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攝受者,謂五果。”攝受果指異熟等五果。五果爲什麼叫攝受呢?因爲它包含了一切果,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果都不外乎五果的內容。
“差別者,謂余果。”差別指余果。余果十種指在修道過程中的差別果。
“宿習者,謂異熟果。”宿習指異熟果。過去生所種的因,就是今生所感得的結果。
“後後引發者,謂余四果。”後後引發指余四果。也就是除了異熟果以外的增上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、離系果。這四種果是屬于後後引發的,它以前一種果爲因,然後産生後面一種結果。比如以增上果爲因産生等流果;以等流果爲因産生士用果;余者依此類推。
“標者,謂後後等四果。”標指後後等四果。後後等四果就是余果中的後後果、最初果、數習果、究竟果。這四種果,把總果標出來,把所有的果籠統地標出來,這叫標。
“釋者,謂隨順等六果,分別前四果故。”釋指隨順等六果。隨順等六果指隨順果、障滅果、離系果、殊勝果、有上果、無上果。這六果,主要解釋余果中前面的四種果。
辯無上乘品第七
《辯中邊論》共有七品,前面六品主要從境、行、果叁個方面來介紹整個修學佛法的內容。現在這一品,叫作《辯無上乘品》。無上乘,主要說明大乘的殊勝。也就是說,大乘在一切修學佛法中,它是屬于最殊勝、最究竟。所以,稱爲無上乘。唯識另外一部論典《攝大乘論》,《攝論》中講到十種殊勝。這十種殊勝主要是爲了解釋大乘的殊勝超過小乘。這一品叫無上乘品,它主要也是解釋大乘的殊勝超過小乘。所以,瑜伽唯識的論典議論大乘是佛說,顯示大乘殊勝于小乘,可以說是唯識宗的又一大特色。
本論也顯示大乘的殊勝。這一品的內容主要從叁個方面來顯示大乘的殊勝,從叁種無上顯示大乘的無上。叁個方面是:一是正行無上;二是所緣無上;叁是修證無上。這叁種,正好包括了境行果叁個方面。正行指行;所緣指境;修證指果。所以,這一品也正好是從境行果叁個方面來顯示大乘的究竟。共有二十九頌。
甲一、總 標
已辯得果,無上乘今當說。頌曰:
總由叁無上,說爲無上乘。謂正行所緣,及修證無上。
論曰:此大乘中總由叁種無上義故,名無上乘。叁無上者,一正行無上,二所緣無上,叁修證無上。
《辯得果品》已經解釋完了,現在來解釋《無上乘品》。《無上乘品》總的通過叁種無上,也就是叁個方面來說明無上乘。所以,大乘叫作無上乘。叁無上指正行、所緣、和修證無上。正行也就是修行的法門和方式;所緣指大乘所緣的境界;修證指通過修行,最終所證得的結果是最高的。最高在佛法中來說,也是最究竟。
“論曰:此大乘中總由叁種無上義故,名無上乘。”大乘爲什麼叫大乘?原因是它有叁種無上義。本論通過叁個方面來解釋大乘的無上。比如說《攝大乘論》,它通過十個方面來解釋大乘的殊勝。本論主要是通過叁個方面來解釋大乘的究竟,所以叫無上乘。
“叁無上者,一正行無上,二所緣無上,叁修證無上。”到底是哪叁種無上呢?第一種是正行無上,從修行的法門上、方式上來說是最高的;第二種是所緣無上,所緣的境界是最高的;第叁種是修證無上,所證得的境界是最高的。
甲二、正行無上
此中正行無上者,謂十波羅蜜多行。此正行相雲何應知。頌曰:
正行有六種,謂最勝作意,隨法離二邊,差別無差別。
論曰:即于十種波羅蜜多隨修差別有六正行,一最勝正行,二作意正行,叁隨法正行,四離二邊正行,五差別正行,六無差別正行。
正行無上就是十波羅蜜行,正行無上一共有六種。
“論曰:即于十種波羅蜜多隨修差別有六正行。”正行的內容,指十種波羅蜜多,也就是十度。十度根據修行的特征所表現出來的有六種正行。這就是說,要說明十波羅蜜多的正行,就得從六個方面來說明,所以叫作六種正行。
“一最勝正行,二作意正行,叁隨法正行,四離二邊正行,五差別正行,六無差別正行。”六種正行,第一種最勝正行,最勝就是最好的;第二種作意正行;第叁種隨法正行;第四種離二邊正行;第五種差別正行;第六種無差別正行。
乙一、最勝正行
最勝正行其相雲何?頌曰:
最勝有十二,謂廣大長時,依處及無盡,無間無難性;
自在攝發起,得等流究竟。由斯說十度,名波羅蜜多。
論曰:最勝正行有十二種,一廣大最勝,二長時最勝,叁依處最勝,四無盡最勝,五無間最勝,六無難最勝,七自在最勝,八攝受最勝,九發起最勝,十至得最勝,十一等流最勝,十二究竟最勝。此中廣大最勝者,終不欣樂一切世間富樂自在志高遠故。長時最勝者,叁無數劫熏習成故。依處最勝者,普爲利樂一切有情爲依處故。無盡最勝者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無窮盡故。無間最勝者,由得自他平等勝解,于諸有情發起施等波羅蜜多,速圓滿故。無難最勝者,于他有情所修善法,但深隨喜,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。自在最勝者,由虛空藏等叁摩地力,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。攝受最勝者,無分別智之所攝受,能令施等極清淨故。發起最勝者,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。至得最勝者,在極喜地。等流最勝者,在次八地。究竟最勝者,在第十地及佛地中,菩薩如來因果滿故。由施等十波羅蜜多,皆有如斯十二最勝,是故皆得到彼岸名。
