是结果。其实,在这两品中,从它们的内容上看,它们都讲到了过程,也讲到了结果。在《辩分位品》中讲到过程也讲到结果,同样,在本品中也讲到过程和结果。由此想到怎么样的一个问题呢?
当讲到修学佛法的结果的时候,──其实它的结果包含有两个方面的结果:一方面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讲的结果,另一方面是从不究竟的意义上来讲的结果。就象同学们在这里学习四年时间,毕业这是结果,但是没有毕业之前有没有结果呢?也有结果啊!学一门课就有一门课的结果,学两门课就有两门课的结果。毕业的时候表示该学的已经都学完了。这是属于究竟意义上的结果。当学一门课有一门课的结果,学两门课有两门课的结果时,这是不究竟意义上的结果,它同样属于结果。如前面举过的例子,坐火车到北京,到达北京是结果,它属于究竟意义上的结果。事实上,从离开厦门开始,火车每到达的一个站点,也都属于结果。所以,结果有究竟意义上的结果和不究竟意义上的结果。也就是说,结果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。
现在所讲的《辩得果品》,它既包含究竟意义上的结果,也包含不究竟意义上的结果。究竟的结果如二乘的无学果和菩萨乘的无上果,不究竟的结果如修证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阶次的结果。
前面说过,一般在声闻乘的经典中,它只说声闻乘的结果。如《俱舍论》、《阿含经》等只讲声闻乘修行的结果。而大乘经典中只讲行菩萨道的结果。可是《辩中边论》里边,它把三乘修学的结果综合起来加以说明。这是《辩中边论》的一大特色。它属于大乘的思想,但是又没有脱离声闻乘的内容。
甲一、总说五果
已辩修位,得果云何?…
《辩中边论探究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