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辯中邊論探究▪P3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頌曰:

   器說爲異熟,力是彼增上。愛樂增長淨,如次即五果。

   論曰:器謂隨順善法異熟;力謂由彼器增上力,令諸善法成上品性;愛樂謂先世數修善力,今世于善法深生愛樂;增長謂現在數修善力,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;淨謂障斷得永離系。此五如次即是五果,一異熟果,二增上果,叁等流果,四士用果,五離系果。

   這一品非常短,一共只有兩個偈頌。這一頌講總果。總果講的是五種果。五種果實際上是它對世間上的一切結果所作的歸納和說明,它不一定是修行意義上的歸納和說明。比如說,五果中的離系果,它純粹是修行意義上的果,但其余的四種果──異熟果、增上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等等,這四種果都是屬于世間的果,不一定屬于出世間,跟修道可以有關系,也可以沒關系。

   不過,在這裏我要告訴大家,現在所說的五種果,它主要從修行的角度,從修道的角度所成就的結果來作說明。五果是依法修行所成就的,它不同于一般的五果。

   五種果也就是:一異熟果;二增上果;叁等流果;四士用果;五離系果。這五個名稱大家要記住。這個頌用幾個比較特殊的概念來解釋五種果。比如說,用“器”來解釋異熟果。用“力”來解釋增上果,用“愛樂”來解釋等流果,用“增長”來解釋士用果,用“淨”來解釋離系果。

   五果在修學佛法中,又具有因果次第義。由異熟果爲因而有增上果;由增上果爲因而有等流果;以等流果爲因而有士用果;以士用果爲因而有離系果。這五果,前前各爲後後之因,後後各爲前前之果,各作增上之因,體現了因果的相對性。所以,根據這些次第來解釋五果。

   “論曰:器謂隨順善法異熟。”“器”釋異熟果。異熟有叁種含義:一異時而熟;二異類而熟;叁變異而熟。異時而熟指因果不同一個時間;異類而熟指因和果的屬性不是一樣,比如說因是善惡果唯無記,這就是異類,類型不同;變異而熟,從因到果有一個變化的過程,如果沒有變化的話,果就不能成熟。比如說現有的色身,生存的器界,以及社會環境,這一切都屬于各人的異熟果。但是,異熟果在這裏主要指隨順善法所産生的結果。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中講到八種無瑕人身。瑕滿人身是學習佛法的基礎,瑕滿的人身是六根具足,善根深厚,生活在有佛法的社會環境中。

   “力謂由彼器增上力令諸善法成上品性。”“力”釋增上果。良好的人生異熟果是修學佛法的重要基礎,以此作爲增上力量,能令所修善法,所修法門,成爲殊勝的結果。

   “愛樂謂先世數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愛樂。”“愛樂”釋等流果。等是平等,流是流動,等流是相似相續的延續。一期生命的延續,它具有自身的一貫性。這一生具不具有慧根,善根深厚不深厚,這要取決于過去生。因爲前生有良好的基礎,延續到今生,才有今生的結果。這是生命的一種沈澱,一種積累。這點很重要,因爲前生的好基礎,所以這一生的根基才會特別好。同樣,在佛學院的四年時間裏,如果能夠好好地學習,打下一個堅實的、良好的基礎,將來走出校門去講課、講經,備起課來就容易了。以“愛樂”釋等流者:因爲過去學習佛法所積累下的深厚基礎,這一生看到佛法就能深深愛樂,接受佛法的教導感覺到很歡喜,而且能夠學得特別好。這等流果的作用。

   “增長謂現在數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。”“增長”釋士用果。士用果是一種作用的結果,士用是一種比喻,就象農夫在田地裏種了菜之後,然後不斷地澆水、施肥,小心地培植,菜很快長起來。同樣,修學佛法,如果有良好的基礎,再加上不斷的持戒、修定,就能夠使善根快速增長,快速成就。所以,士用果是建立在等流果的基礎上。

   “淨謂障斷得永離系。”“淨”釋離系果。離開束縛,離開煩惱障的系縛,讓煩惱障永遠消失,所成就的果就是離系果。它必須建立在前面所說的異熟果、增上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的前提上,然後才能成就離系果。

   “此五如次即是五果,一異熟果,二增上果,叁等流果,四士用果,五離系果。”五種果在修學佛法上,它本身是一種因果次第的關系,這種解釋也比較特殊。以往解釋這五果都是從世間法上來說,而本論則從修行的角度來談五果,五果在修行中如何體現出來,在本論中講得很清楚。這種解釋不同于一般講的五果。

  

  甲二、余果十種

   複次,頌曰:

   複略說余果,後後初數習,究竟順障滅,離勝上無上。

   論曰:略說余果差別有十:一後後果,謂因種性得發心果,如是等果展轉應知。二最初果,謂最初證出世間法。叁數習果,謂從此後諸有學位。四究竟果,謂無學法。五隨順果,謂因漸次,應知即是後後果攝。六障滅果,謂能斷道即最初果,能滅障故說爲障滅。七離系果,謂即數習及究竟果,學無學位如次遠離煩惱系故。八殊勝果,謂神通等殊勝功德。九有上果,謂菩薩地,超出余乘未成佛故。十無上果,謂如來地,此上更無余勝法故。此中所說後六種果,即究竟等前四差別。如是諸果但是略說,若廣說即無量。

