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照。因爲念的記言,在正念的前提下才能産生正知,如果沒有正念,有可能在昏沈或掉舉的狀態中。如果說有正念,就能從昏沈掉舉兩種過失中擺脫出來,然後使心念處在正知的狀態中。所以,禅宗的修行,非常重視正知的力量,禅宗雖然不重視戒律,但是,他們對心念的要求非常嚴格。平常人,一天到晚,有很多時間都是處在不自覺的狀態中,而禅宗祖師們時時刻刻都能保持清清明明的心境。
“伏行謂思,由能隨覺沈掉失已爲欲伏除發起加行。”伏行指思。當我們處在昏沈掉舉的狀態時,必需正念當提,起心觀照。“滅等流者,謂彼沈掉既斷滅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。”當擺脫了昏沈和掉舉兩種狀態之後,心念當住于平等壯態中,不必作意觀照。永嘉禅師有四句話:“恰恰用心時,恰恰無心用。無心恰恰用,常用恰恰無。”這四句話說明了這個道理。用心的時候,但又是無心。無心的時候,又在用心,但又不起心動念地加功用行。如果起心動念去加功用行,這個時候,反而觀照力太強,不容易寂靜,不容易入定。所以說要不作行。
甲四、五 根
已說修神足,當說修五根。所修五根雲何安立?頌曰:
已種順解脫,複修五增上。謂欲行不忘,不散亂思擇。
論曰: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順解脫分善根滿已,複應修習五種增上:一欲增上;二加行增上;叁不忘境增上;四不散亂增上;五思擇增上。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。
“已說修神足,當說修五根。所修五根雲何安立?”在整個修證過程中,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屬于順解脫分,種下的是解脫之因,離見道還比較遠。而五根、五力屬于順抉擇分。五根是怎麼樣安立的?根有增上的力量。這五種法門是進入見道的增上力量,所以叫五根。
“頌曰:已種順解脫,複修五增上。謂欲行不忘,不散亂思擇。”前面已經介紹了順解脫分,進一步還要修五種增上。這五種,第一種是欲,第二種是行,第叁種是不忘,第四種是不散,第五種是思擇。也就是信進念定慧。
“論曰: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順解脫分善根滿已,複應修習五種增上。”由修四神足圓滿之後,有能力種下解脫之因。解脫之因圓滿之後,還應該修習五種增上。
“一欲增上。”欲增上,也就是信根。信,指對佛法的信仰,有信仰才能對佛法産生希求。信的特點就是欲,有信仰才會産生希求和希望。“二加行增上。”加行增上指精進根,精進的特點就是要加功用行。“叁不忘境增上。”不忘境增上指念,建立正念。比如說修四念住。念的特點是不忘境。“四不散亂增上。”不散亂增上指定,定的特點是不散亂。“五思擇增上。”思擇增上指慧。慧的特點就是思擇。
甲五、五 力
已說修五根,當說修五力。何者五力?次第雲何?頌曰:
即損障名力,因果立次第。
論曰:即前所說信等五根有勝勢力複說爲力,謂能伏滅不信障等亦不爲彼所陵雜故。此五次第依因果立,以依前因引後果故。謂若決定信有因果,爲得此果以勤精進,勤精進已便住正念,住正念已心則得定,心得定已能如實知,既如實知無事不辦,故此次第依因果立。
五根和五力,從它們的內容上來講是一樣的,五力也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但是,爲什麼一個叫五根,一個叫五力?主要從作用的不同來安立的。五根從增上的意義來說,五力從能夠降伏煩惱和對治煩惱的角度來說。五力所顯示的五種,它的力量特別強大。所以叫“即損障名力”。“因果次第立”,這五種根據因果的次第而建立。
“論曰:即前所說信等五根有勝勢力複說爲力,謂能伏滅不信障等亦不爲彼所陵雜故。”五根具有特殊的作用,從它特殊的力量和殊勝的勢力這個角度來說,它又可以叫作力。五力具有降伏和滅除不信障等的功用。信力能夠對治不信,精進能夠對治懈怠,念能夠對治昏沈、掉舉,定能夠對治散亂,慧能夠對治愚癡。五力能夠對治五種障礙,不被五障所左右。
“此五次第依因果立,以依前因引後果故。”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根據因果的關系建立起來,由前面的因能引後面的果。
“謂若決定信有因果,爲得此果以勤精進,勤精進已便住正念,住正念已心則得定,心得定已能如實知,既如實知無事不辦,故此次第依因果立。”五力建立的因果次第。比如說,當決定信佛法的因果道理,信世間出世間的染淨因果;或者說相信涅槃菩提的佛果;或者說相信禅定、智慧、解脫的結果。于是發起精進。精進之後,才能安住在正念中。這種信仰如果長時安住在正念之中,久而久之,自然就能得定。心如果能夠得定,就能開發智慧。智慧開發了,才能如實知。有了智慧之後,才能做到無事不辦。所以,智慧的成就,它的作用是世界上最大的。我經常說,在今天這個時代,不要學神通,要學智慧,科學就是神通。懂得科學,懂得運用科學,就能神通廣大。不過,必須有智慧。如果沒有智慧,面對科技不會運用,還是不能得神通。前因引後果,五力的次第得以建立。
