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辯中邊論探究▪P3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若諸菩薩以聞思修所成妙慧,數數作意思惟大乘,依布施等,如所施設契經等法,如是名爲作意正行。

   每一種行爲的産生,它包含著身、口、意叁業。身是行動,口是語言,意是思想。由思想來支配行動和語言。凡夫有情的觀念,有正確的想法,也有錯誤的想法。修習十度,必須有正確的想法和觀念來作指導。修行的人也必須用正確的想法、正確的觀念、正確的心態去修十度。這就屬于作意正行。反過來說,如果是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在指導著修十度,那就是作意邪行而不是作意正行了。

   作意正行,它的內容主要是叁慧,即聞、思、修叁慧。以聞思修叁慧去思惟大乘,就能按佛法去修行,如法如律,有根有據。這就叫作意正行。所以,作意正行它是建立在聞思修叁慧的基礎上。

   “論曰:若諸菩薩以聞、思、修所成妙慧,數數作意思惟大乘,依布施等,如所施設契經等法,如是名爲作意正行。”菩薩在修十度的時候,必須以聞思修所成妙慧。所以,修十度不是盲目地修。譬如修布施,布施並不是佛法所特有,世間人也修布施;修持戒,世間人也修持戒,外道也持戒;修忍辱,世間上有涵養的人他們照樣修忍辱。怎麼樣才能顯示佛教所修的十度?怎麼樣修才屬于如法的、究竟的十度呢?這必須通過聞思修叁慧。聽聞經教、如理思惟、然後法隨法行地修,經常這樣去思惟。所以,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,正思惟非常重要,每天要用正思惟,經常要用正思惟。所以,學佛法不是不分別,而是要分別,要正思惟,不是胡思亂想,根據經教數數作意思惟大乘,經常聞思修大乘的經教,思惟大乘經典中是怎樣教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忍辱、修精進、修禅定、修般若,經常這樣思考,然後把它用到實際生活中,理論與實際相結合。

   此諸菩薩以叁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?頌曰:

   此增長善界,入義及事成。

   論曰:聞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善根界得增長。思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正悟入所聞實義。修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所求事業成滿,謂能趣入修治地故。

   菩薩用叁種妙慧聞思修大乘佛法到底有什麼好處?

   “論曰:聞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善根界得增長。”一個人不斷地聽聞經教,能使善根增長。每一個人,可能多多少少都會有善根。就象同學們能夠出家,能夠到佛學院來學習,一定有善根。但是,如果不出家,或者說因緣沒有成熟而沒有出家,善根有沒有呢?善根的力量會有,但是這種力量還非常微不足道。接觸佛法之後,不斷地聽聞法師講經,學習教理,對佛法的認識和信念也越來越深透,這就是善根增長。所以,聽聞大乘,能夠使善根得以不斷地增長。

   “思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正悟入所聞實義。”學佛的人不斷地思惟經教的道理,就能如實地認識諸法的法義。對佛法義理的把握,就是要通過思考。所以,多聞之外還要多思考,也就是下正思惟。

   “修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所求事業成滿,謂能趣入修治地故。”修行大乘,按大乘道理去修行,它能使所求事業成滿。所求事業是什麼呢?比如說要了生死,要成佛,這些都要通過修所成慧來完成,要通過修行大乘法義來完成。“能趣入修治地故”。修就是修十地;治地就是對治煩惱。修十地,證真理,對治煩惱,這一切都要通過修行來完成。

   作意正行有何助伴?頌曰:

   此助伴應知,即十種法行。

   論曰:應知如是作意正行,由十法行之所攝受。何等名爲十種法行?頌曰:

   謂書寫供養,施他聽披讀,受持正開演,諷誦及思修。

   論曰:于此大乘有十法行,一書寫,二供養,叁施他,四若他讀誦專心谛聽,五自披讀,六受持,七正爲他開演文義,八諷誦,九思惟,十修習。

   一個人修行作意正行要具備哪些相應的行爲?聞思修建立在什麼基礎上?

   “論曰:應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攝受。”一個人要成就聞思修,必需有十種法行作爲基礎,作意正行就是由十種法行所攝受,它建立在十種法行的基礎上。

   “何等名爲十種法行?頌曰:謂書寫供養,施他聽披讀,受持正開演,諷誦及思修。”十種法行是書寫、供養、施他、聽、披讀、受持、正開演、諷誦、思和修。十法行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,非常重要。大家讀《金剛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解深密經》等,這些經典一再贊歎讀誦、書寫等功德,比如讀《金剛經》時,經中說:“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能于此經,受持讀誦,即爲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”《金剛經》中類似這樣贊歎讀誦受持功德的地方多達好幾處。可見,這十種法行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 “論曰:于此大乘有十法行,一書寫。”大乘十種法行中,第一種是書寫。佛法的流通靠什麼呢?最早的時候,口口相傳;之後,通過古人寫經而得以流通。現在敦煌莫高窟還可以看到很多唐人的寫經,編輯出版了一部《敦煌大藏經》和《敦煌寶藏》。還有,北京房山雲居寺的房山石經,也很有名,大概是從魏晉南北朝時開始镌刻,當時有一位大師發願把藏經整部刻在石上,幾代人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才完成,保存下來的大概有幾十萬塊,藏在地窖裏,主要是預防滅佛毀經。經書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保存下來。今天寫經就容易了。印刷技術先進,你可以出資,找印刷廠印書,功德也是你的,雖然沒有親自動筆抄寫,但是功德一樣大。還有,製作錄音帶,製作電腦光盤等。現在,臺灣、韓國、日本、香港,包括我們大陸都在製作《大藏經》的光盤,整部《大藏經》就那麼一盤,就那麼一片,全裝進去了。現代的科技,真是不可思議。

