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的人不能不知道,對這兩點必須正確地認識。
丙一、無散亂轉變
此中六種散亂無故名無散亂。六散亂者,一自性散亂,二外散亂,叁內散亂,四相散亂,五粗重散亂,六作意散亂。此六種相雲何應知?頌曰:
出定于境流,味沈掉矯示,我執心下劣,諸智者應知。
論曰:此中出定由五識身,當知即是自性散亂。于境流者,馳散外緣,即外散亂。味沈掉者,味著等持昏沈掉舉,即內散亂。矯示者,即相散亂,矯現相已修定加行故。我執者,即粗重散亂,由粗重力我慢現行故。心下劣者,即作意散亂,依下劣乘起作意故。菩薩于此六散亂相,應遍了知當速除滅。
“此中六種散亂無故名無散亂。六散亂者,一自性散亂,二外散亂,叁內散亂,四相散亂,五粗重散亂,六作意散亂。”什麼叫無散亂?到底沒有哪些散亂?論主告訴我們不能有六個方面的散亂,如果在這六個方面的散亂都沒有了,那就是無散亂。散亂有六種,即:自性散亂、外散亂、內散亂、相散亂、粗重散亂、作意散亂。
“論曰:此中出定由五識身,當知即是自性散亂。”自性散亂的體是五識身。五識在叁種分別中屬于自性分別。五識所表現出來的散亂非常微細,因爲五識本身的分別就是非常微細。比如一個人,當他入定的時候,一個鍾點、兩個鍾點,或者是更長的時間之後,想要出定。爲什麼會出定呢?這是因爲五識想攀緣外境。比如眼睛想看什麼東西,耳朵想聽什麼聲音LL。因爲五識有這種向外的攀緣心,所以修定的人,才會出定。假如五識沒有這種攀緣心態,修定的人會很長時間不出定。所以,自性散亂所表現的就是五識。
“于境流者,馳散外緣,即外散亂。”外散亂的體是散亂,屬隨煩惱中的散亂心所。因爲有這種散亂心所,坐在這裏浮想連翩,心無法定下來,東想西想,想很多很多的問題。這些都是散亂的作用。
“味沈掉者,味著等持昏沈掉舉,即內散亂。”內散亂的體屬于貪的範疇。因爲有貪的緣故,所以,在修定的時候,打坐的時候,甚至于沒有得到禅定,也覺得很舒服,貪著于這種感覺。如果修定的人真正在禅定上有成就,或成就輕安之類,那麼對禅定更容易産生貪著,所以“味著等持”的貪心促使修定的人貪著這種禅悅。所以,《瑜伽菩薩戒》中說,修禅的人貪著禅悅,這也是犯戒。
昏沈掉舉也屬于內散亂。昏沈掉舉的體本身就是昏沈掉舉心所。昏沈掉舉是坐禅時兩種非常不利的狀態。就象平常人,一般的心態要麼處在掉舉中,要麼處在昏沈中。這種昏沈掉舉屬于內心極爲不平衡的狀態。所以佛教講等持,等就是平等、平衡,離開掉舉和昏沈這兩種狀態,才能使心處在一種平衡的狀態。掉舉就是心高舉,浮想連翩;昏沈就是心暗昧不明。
“矯示者,即相散亂,矯現相已修定加行故。”矯示指相散亂。相散亂的體屬于隨煩惱中的谄和诳心所。谄是谄曲、谄媚,討好別人;诳是欺騙。帶著討好別人的欺騙心態在修禅定就是矯示。比如有的人爲了博得別人對他的尊重、供養,裝模作樣地修行;或者說真的沒有神通,沒有真功夫,反而裝得很有神通很有功夫的樣子,欺騙世人,這些都屬于相散亂。這種現象對于一般的修行人來說,比較容易出現。因爲出家人的生活,四事供養來自十方。人有一個弱點,喜歡追求享受,要吃得好、住得好、用得好。裝模作樣,人家會認爲你很有修行,很有功夫,于是供養你很多好東西。難怪有人說: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來拜。
“我執者,即粗重散亂,由粗重力我慢現行故。”粗重散亂的體就是我執。由于我執的關系,我慢現行。當修行的時候,稍微有一點體驗之後,就覺得自己開悟了,證得初地了,證得阿羅漢果了,認爲自己了不起,未證謂證。到底證得什麼境界,自己也不知道,自我感覺可能已經證得很高的境界了,覺得自己很了不起。
所以,粗重散亂的表現主要就是我慢。修行的人,有時很容易出現我慢,他自我感覺好象對佛法有一些體驗,認爲學教理的,沒有體驗,只會講講而已。而我呢?我是修行的,我有體驗,你們都不修行,這種現象非常普遍。這是屬于一種粗重散亂。因爲有了這種粗重、這種我慢之後,就促使修行人內心不得平靜,一看到別人不修行,心就亂了,看不慣別人。甚至覺得我很修行,你們應供養我、尊重我,否則就難受。這是我慢的表現。
“心下劣者,即作意散亂,依下劣乘起作意故。”作意散亂的內容所表現的就是心性下劣。一個人在學佛初發心時,或是發廣大心,或是發下劣心,這很重要。發廣大心就是菩提心,按大乘佛法來說,學佛要發菩提心,這才是最高尚的、最廣大的。如果說不能發菩提心,依下劣乘發人天乘發心,或聲聞緣覺乘發心,這些發心屬于作意散亂。這是發心上的錯誤。
六種散亂,主要從修定的角度來說,主要從心念上來說。也就是說,一個人想修定,就要避免這六種散亂。“菩薩于此六散亂相,應遍了知當速除滅。”菩薩對于這六種散亂,應該要徹底地全面地了解,並且當機立斷,快速斷除它們。如果一旦發現自己有這些問題,要馬上解決,不要拖泥帶水。
丙二、無顛倒轉變
如是已說無散亂轉變,無顛倒轉變雲何應知?頌曰:
智見于文義,作意及不動,二相染淨客,無怖高無倒。
論曰:依十事中如實智見,應知建立十無倒名。