如前所說順解脫分既圓滿已複修五根,何位修習順抉擇分爲五根位五力位耶?頌曰:
順抉擇二二,在五根五力。
論曰:順抉擇分中暖頂二種在五根位,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。
五根位和五力位屬于順抉擇分,順抉擇分就是見道位。以智慧的力量能夠親證真理,叫抉擇,屬于抉擇的範疇。順抉擇分,在五根五力部分,它的內容就是“二二”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所謂順抉擇分,在修道的過程中,它屬于加行位。加行位有四個步驟,也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。暖、頂是兩種,忍、世第一又是兩種。所以說順抉擇分是兩個部分組成的,故說“二二”。
“論曰:順抉擇分中暖頂二種在五根位,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。”順抉擇分有四個位置,前二就是暖位和頂位。從唯識的角度來看,它們所修行的內容,主要修四種尋思,思考名、義、自性、差別。名就是名稱,義就是名稱所包含的內涵。比如說到桌子時候,必然包括兩個部分,一個是桌子的名稱,一個是桌子的實體,一個是名,一個是實。當對名和實進行認識的時候,又會産生兩種狀態,就是自性和差別。說到一個名稱,覺得這個名稱實實在在,這就是名的自性。說到桌子,覺得桌子實實在在,這就是對桌子産生的自性執。當說到名稱的時候,會覺得這名稱或者是好聽,或者是難聽,這就是對名稱産生的一種差別執著。當說到桌子的時候,分辯這張桌子好看不好看,質量好不好,喜歡不喜歡,這就是對桌子産生差別執著。
凡夫時時刻刻處在遍計所執的狀態,對世間上的一切事物,所産生對名的執著以及對實的執著,都是錯誤的。所以,修學佛法之後,要用佛法的智慧來觀照世間上的一切名和實的法,通過尋思,把以往對事物所造成的認識,用佛法的觀點重新思考,名到底是什麼東西?是不是象衆生所執著的那樣,有一個實實在在的“名”?是不是象大家所執著的那樣,名真正地好聽抑或是真正地難聽?同樣,對實體的事物,也要進行一番考查,是不是象大家所想象的那樣,這個桌子就是實在的?永恒不變的?是不是桌子在客觀上就存在好看或者是難看?對這些問題,進行重新的思考,這就是四尋思。
四種尋思的修行,主要在暖位和頂位。修四尋思之行,就能夠證到暖位和頂位。所以,在暖位和頂位兩種狀態之下修五根法門,然後在忍和世第一的狀態之下,用四尋思來思考一切法,通過思考之後,對事物重新認識。這種重新認識所取得的智慧,就是如實智。這四種如實智的成就,主要在忍和世第一位。所以,當在忍和世第一位的時候,就能夠成就四種世間上最高的智慧,對事物接近于正確地認識。雖然這個時候根本智還沒有産生,但是,它的影子已經出來了,馬上就要産生了。這就是說,在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位,通過修五根五力,起四尋思、四如智所能産生的結果,能證入見道的狀態。
甲六、七覺支
已說修五力,當說修覺支。所修覺支,雲何安立?頌雲:
覺支略有五,謂所依自性,出離並利益,及叁無染支。
論曰:此支助覺故名覺支,由此覺支位在見道。廣有七種略爲五支,一覺所依支謂念;二覺自性支謂擇法;叁覺出離支謂精進;四覺利益支謂喜;五覺無染支,此複叁種謂安定舍。何故複說無染爲叁,頌曰:
由因緣所依,自性義差別。故輕安定舍,說爲無染支。
論曰:輕安即是無染因緣,粗重爲因,生諸雜染,輕安是彼近對治故,所依謂定,自性即舍,故此無染義別有叁。
覺支有七種,指七種覺悟之因。支,是因的意思。七種能夠使人覺悟的法門,七覺支能使人覺悟宇宙人生的真實,即見道。七覺支的結果就是見道。七覺支的內容有七種,第一是念,第二是擇法,第叁是精進,第四是喜,第五是輕安,第六是定,第七是舍。
“頌雲:覺支略有五,謂所依、自性,出離並利益,及叁無染支。”覺支雖然有七種,但是可以把它們簡單地分爲所依、自性、出離、利益、叁無染五個部分。
“論曰:此支助覺故名覺支,由此覺支位在見道。”什麼叫覺支?因爲它能夠幫助有情衆生覺悟,所以叫覺支。覺支的成就,在見道位。覺支有七,簡單地歸納一下,有五個部分,如上所說。
“一覺所依支謂念。”覺悟依止念而生起,正念是覺悟生起之因。所以,要成就智慧,首先要保持正念。佛教爲什麼反對喝酒?在佛教所有的戒律之中,不管是小乘戒還是大乘戒,都禁止喝酒。禁酒,可以說是佛教所特有。其它宗教,如基督教、道教等,它們並不禁酒,唯獨佛教禁酒,這是爲什麼?原因是佛教要成就覺悟,成就智慧。學佛修行,需要保持正念,從正念的基礎上,才能産生智慧。如果喝醉了,不可能保持正念。正念丟失,如何成就智慧?所以佛教禁酒…
《辯中邊論探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