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摄受者,谓五果。”摄受果指异熟等五果。五果为什么叫摄受呢?因为它包含了一切果,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果都不外乎五果的内容。
“差别者,谓余果。”差别指余果。余果十种指在修道过程中的差别果。
“宿习者,谓异熟果。”宿习指异熟果。过去生所种的因,就是今生所感得的结果。
“后后引发者,谓余四果。”后后引发指余四果。也就是除了异熟果以外的增上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、离系果。这四种果是属于后后引发的,它以前一种果为因,然后产生后面一种结果。比如以增上果为因产生等流果;以等流果为因产生士用果;余者依此类推。
“标者,谓后后等四果。”标指后后等四果。后后等四果就是余果中的后后果、最初果、数习果、究竟果。这四种果,把总果标出来,把所有的果笼统地标出来,这叫标。
“释者,谓随顺等六果,分别前四果故。”释指随顺等六果。随顺等六果指随顺果、障灭果、离系果、殊胜果、有上果、无上果。这六果,主要解释余果中前面的四种果。
辩无上乘品第七
《辩中边论》共有七品,前面六品主要从境、行、果三个方面来介绍整个修学佛法的内容。现在这一品,叫作《辩无上乘品》。无上乘,主要说明大乘的殊胜。也就是说,大乘在一切修学佛法中,它是属于最殊胜、最究竟。所以,称为无上乘。唯识另外一部论典《摄大乘论》,《摄论》中讲到十种殊胜。这十种殊胜主要是为了解释大乘的殊胜超过小乘。这一品叫无上乘品,它主要也是解释大乘的殊胜超过小乘。所以,瑜伽唯识的论典议论大乘是佛说,显示大乘殊胜于小乘,可以说是唯识宗的又一大特色。
本论也显示大乘的殊胜。这一品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显示大乘的殊胜,从三种无上显示大乘的无上。三个方面是:一是正行无上;二是所缘无上;三是修证无上。这三种,正好包括了境行果三个方面。正行指行;所缘指境;修证指果。所以,这一品也正好是从境行果三个方面来显示大乘的究竟。共有二十九颂。
甲一、总 标
已辩得果,无上乘今当说。颂曰:
总由三无上,说为无上乘。谓正行所缘,及修证无上。
论曰:此大乘中总由三种无上义故,名无上乘。三无上者,一正行无上,二所缘无上,三修证无上。
《辩得果品》已经解释完了,现在来解释《无上乘品》。《无上乘品》总的通过三种无上,也就是三个方面来说明无上乘。所以,大乘叫作无上乘。三无上指正行、所缘、和修证无上。正行也就是修行的法门和方式;所缘指大乘所缘的境界;修证指通过修行,最终所证得的结果是最高的。最高在佛法中来说,也是最究竟。
“论曰:此大乘中总由三种无上义故,名无上乘。”大乘为什么叫大乘?原因是它有三种无上义。本论通过三个方面来解释大乘的无上。比如说《摄大乘论》,它通过十个方面来解释大乘的殊胜。本论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解释大乘的究竟,所以叫无上乘。
“三无上者,一正行无上,二所缘无上,三修证无上。”到底是哪三种无上呢?第一种是正行无上,从修行的法门上、方式上来说是最高的;第二种是所缘无上,所缘的境界是最高的;第三种是修证无上,所证得的境界是最高的。
甲二、正行无上
此中正行无上者,谓十波罗蜜多行。此正行相云何应知。颂曰:
正行有六种,谓最胜作意,随法离二边,差别无差别。
论曰: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,一最胜正行,二作意正行,三随法正行,四离二边正行,五差别正行,六无差别正行。
正行无上就是十波罗蜜行,正行无上一共有六种。
“论曰: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。”正行的内容,指十种波罗蜜多,也就是十度。十度根据修行的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有六种正行。这就是说,要说明十波罗蜜多的正行,就得从六个方面来说明,所以叫作六种正行。
“一最胜正行,二作意正行,三随法正行,四离二边正行,五差别正行,六无差别正行。”六种正行,第一种最胜正行,最胜就是最好的;第二种作意正行;第三种随法正行;第四种离二边正行;第五种差别正行;第六种无差别正行。
乙一、最胜正行
最胜正行其相云何?颂曰:
最胜有十二,谓广大长时,依处及无尽,无间无难性;
自在摄发起,得等流究竟。由斯说十度,名波罗蜜多。
论曰:最胜正行有十二种,一广大最胜,二长时最胜,三依处最胜,四无尽最胜,五无间最胜,六无难最胜,七自在最胜,八摄受最胜,九发起最胜,十至得最胜,十一等流最胜,十二究竟最胜。此中广大最胜者,终不欣乐一切世间富乐自在志高远故。长时最胜者,三无数劫熏习成故。依处最胜者,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为依处故。无尽最胜者,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无穷尽故。无间最胜者,由得自他平等胜解,于诸有情发起施等波罗蜜多,速圆满故。无难最胜者,于他有情所修善法,但深随喜,令自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。自在最胜者,由虚空藏等三摩地力,令所修施等速圆满故。摄受最胜者,无分别智之所摄受,能令施等极清净故。发起最胜者,在胜解行地最上品忍中。至得最胜者,在极喜地。等流最胜者,在次八地。究竟最胜者,在第十地及佛地中,菩萨如来因果满故。由施等十波罗蜜多,皆有如斯十二最胜,是故皆得到彼岸名。