   “二供養。”供養什麼呢?供養經典。花錢印發經典。雖然不是自己動手親寫,同樣是功德無量。“叁施他。”施他。把經書送給別人,讓別人學習。自己不學送給別人學,一樣功德無量。“四若他讀誦專心谛聽。”谛聽。別人在讀誦經典的時候,你在旁邊專心谛聽,也是功德無量。“五自披讀。”自披讀。自己去讀經。“六受持。”受持。對經教的義理,不僅要讀誦,而且還要進一步地熟悉它的思想,接受它的思想。“七正爲他開演文義。”開演。對別人講經,就象我現在給你們講經。“八諷誦。”諷誦,就是背誦。“九思惟。”思惟,根據經教的義理,不斷地思惟。“十修習。”修習,按照經教所說的義理去修持。

   佛法的流傳,必須靠這十種方式。只有很多人來書寫經典,供養、施他、讀誦、受持、講說、背誦經典等等,才能使經典一代一代留傳下去。所以,佛法在世間的流傳和住持必須靠十法行。如果沒有十法行,大藏經典能流傳下來嗎?如果象淨空法師說的“叁藏十二部,留給他人悟”。大家都留給他人悟,完了!大家都不要悟。所以,十法行一方面能使正法久住,另一方面,從各人的修行看十法行中包含著聞思修叁慧。書寫、供養、施他、讀誦谛聽、披讀、受持、爲他開演文義、諷誦等,屬于聞的內容;第九思惟屬于思的內容;第十修習屬于修所成慧的內容。所以,聞思修叁慧是根據十法行建立的。

   行十法行獲幾所福?頌曰:

   行十法行者,獲福聚無量。

   論曰:修行如是十種法行,所獲福聚其量無邊。何故但于大乘經等說修法行,獲最大果,于聲聞乘不如是說?頌曰:

   勝故無盡故,由攝他不息。

   論曰:于此大乘修諸法行,由二緣故獲最大果。一最勝故,二無盡故。由能攝益他諸有情,是故大乘說爲最勝;由雖證得無余涅槃,利益他事而恒不息,是故大乘說爲無盡。

   修十種法行,可以得到的福報無量無邊。

   “何故但于大乘經等說修法行獲最大果,于聲聞乘不如是說?”問:爲什麼只說依大乘經典修十法行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功德,而對于聲聞乘的經典不是這樣說呢?

   “論曰:于此大乘修諸法行,由二緣故獲最大果。一最勝故,二無盡故。”這就是強調大乘的殊勝。根據大乘的經典修十種法行,由于兩種原因,它能得到兩種最大的結果:一是最勝,二是無盡。

   “由能攝益他諸有情,是故大乘說爲最勝。”第一種原因,象聲聞乘的經典,通過修行,它只能使自己解脫煩惱,了脫生死。而大乘以度化一切衆生爲對象,所以說他最勝。

   “由雖證得無余涅槃,利益他事而恒不息,是故大乘說爲無盡。”第二種原因就是無盡。聲聞乘證得涅槃之後灰身滅智,不再去度化衆生。而菩薩成就佛果之後,還能無窮無盡地利樂有情。這裏主要從最勝和無盡的兩個角度說明依大乘修十種法行最爲殊勝,功德特別大。

   作意正行的主要內容從聞思修出發。也就是說,我們認識和分別,應該建立在聞思修慧的基礎上。這種作意,就是屬于正確的作意,屬于正見。反過來說,如果離開對經教教理的聞思修,所作之意都是胡思亂想,屬于妄想的範疇。   

  乙叁、隨法正行

   如是已說作意正行,隨法正行其相雲何?頌曰:

   隨法行二種,謂諸無散亂,無顛倒轉變。諸菩薩應知。

   論曰:隨法正行略有二種,一無散亂轉變,二無顛倒轉變,菩薩于此應正了知。

   法指佛陀的教法,確切地說應指解脫道和菩提之道。因爲佛陀所有的經教,所要指示的中心無非是菩提之道、解脫之道,所以隨法正行實際上是指根據佛法修行的正道。

   “論曰:隨法正行略有二種,一無散亂轉變,二無顛倒轉變,菩薩于此應正了知。”根據佛法的修行,根據菩提道、解脫道的修行,隨法行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:一是無散亂轉變,二是無顛倒轉變。無散亂主要指心念上不散亂,心念上沒有妄想;無顛倒主要指認識上沒有顛倒,認識上必須是正確的,正確地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。這就是說,依法修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:一方面是在心念上沒有散亂,另一方面在認識上沒有顛倒。這非常重要,修行菩薩…
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