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目標。
“叁加行位,謂發心已未得果證。”已經發心之後就得開始用功修行,從開始加功用行到證得果位的整個過程都叫加行位。大概包括了資糧位和加行位。
“四果位,謂已得果。”經過加功用行的努力,經曆了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四個位次,斷叁界見惑,證得初果。
“五有所作位,謂住有學。”聲聞乘四果向的前四向叁果都屬于有學位。爲了斷盡叁界見思二惑,從有漏進入無漏,所以還要繼續學習,還要繼續修行,所以稱爲有學。
“六無所作位,謂住無學。”指聲聞無學位。無學位就是不需要再做什麼了。斷盡叁界見思二惑,出叁界生死牢獄,在聲聞乘的修學意義上已經畢業了,在聲聞乘中果位最高,不用再學,不用再修,所以叫無學。
“七殊勝位,謂已成就諸神通等殊勝功德。”是證無學果後,成就叁明六通各種種殊勝功德。
“八有上位,謂超聲聞等已入菩薩地。”前面從第一因位到第七殊勝位,主要從聲聞乘的修行過程來說,現在第八有上位是從菩薩道說的。菩薩道行者聲聞證入無學位之後,轉而發大心濟世救苦,慈悲度生,就進入菩薩地了。
“九無上位,謂已成佛,從此以上無勝位故。”成佛就是無上位。再沒有比這個果位更高更無上,所以叫無上位。第八位到第九位指的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和成佛的過程。
“十勝解行位,謂勝解行地一切菩薩。”勝解行位就菩薩修行的位次來說明。菩薩修行過程中,所有的資糧位、加行位都屬于勝解行地的範疇。因爲在資糧位、加行位的菩薩還沒有見道,他們對道、對實相停滯在行解的狀態之下。所以佛法中說,悟有兩種:一種是解悟,一種是證悟。通過學習教理之後,做到解悟並不難。經典看得多了,知道佛法的深意,對見道、真如、涅槃等能懂,但僅僅是一種知識,僅僅知道而已,你無法親證那種境界。不過,這種解悟是證悟的基礎。因爲有了解悟的基礎,你才能時時刻刻懂得如何去修行,懂得怎麼樣去接近這個道。
“十一證入位,謂極喜地。”這是證入道的一個過程,指極喜地,是菩薩地的初地。
“十二出離位,謂次六地。”指十地中的第二地至第七地。從二地離垢地到叁地發光地、四地焰慧地、五地極難勝地、六地現前地、七地遠行地,這六地都屬于出離位。從有漏的狀態中走出來,使生命逐漸進入無漏的狀態。
“十叁受記位,謂第八地。”受記位指的是第八不動地。第八地在修行的過程中,已經能做到無漏無分別智的相續。所以,它在菩薩修行過程中,屬于一生補處的“阿惟越致”,成佛的位次對于這一地的菩薩來說已經是固定下來,已經正式取得成佛的資格了。
“十四辯說位,謂第九地。”辯說位指第九善慧地。第九地成就四無礙解,雄辯滔滔,辯才無礙。
“十五灌頂位,謂第十地。”成佛之前所行的灌頂。古印度太子登位前要舉行灌頂儀式,灌頂後將來才能確認他做國王。佛教用這件事例來說明即將成佛的第十地菩薩。
“十六證得位,謂佛法身。”證得佛的法身,徹底圓滿地證得佛的法身。其中的深義就象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“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”。證得位與第十一位的證入位不一樣。證入位屬于見道位,見了實相一下就跑了,有可能再也找不到它了。你必須修行修行再修行,修行到那種境界才能再見。證得位就不一樣,它已經圓滿地證得實相,整個生命已經徹底地進入無漏無分別智的狀況,徹底地證得諸法實相。
“十七勝利位,謂受用身。”勝利位指成就受用身,在法身的基礎上成就受用身。受用身有兩種:一種是自受用,另一種是他受用。自受用指佛陀自己受用,自作自受。他受用指給別人受用,自作他受。佛陀的他受用是爲大菩薩所顯現的色身。
“十八成所作位,謂變化身。”成所作位是變化身。變化身也有好幾種,所謂“叁類分身息苦輪”。根據不同的根機示現不同的身相,以此來度化衆生成就一切度生的事業,這就需要變化身。
這就是十八位次。看完之後,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?也就是說,十八種位次既是分位,是一個過程,同時它是果位,也是最終的結果。它既是過程也是結果。所以,過程和結果不是截然分開的。如果再進一步明確地把過程和結果分開,那麼,從第一位到第十七位都是屬于過程,第十八位才是結果。但是,當講過程的時候,同時也講到結果。所以,在下一品《辯得果品》,還會進一步發現這個過程和結果似乎很難辨別清楚。
甲二、略爲叁位
此諸分位差別雖多,應知略說但有叁種。其叁者何?頌曰:
應知法界中,略有叁分位。不淨淨不淨,清淨隨所應。