“論曰:最勝正行有十二種。”最勝正行一共有十二種。最勝正行就是說,如十波羅蜜多的每一種行爲都會表現出十二種最勝最好的。當然,好與不好是相對而言,相對聲聞、緣覺的修行來說。到底是哪十二種呢?一廣大最勝,二長時最勝,叁依處最勝,四無盡最勝,五無間最勝,六無難最勝,七自在最勝,八攝受最勝,九發起最勝,十自得最勝,十一等流最勝,十二究竟最勝。
一、廣大最勝。“此中廣大最勝者,終不欣樂一切世間富樂自在志高遠故。”什麼叫廣大最勝?作爲菩薩修十度波羅蜜,他們的目標是成佛。他們不會去羨慕世間上的榮華富貴。世間上的人做好事,比如說修布施、持戒等,目的是爲了升天,或者是爲了發財、當官,眼光很狹窄,心量很狹小。菩薩修十度不是爲了這些東西。世間上的一切榮華富貴統統不要,而是要成佛。所以說,廣大最勝,它所追求的目標很大。
二、長時最勝。“長時最勝者,叁無數劫熏習成故。”什麼叫長時最勝?十度的修行,它所表現出來的也是長時間的。所以,一個人修十度,從初發心開始修,一直修到成佛了還在修,不是一天兩天地修,不是一年兩年地修,也不是一生兩生地修,而叁無數劫長時間地修,所以叫長時最勝,。
叁、依處最勝。“依處最勝者,普爲利樂一切有情爲依處故。”什麼叫依處最勝?修十度,以一切有情爲對象來修。當然不能以一個有情或是兩個有情爲對象來修。如果說以一個有情兩個有情爲對象,或者只對著自己的媽媽、兄弟姐妹、妻子丈夫、親戚朋友們去修,或者只對著自己國家,不對其它國家;或者只對著人類修,而不對其它有情修,這樣的依處不是最勝。所以,菩薩的修行對象以一切有情爲依處,一切衆生都是菩薩慈悲的對象,都是菩薩修十度的對象。看到螞蟻,看到蚊蠅,都要對著它們修。晚上不要點蚊香(衆笑)。蚊子在咬你的時候,可以修六度(衆笑)。怎麼修呢?叮你的時候──修布施(衆笑);你不殺它,是持戒;它叮著你,你必須忍受(衆笑,齊聲合道),是忍辱;長時間讓它叮不把它趕走,是精進(衆大笑);(法師亦笑著說)癢痛難當的時候你不動心,是禅定(笑聲不絕);有了這五度就有般若了。所以,對著蚊子修六度,要不要修?不修白不修(衆大笑。)所以,修六度是不是很複雜?這叫學以致用。
四、無盡最勝。“無盡最勝者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無窮盡故。”修十度,它的功德和利益沒有窮盡。所以,修十度的菩薩,他把功德回向到佛果上。那麼,成佛之後還繼續修六度嗎?(衆答:修。)對!繼續修,沒完沒了地修,無窮無盡地修。
五、無間最勝。“無間最勝者,由得自他平等勝解于諸有情發起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。”無間最勝首先必須建立在勝解的基礎上。什麼是勝解的基礎呢?菩薩在修十度的時候,他把有情看成與自己一體,自他不二。他在修布施的時候,他不是想著“我在布施衆生”,他覺得衆生跟自己是一體的。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沒有人我自他的分別。因爲沒有這種人我自他的分別,所以,對于有情修十度的這種功德就比較圓滿,而且能夠快速地圓滿。
六、無難最勝。“無難最勝者,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隨喜,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。”菩薩修十度,不僅僅是自己修,他把自己和衆生看成是一體。所以,當他自己修十度的時候,他會盡心盡力地去修。同時,他看到一切有情修十度的時候,他也能由衷地隨喜贊歎。因爲隨喜贊歎的功德也很大。你不修十度,但是有情在修十度的時候,能夠隨喜,他的功德也等于是你的功德。如果把這些功德積累起來,功德會很容易圓滿。隨喜不容易,尤其是女同學。一般來說,女孩子的妒忌心比較強。所以,女孩子不容易修隨喜。所以,修行首先要學會克服自己的妒忌心,培養自己的隨喜心。一個人如果能夠把隨喜心培養出來,心量會很大,心胸會很開闊。相反,沒有隨喜心,妒忌心強的人,痛苦不堪,自找苦吃。一個人有隨喜心,就能成就無難最勝,修十度對你來說也不是一件難事。但是,這有一個前提,必須建立在自他平等的基礎上。能把自己和他人看成是一體,修隨喜就比較容易。如果沒有這種心量,人我是非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那就很難修行。看到別人的榮譽,看到別人得到好處,心裏不舒服,難受,這怎麼行?
…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