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辯中邊論探究▪P3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七、自在最勝。“自在最勝者,由虛空藏等叁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。”虛空藏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禅定,不是一般的禅定,是一種境界很高的定。在這樣一種高境界的禅定的基礎上修十度,十度很容易得到圓滿。

   八、攝受最勝。“攝受最勝者,無分別智之所攝受能令施等極清淨故。”十度的修行,它以無分別智作爲根本。修十度的本身是爲了成就無分別智。一旦成就無分別智之後,以無分別智作爲指導,去修十度。所以,無分別智能夠使所修的十度行爲清淨。所謂清淨,就是沒有煩惱,沒有執著。一個人在修行的時候,假如沒有智慧,沒有無分別智或者是後得智等在觀照,作指導,就會執著,就會有分別心。所謂的分別心,也就是人我是非。在人我是非分別的基礎上,然後就有執著。因爲有分別有執著,使得所修的十度變得不清淨。比如修布施的時候,一般人的動機和發心,往往很難達到純正的程度,必定有個人的自我意識在作怪。

   如果說有無分別智在觀照,它能夠使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力等在叁輪體空的狀態下進行。什麼叫叁輪體空?施者、被施者、受者叁者都不可得。所以,能夠在叁輪體空的狀態下修十度,這個十度的質量肯定是最好的。

   九、發起最勝。“發起最勝者,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。”十度從勝解行地發起。見道之前的修行,包括資糧位、加行位,統屬于勝解行地。在資糧位、加行位的過程中,對于真理只是一種認識,並沒有真正地見道、證道,所以叫勝解行地。如果見到真理,那就不再是簡單的認識和理解了。

   十、至得最勝。“至得最勝者,在極喜地。”在極喜地中所生起的十波羅蜜叫至得最勝。所謂至得,就是“得”。得到見道,即在見道的基礎上所修的十度。

   十一、等流最勝。“等流最勝者,在次八地。”從第二地到第九地所修的十度,都叫等流最勝。因爲它們在無分別智的指導下修十度,同等而流,所以名等流最勝。十度在地上的修行,當然是一地比一地的境界要高。同樣是修布施,不同境界的人,所修布施的效果也不一樣。

   十二、究竟最勝。“究竟最勝者,在第十地及佛地中,菩薩如來因果滿故。”究竟最勝指在法雲地及佛地中所修的十度。佛地因果圓滿無缺,最終所證得的果位最爲殊勝。所以說,菩薩從因地到果位修的十度,最爲究竟殊勝。所謂最勝,就是質量最好。

   “由施等十波羅蜜多皆有如斯十二最勝,是故皆得到彼岸名。”菩薩從因地的修行一直到如來的果位,這整個過程所修習的十度,都具備這十二最勝,都具備這十二種特征。所以,它才叫作十度。譬如凡夫所修的布施,能不能叫波羅蜜呢?不能叫波羅蜜。因爲不具備十二種最勝的特征,不可以名波羅蜜。平常所修的布施,只能是一種人天的福報,是“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”。

   梁武帝是中國曆史上最信佛的一位皇帝,曾經幾次舍身到寺院裏當下人,幫寺院裏的師父們添飯、行堂、掃地,侍候出家人。梁武帝本身對佛法也學得很通,他經常登壇講經說法,度了很多人去出家,建造了很多寺院。菩提達摩來的時候,梁武帝把他請到宮裏。一見到菩提達摩,梁武帝就說:我即帝位以來,蓋了很多寺廟,度了很多人出家,功德一定很大了。菩提達摩說沒有功德。這對梁武帝打擊很大,沒有功德那是什麼呢?菩提達摩說那是“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。雖有若無”。

   這就是說,所做的每一件好事,不是說沒有結果,結果肯定是會有的,不管帶著什麼樣的動機和發心去做,結果都是會有的。但是,因爲這些功德、福報虛妄不實,好比過眼雲煙,當皇帝也只是幾十年,過去就沒有了。所以說雖有若無。因爲沒有十二種最勝,所以,梁武帝的功德不可以稱爲波羅蜜。

   何等名爲十到彼岸?頌曰:

   十波羅蜜多,謂施戒安忍,精進定般若,方便願力智。

   論曰:此願施等十度別名。施等雲何各別作業?頌曰:

   饒益不害受,增德能入脫,無盡常起定,受用成熟他。

   論曰:此顯施等十到彼岸各別事業。如次應知,謂諸菩薩由布施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普能饒益;由淨戒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不爲損害;由安忍波羅蜜多故,他損害時深能忍受;由進波羅蜜多故,增長功德;由靜慮波羅蜜多故,起神通等能引有情令入正法;由般若波羅蜜多故,能正教授教誡有情令得解脫;由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故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,能令施等功德無盡;由願波羅蜜多故,攝受隨順施等勝生,一切生中恒得值佛,恭敬供養常起施等;由力波羅蜜多故,具足思擇修習,二力伏滅諸障,能令施等常決定轉;由智波羅蜜多故,離如聞言諸法迷謬,受用施等增上法樂,無倒成熟一切有情。