無顛倒轉變,指認識上的修行。無顛倒相對有顛倒來說,它的意義在于擺脫顛倒狀態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,凡夫基本上生活在顛倒之中。因爲無明産生顛倒,因顛倒而造業招感生死苦果。無顛倒,就是用智慧來認識,而不是用妄識來認識。佛教講智和識,整個唯識的修行,整個唯識的教理,就是圍繞著兩個字──智和識展開。識是虛妄的,智是真實的。整個唯識的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轉識成智。所以,要用智慧見文和義。
我們現在有沒有智慧呢?能不能正確的見文義呢?智有不同層次的智慧。比如講到般若的時候,就知道般若有叁種:一種是文字般若;一種是觀照般若;還有一種是實相般若。在這叁種般若中,實相般若凡夫肯定沒有,但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呢?多少還有一些,通過學習經教多少能掌握一些文字般若。然後用文字般若的認識和觀念來觀照宇宙人生現象,就是觀照般若。所以說,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我們還是有一些的。
還有唯識宗所講的四種尋思,四如實智等等。比如說四尋思,它的體屬于智慧;四如實智也是智慧。所以,現在我們雖然沒有實相般若,但是學習經教之後還是會有一種相似的智慧,也就是觀照般若的認識。所以,我們雖然沒有智慧,但還是有能力正確地去認識宇宙人生的諸法,不是一點能力也沒有。學習經教正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最佳途徑,通過經教的學習之後,就會有這種能力。如果不學經教,其結果就是一點能力也沒有。所以,要有信心,相信我們能夠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不是不能。
“論曰:依十事中如實智見,應知建立十無倒名。”要認識的內容主要有十種。哪十種呢?即:文無倒,義無倒,作意無倒,不動無倒,自相無倒、共相無倒,染淨無倒,客無倒,無怖無倒,無高無倒。這十個方面教我們正確地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,並由此建立了十種無倒的名稱。
一、文無倒
此中雲何于文無倒?頌曰:
知但由相應,串習或翻此,有義及非有,是于文無倒。
論曰:若于諸文能無間斷,次第宣唱說,名相應;共許此名唯目此事,展轉憶念名爲串習。但由此二成有義文,與此相違文成無義。如實知見此二文者,應知是名于文無倒。
文就是文字。學習經教,務必要求正確地認識文字;還有經教的流傳也靠文字。所以,學習佛法,必須具備一定的古代漢語知識,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基礎。如果沒有漢語基礎,文化基礎太差,要讀懂佛經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。有了漢語和文學基礎,學起佛經來就容易得多。
現代搞佛學研究的人,覺得光知道漢語是遠遠不夠的。真正搞佛學研究,要求熟悉佛經的原始文獻。所謂原始文獻,就是梵文、巴利文的佛教經典。因爲中國的佛經,都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。現在也有一些經典是從巴利文翻譯過來的。古代的翻譯大師,如羅什、玄奘等,他們譯得特別好,另外有些人翻譯的水平也許會差一點。所以,有時看一些經論,很難理解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懂得梵文,或者說懂巴利文,直接查原始文獻,研究起來就容易得多。所以現在國際上一些學者研究佛經,象歐美的一些學者,他們直接從梵文入手。這幾年,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到蘭卡學習巴利文,還有的學習藏文,藏文也比較重要。因爲藏文是根據梵文造的,所以藏文比較接近梵文。如果能懂藏文,這就太好了,它對研究原始佛教文獻會有很大幫助。因爲藏文中也有大量的佛經文獻,在漢文的《大藏經》中是沒有的。還有一種情況,同樣的一種佛經,在漢文中有翻譯,在藏文中也有翻譯,比如《辯中邊論》就有很多種譯本,有漢文譯本,也有藏文譯本。
現在臺灣出版了一部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》,共一百冊。這部書中有收集日本人所編纂的《辯中邊論》的幾種譯本,比如真谛的譯本,玄奘的譯本,還有藏文的譯本,然後把這叁種譯本彙編在一起,同是這一段,藏文中怎麼說,玄奘翻譯的怎麼說,真谛翻譯的怎麼說,梵文又是怎麼說。如果懂得這幾種語言的人,根本就不需要看什麼解釋,光看這幾種原文,光看這幾種不同的版本,就能知道經文的含義。
相反,由于沒有掌握這幾種文字,看後人的翻譯、注解,反而不那麼容易理解。這是因爲,注釋往往有很多是作者隨意發揮的。結果脫離了經文的原義,有時甚至講到別的地方去。所以,對經文的真正理解,主要還得從原始文獻下手。這就要求文字功夫要…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