“论曰:最胜正行有十二种。”最胜正行一共有十二种。最胜正行就是说,如十波罗蜜多的每一种行为都会表现出十二种最胜最好的。当然,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,相对声闻、缘觉的修行来说。到底是哪十二种呢?一广大最胜,二长时最胜,三依处最胜,四无尽最胜,五无间最胜,六无难最胜,七自在最胜,八摄受最胜,九发起最胜,十自得最胜,十一等流最胜,十二究竟最胜。
一、广大最胜。“此中广大最胜者,终不欣乐一切世间富乐自在志高远故。”什么叫广大最胜?作为菩萨修十度波罗蜜,他们的目标是成佛。他们不会去羡慕世间上的荣华富贵。世间上的人做好事,比如说修布施、持戒等,目的是为了升天,或者是为了发财、当官,眼光很狭窄,心量很狭小。菩萨修十度不是为了这些东西。世间上的一切荣华富贵统统不要,而是要成佛。所以说,广大最胜,它所追求的目标很大。
二、长时最胜。“长时最胜者,三无数劫熏习成故。”什么叫长时最胜?十度的修行,它所表现出来的也是长时间的。所以,一个人修十度,从初发心开始修,一直修到成佛了还在修,不是一天两天地修,不是一年两年地修,也不是一生两生地修,而三无数劫长时间地修,所以叫长时最胜,。
三、依处最胜。“依处最胜者,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为依处故。”什么叫依处最胜?修十度,以一切有情为对象来修。当然不能以一个有情或是两个有情为对象来修。如果说以一个有情两个有情为对象,或者只对着自己的妈妈、兄弟姐妹、妻子丈夫、亲戚朋友们去修,或者只对着自己国家,不对其它国家;或者只对着人类修,而不对其它有情修,这样的依处不是最胜。所以,菩萨的修行对象以一切有情为依处,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慈悲的对象,都是菩萨修十度的对象。看到蚂蚁,看到蚊蝇,都要对着它们修。晚上不要点蚊香(众笑)。蚊子在咬你的时候,可以修六度(众笑)。怎么修呢?叮你的时候──修布施(众笑);你不杀它,是持戒;它叮着你,你必须忍受(众笑,齐声合道),是忍辱;长时间让它叮不把它赶走,是精进(众大笑);(法师亦笑着说)痒痛难当的时候你不动心,是禅定(笑声不绝);有了这五度就有般若了。所以,对着蚊子修六度,要不要修?不修白不修(众大笑。)所以,修六度是不是很复杂?这叫学以致用。
四、无尽最胜。“无尽最胜者,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无穷尽故。”修十度,它的功德和利益没有穷尽。所以,修十度的菩萨,他把功德回向到佛果上。那么,成佛之后还继续修六度吗?(众答:修。)对!继续修,没完没了地修,无穷无尽地修。
五、无间最胜。“无间最胜者,由得自他平等胜解于诸有情发起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。”无间最胜首先必须建立在胜解的基础上。什么是胜解的基础呢?菩萨在修十度的时候,他把有情看成与自己一体,自他不二。他在修布施的时候,他不是想着“我在布施众生”,他觉得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。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没有人我自他的分别。因为没有这种人我自他的分别,所以,对于有情修十度的这种功德就比较圆满,而且能够快速地圆满。
六、无难最胜。“无难最胜者,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随喜,令自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。”菩萨修十度,不仅仅是自己修,他把自己和众生看成是一体。所以,当他自己修十度的时候,他会尽心尽力地去修。同时,他看到一切有情修十度的时候,他也能由衷地随喜赞叹。因为随喜赞叹的功德也很大。你不修十度,但是有情在修十度的时候,能够随喜,他的功德也等于是你的功德。如果把这些功德积累起来,功德会很容易圆满。随喜不容易,尤其是女同学。一般来说,女孩子的妒忌心比较强。所以,女孩子不容易修随喜。所以,修行首先要学会克服自己的妒忌心,培养自己的随喜心。一个人如果能够把随喜心培养出来,心量会很大,心胸会很开阔。相反,没有随喜心,妒忌心强的人,痛苦不堪,自找苦吃。一个人有随喜心,就能成就无难最胜,修十度对你来说也不是一件难事。但是,这有一个前提,必须建立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。能把自己和他人看成是一体,修随喜就比较容易。如果没有这种心量,人我是非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那就很难修行。看到别人的荣誉,看到别人得到好处,心里不舒服,难受,这怎么行?
…
《辩中边论探究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