  “何等名爲十到彼岸?頌曰:十波羅蜜多,謂施戒安忍,精進定般若,方便願力智。”什麼是十種到彼岸的勝行呢?它們是:施,戒,安忍,精進,定,般若,方便,願,力,智。

   “論曰:此願施等十度別名。施等雲何各別作業?頌曰:饒益不害受,增德能入脫,無盡常起定,受用成熟他。”布施等十種到彼岸的勝行,它們各自的作用功能是什麼?偈頌說:饒益,不害,受,增德,能入,脫,無盡,常起,定,受用成熟他。這是什麼意思?“論曰:此顯施等十到彼岸各別事業,如次應知。”十度的作用,以下各別解釋。

   “謂諸菩薩,由布施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普能饒益。”布施的作用和特點是什麼?能夠饒益一切衆生。當修布施的時候,總會給對方帶來利益。布施對方錢財,是給他經濟上的利益──財布施;布施他佛法,他可以得到解脫的利益──法布施;當他恐懼害怕的時候,布施給他力量──無畏施。所以,布施的特點是饒益一切衆生。

   “由淨戒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不爲損害。”持戒的作用和特點,主要是不損害有情。比如說持五戒,不殺生就是不損害有情衆生的生命;不偷盜就是不損害衆生的財産;不邪淫就是不損害衆生的人格尊嚴以及他的家庭;不妄語就是守信用,不欺騙別人;不飲酒就是不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。所以,持戒的作用在于不損害、不傷害別人,倘若犯戒了,就表示有可能傷害到別人。

   “由安忍波羅蜜多故,他損害時深能忍受。”安忍就是忍辱。佛教所說的忍辱,不僅僅是當別人損害自己的時候,能夠忍辱負重。據六度所說,忍起碼包含叁個方面的含義:一是耐怨害忍;二是安受苦忍;叁是谛察法忍。這裏所講的主要是其中的一種,即耐怨害忍,能夠忍受怨家對自己的迫害。忍字體現了一個人的涵養。沒有涵養的人,他很難忍受。沒有忍辱的人,當別人傷害到他的利益的時候,他的無明火、嗔恨心就來了。所以,現在的電影、電視,所放映的影劇本,不是愛就是嗔,不是愛情片就是武打片,恩恩怨怨打打殺殺。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。

   “由進波羅蜜多故,增長功德。”精進,精進地修行,能使功德、福德、智慧資糧等不斷地得到增長。

   “由靜慮波羅蜜多故,起神通等,能引有情令入正法。”通過修靜慮就能引發神通。引發神通之後,就能引有情入正法。引發神通的目的是爲了教化衆生。《阿含經》中記載佛陀的教化有幾種方式。一種是語言的教化,還有一種是神通的教化。其實,神通的教化,它的對象是根機差的人。根機好的人,一般都用語言教化。根機差的人,才要用神通教化。你給他變一個什麼東西,他一下子就相信了,社會上的人,多數都喜歡。你顯一下神通,一下子就有一大幫的人跪在你的腳下,結果造成交通堵塞(衆笑)。所以說現在的人根機差,因爲他們都需要神通。當然,佛教所講的禅定,不僅僅是爲了引發神通,更主要的還是爲了引發般若智慧。

   “由般若波, 羅蜜多故,能正教授教誡有情令得解脫。”般若的作用,主要是能正確地教化有情,令得有情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出來。所以,解脫要靠般若智慧。有智慧才能解脫,解脫才能自在,解脫自在。

   “由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故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,能令施等功德無盡。”方便善巧波羅蜜多,能把所修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,使這些功德無窮無盡,無有限量。所以,想使你的每一種行爲都能達到功德無量,那就要入方便波羅蜜多。

   “由願波羅蜜多故,攝受隨順施等勝生,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,供養常起施等。”因爲有願力的關系,才能在未來的生命中生生世世地修布施,生生世世遇上佛陀出世。所以,我們要發願,發願永遠能夠遇上諸佛,能夠親近諸佛,在生生世世中,永遠能夠跟諸佛菩薩在一起。然後,永遠修十度,一直修,無窮無盡地修,直到成佛。願力非常重要。學佛的人每天要對著佛菩薩發願。

   “由力波羅蜜多故,具足思擇修習二力,伏滅諸障,能令施等常決定轉。”力主要有兩種:一種是思擇,一種是修習。思擇是對法說的,修習是一種行持。通過這兩種力量,使所修的十度,能夠變成一種強大的力量,去滅除修十度時所遇到的各種障礙。滅除這些十度的障礙之後,就能夠使所修的十度長時相續,不斷地修,盡未來際修。

   “由智波羅蜜多故,離如聞言諸法迷謬,受用施等增上法樂,無倒成熟一切有情。”由智慧波羅蜜多的力量,能夠對甚深的法正確地理解而不致于有錯誤。因爲對佛法能夠正確地理解之後,就能正確地修行施等。于十度中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,每一種都能正確地修。當正確地修十度之後,就能夠得到施等法樂,能夠得到利益和受用。同時,也能無顛倒地成熟一切有情,能正確地幫助一切衆生。

   最勝正行就是十度,十度中,每一種都包含著十二種最勝。所以說爲最勝正行。

  

  乙二、作意正行

   如是已說最勝正行,作意正行其相雲何?頌曰:

   菩薩以叁慧,恒思惟大乘,如所施設法,名作意正行。

   論曰:…
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