   余果差別有十種,一後後果,二最初果,叁數習果,四究竟果,五隨順果,六障滅果,七離系果,八殊勝果,九有上果,十無上果。十果純粹從叁乘學者修道的過程說明。

   “論曰:略說余果差別有十。一後後果,謂因種性得發心果如是等果展轉應知。”簡單地說余果差別有十種。一是後後果。後後果不是特指哪一果,而是指每一種果,前面的爲因,後面的爲果。也就是說,相對前面的因就會産生後面的結果。在《分位品》中講過修行的十八個位次中,也是這樣,前面爲因後面爲果。比如說,種性是一種因,發心就是一種結果;以發心爲因的話,加行位就是一種結果;以加行位爲因的話,果位就是一種結果;果位是一種因的話,有所作位就是一種結果。所以,這後後果是相對前前因來說。它不是特指哪一種結果。

   “二最初果,謂最初證出世間法。”最初果指最早證得的出世間法。證最初果的時候在初果見道位,斷盡叁界見惑。初果見道位是最初見到出世間的真理。

   “叁數習果,謂從此後諸有學位。”數習果。見道之後,還有很漫長的修學過程,它不是最終的結果。所以,見道之後還要修道。在修道的過程中,隨著斷惑的多少又不斷地成就結果,所以,這其間又有二果、叁果等區別。比如說,斷叁界見惑之後,再進一步斷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,這就成就了二果;斷盡欲界所殘余的後叁品思惑,這就成就了叁果。這些果都叫數習果,是不斷修習之後所成就的結果。這種結果主要從有學位來說。所有有學位的結果都是數習果。

   “四究竟果,謂無學法。”究竟果指無學位。這裏的究竟,指聲聞乘在修學上的最高成果,稱爲無學法。無學法表示已經畢業了,不用再修再學。但這種畢業也是相對而言。就象同學們在佛學院四年畢業,畢業之後是不是代表學業圓滿了呢?不是的。還要進一步的學習,讀研究生,所謂學無止境嘛!那麼,無學果與無上佛果相比還是不究竟的。

   “五隨順果,謂因漸次,應知即是後後果攝。”隨順果是相對因說所成就的果。隨順果與前面的後後果有點相似。

   “六障滅果,謂能斷道即最初果,能滅障故說爲障滅。”障滅果是滅除障礙所成就的結果。比如說在見道位上滅除了見惑,在修道位上又滅除了修惑,聲聞乘的修行就滅除了煩惱障。而菩薩的修習、佛果的成就就不止斷除煩惱障,同時也滅除所知障。滅除障礙之後所成就的結果就是障滅果。

   “七離系果,謂即數習及究竟果,學無學位如次遠離煩惱系故。”離系果其實包含了數習果和究竟果。它指的是什麼呢?指有學、無學位的過程中,通過不斷地修行之後不斷地遠離煩惱的束縛,所以叫離系果。

   “八殊勝果,謂神通等殊勝功德。”聲聞乘的修習,能夠成就叁明六通。叁明六通的成就屬于殊勝果。應該注意一點,殊勝果、離系果、障滅果、隨順果,這四果跟前面的最初果、數習果和究竟果不是截然不同的,它們不是截然分開的,殊勝果、離系果、障滅果、隨順果等四種是根據前面的最初果、數習果、究竟果的不同功德、不同特征所安立。所以,它們沒有截然分開。到此爲止,這八種果主要根據聲聞乘的修習果位來說的。

   “九有上果,謂菩薩地,超出余乘未成佛故。”有上果指菩薩地。菩薩乘超出聲聞乘。但是,他還沒有成佛,所以說有上。什麼叫有上呢?還有比他更高的結果。打個比方來說,某地蓋了一幢高樓。這幢樓的第五層,已經超過其它一般的樓房,但它本身還只是第五層,並不是最高的。有上果就是這個意思,因爲菩薩乘超出聲聞乘但還未成佛。

   “十無上果,謂如來地,此上更無余勝法故。”無上果指如來地。如來地最高,再也沒有超出如來的果位,故稱無上。

   “此中所說後六種果,即究竟等前四差別。如是諸果但是略說,若廣說即無量。”這裏進一步說明,後面所講的六種果,它們沒有超出前面四種果的範疇,沒有超出究竟果。這個究竟果,不妨把它停留在聲聞果位上來理解。聲聞果在聲聞乘中的果位也是最高的;如果從大乘的角度來理解究竟果也可以指佛果。以上所說的這十種果都是略說,如果廣說那就多了,絕對不只這十種果。

  

  甲叁、結 說

   果總義者,謂攝受故,差別故,宿習故,後後引發故,標故,釋故。此中攝受者,謂五果。差別者,謂余果。宿習者,謂異熟果。後後引發者,謂余四果。標者,謂後後等四果。釋者,謂隨順等六果,分別前四果故。

   這是對前面所說的各種果來一個總結歸納說明。

   “果總義者,謂攝受故,差別故,宿習故,後後引發故,標故,釋故。”總結歸納說來,果可以說爲六種,那就是攝受,差別,宿習,後後引發,標,釋等六種。…
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