論曰:于真法界位略有叁,隨其所應攝前諸位。一不淨位,謂從因位乃至加行。二淨不淨位,謂有學位。叁清淨位,謂無學位。
“此諸分位差別雖多,應知略說但有叁種。其叁者何?頌曰:應知法界中,略有叁分位。不淨淨不淨,清淨隨所應。”修行的過程雖然有很多,但是不外乎這叁種狀態:一是不幹淨的狀態;二是幹淨和不幹淨混在一起的狀態;叁是純粹清淨的狀態。
“論曰:于真法界位略有叁,隨其所應攝前諸位。”在真法界位上,從整個成佛修行的本身來說,總共略有叁個過程,叁種狀態。這叁種狀態可以概括前面所說的十八種過程,十八個位次。
“一不淨位,謂從因位乃至加行。”不淨位就是不清淨。有漏就是不淨,無漏就是清淨。從因位一直到加行位的過程都屬于不淨位,因爲他們都在有漏狀態中修行與生活。
“二淨不淨位,謂有學位。”有漏和無漏夾雜在一起。當在有學位的修習過程就是有漏和無漏夾雜現行的,一會兒是有漏,一會兒是無漏。
“叁清淨位,謂無學位。”當一個人進入無學狀態,這個時候生命也進入一種純粹無漏的狀態,進入清淨位。這叁位分得非常好,簡單明了,特別清楚。
甲叁、依位說人
雲何應知依前諸位差別建立補特伽羅。頌曰:
依前諸位中,所有差別相,隨所應建立,諸補特伽羅。
論曰:應知依前諸位別相,如應建立補特伽羅,謂此住種性,此已發心等。
“雲何應知依前諸位差別建立補特伽羅。”剛才已經談了修行的位次,現在再來談談人在修行的過程中與修行過程到底有什麼差別。在一些位次一些過程中修行人又是一種怎樣的狀態?
“頌曰:依前諸位中,所有差別相,隨所應建立,諸補特伽羅。”根據前面修行過程的不同來確認修行人到底是屬于哪一種位次的人。
“論曰:應知依前諸位別相如應建立補特伽羅,謂此住種性此已發心等。”根據修行人的位次來確認他到底屬于哪一修行層次的人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比如讀小學的就是小學生;讀中學的就是中學生;讀大學的就是大學生。同樣的,從修行的過程中來確認修行人的位次也是這個道理。在發心位的狀態就是發心位的菩薩;如果說已經進入初果位,那麼就是初果的聖人;如果說已經進入無學位了,那麼就是無學位的聖人。根據所修證的位次來確定修行地位,就象拿到碩士證書了就是碩士學位,拿到博士證書就是博士學位。
甲四、結說
修分位總義者,謂堪能位即種性位,發趣位即入加行位,不淨位、淨不淨位、清淨位,有莊嚴位,遍滿位謂遍滿十地故,無上位。
這是總結。
堪能位就是種性位。這種人有能力學佛,有能力修行。比如有菩薩種性,就有能力做菩薩,有能力成爲一個菩薩。如果有聲聞種性,就有能力成爲聲聞,這是基礎,所以很重要。發趣位指入加行位。不淨位指所有初果之前和初地之前的位次都屬于不淨位。淨不淨位指叁果之前和八地之前的果位都屬于淨不淨位。清淨位指四果、八地以後的果位都屬于清淨位。有莊嚴位指在修行的過程中,初果以上,初地以上所成就的種種神通、智慧、功德等就是有莊嚴位。遍滿位指十地。無上位指成佛。
辯得果品第六
《辯得果品》,從內容上說跟《辯修分位品》大體相同。分位品重點講的是過程,而得果品的重點講的是結果。其實,在這兩品中,從它們的內容上看,它們都講到了過程,也講到了結果。在《辯分位品》中講到過程也講到結果,同樣,在本品中也講到過程和結果。由此想到怎麼樣的一個問題呢?
當講到修學佛法的結果的時候,──其實它的結果包含有兩個方面的結果:一方面是從究竟意義上來講的結果,另一方面是從不究竟的意義上來講的結果。就象同學們在這裏學習四年時間,畢業這是結果,但是沒有畢業之前有沒有結果呢?也有結果啊!學一門課就有一門課的結果,學兩門課就有兩門課的結果。畢業的時候表示該學的已經都學完了。這是屬于究竟意義上的結果。當學一門課有一門課的結果,學兩門課有兩門課的結果時,這是不究竟意義上的結果,它同樣屬于結果。如前面舉過的例子,坐火車到北京,到達北京是結果,它屬于究竟意義上的結果。事實上,從離開廈門開始,火車每到達的一個站點,也都屬于結果。所以,結果有究竟意義上的結果和不究竟意義上的結果。也就是說,結果有究竟與不究竟的差別。
現在所講的《辯得果品》,它既包含究竟意義上的結果,也包含不究竟意義上的結果。究竟的結果如二乘的無學果和菩薩乘的無上果,不究竟的結果如修證過程中所包含的各個階次的結果。
前面說過,一般在聲聞乘的經典中,它只說聲聞乘的結果。如《俱舍論》、《阿含經》等只講聲聞乘修行的結果。而大乘經典中只講行菩薩道的結果。可是《辯中邊論》裏邊,它把叁乘修學的結果綜合起來加以說明。這是《辯中邊論》的一大特色。它屬于大乘的思想,但是又沒有脫離聲聞乘的內容。
甲一、總說五果
已辯修位,得果雲何?…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